•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剧情介绍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长篇影评

     1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 创造时代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创造时代讲述的是公元1650年到1750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这个时代见证了纯器乐的逐步崛起和管弦乐团的起源,音乐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盛事。创造时代里最为奇特的一点是科学的进步,这总能迅速应用于音乐的试验与革新。此阶段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例如和弦的规律,可供使用的和弦以及演奏和弦的乐器全部到位了,就像凑齐了一台精妙仪器的零件。这与钟表业飞速发展有这巨大的关系。创造时代的人们痴迷于齿轮和轮子间的互动,运动与重力以及对时间本身的理解,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仿佛可以听到钟表指针的滴答声以及完美校准的齿轮在转动。

    在这100年里,音乐经历了一次重大升级,依纪录片里讲述的,包括小提琴的崛起,现代管弦乐团的起源,交响曲的演变,协奏曲出现等,片中还强调了巴赫、亨德尔等优秀作曲家以及他们的音乐作品,其中巴赫的贡献更加突出。另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讲解人提到钢琴的部分内容。据片中描述1700年发明了钢琴这种乐器,有了强弱音的对比,但片中并未对钢琴的前身——古钢琴进行介绍。这一时代讲述公元1650年到1750年的音乐事迹,因此只讲述钢琴的发声原理以及发明家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建议,讲解人应在上个纪录片中讲述一下16世纪产生的古钢琴,这样可以与此部影片中的钢琴内容衔接起来,也能让听众更好的感受钢琴这个伟大乐器的发明,也不容易使两者相互混淆。

    与上部记录片的风格相同,讲解人依旧运用了古典乐与流行乐相结合的叙述手段。在影片开头,讲解人就引用Somewhere Only We Know(2004)这首深入人心的曲子进行说明,这首歌登上过英国金榜Top 3,是笔者至今仍旧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从开头便引起了听众的听觉和视觉兴趣,这样讲解音乐知识的方式可以持续运用下去。

     2 ) 《音乐的故事》——4“The Age of the Tragedy”观后感

    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艺术狂热地迷恋死亡、宿命爱情与命运,甚至连流行的意大利歌剧都臣服于威尔第辉煌热烈的歌剧,未来属于美丽和被诅咒的一代。在柏辽兹与瓦格纳的手中,音乐变得愈发喧闹、愤怒、高傲和狂暴。

    1850年到1900年间的音乐作品主题几乎都与死亡或命运有关。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30年创作的的《幻想交响曲》是这股死亡和命运热潮的起点。柏辽兹从混乱内心中宣泄出来的音乐证明了孤独和疯狂是作曲家的最佳资质。19世纪里,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进一步发扬这种孤僻愤世的心态。

    在歌剧领域中,19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也着迷与死亡与命运的主题,他在1853年创作的《茶花女》,在死亡与命运的主题之外加入了性元素,它的目标是让观众们直面内心的偏见和双重标准。作曲家莱翁卡瓦洛、马斯卡尼与普契尼等人把歌剧带入了20世纪。

    在意大利之外,出生于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统治了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界,为了充分表现死亡和命运的主题,李斯特用和声创造出令人不安的情绪,李斯特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1、“魔鬼拥有最好的旋律”——李斯特的《死亡之舞》运用黑暗、深沉、突兀的和弦与琴弦摩擦声,他的快节奏恐怖音乐风格,启发了圣-桑的《骷髅之舞》和格里格的《侏儒进行曲》,并影响了现代的电影配乐人,例如鬼才音乐家丹尼·叶夫曼在《蝙蝠侠》电影中就运用了李斯特式的惊悚配乐。

    2、“集会狂欢”——李斯特迫使钢琴制造商用铁质结构取代了木质结构。

    3、“第一印象”——李斯特让声音像印象派绘画的颜色一样彼此融合,对年轻一代法国作曲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克劳德·德彪西。

    4、“交响诗”——李斯特发明和命名了一种新的体裁“交响诗”,并赋予了它创造性的开局,他发明交响诗的意图,是将贝多芬笔下完善的四章节交响乐缩减变成浓缩的短篇,以表现非音乐类的艺术。他逐渐摆脱了“抽象音乐”的思想,他的交响诗只聚焦于一幅画面,一名角色或一种印象。他对于交响乐的贡献在于让它的重点从纯音乐转为描绘某种具体事物。李斯特笔下让人联想起戏剧场面的交响诗也是电影配乐技术的源头。

    5、“惊悚音列”——李斯特在1857年的《浮士德交响曲》中有一个独特的小节使用了西式音乐里的全部音符而没有重复,这预示着整个西方音乐基础的崩塌,68年后的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提出了十二音音乐,在十二音列体系真正引起广泛关注时,李斯特已经去世。

    6、“我命由我”——李斯特创作了《匈牙利狂想曲》。在李斯特的音乐中,民间音乐风格得到了明显的表露,可以说他是民族乐派的先声。

    “民族主义音乐”或民族文化现象可能源于对国家和传统的深沉热爱,也源于人们对于外国强权压迫的反感,引人思考的是该纪录片讲到:“音乐民族主义”运动的作曲家,他们取材于听闻的民间歌舞,这些音乐的目标是那些主流观众,他们对农村文化并不真正感兴趣,这种将虚假的农民风格融入主流钢琴曲和交响乐的做法曾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乐派音乐作品都是虚假的融入农民风格,民族乐派在19世纪的出现不是偶然,是文化的轻松氛围,是思想的再一次解放,对民族音乐的进一步认识,它促使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风格出现。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曾说:“创作音乐的市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已。”这代表了格林卡的创作思想,他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然而这种民族音乐取材,并将它们融入主流音乐的做法引发了道德争议,尤其在美国,德沃夏克在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后来被填上了宗教歌词,让人误以为是从美国黑人灵歌里剽窃了旋律,这首交响曲引发了关于音乐归属权的激烈争论,当时美国官方推崇所谓“天命论”,允许白人殖民者为了一己之私暴力侵占北美土著的领地,吸收被压迫的非白人音乐。富人为了娱乐而使用穷人的音乐,还往往不经授权也不付钱,这种做法引发的道德争议直到今天也很激烈,特别是在蓝调,爵士和世界音乐领域。

    7、“理查德·瓦格纳”——瓦格纳受李斯特影响最大,他是19世纪晚期音乐不可回避的存在。他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减和弦与增和弦造成一种紧张、焦虑和不确定感,以渲染痛苦和悲愤,或作为不详的征兆。瓦格纳最有名的特里斯坦和弦也是借用了李斯特的减和弦,但他善于整合所属时代的各种风格和潮流。瓦格纳有意选择了一种重建歌剧的方式,他摒弃了歌剧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以及大合唱等分类,将各种元素糅合成一个整体,引入强大的音乐厅交响乐传统。他的雄心是开创一种未来的艺术形式,将所有的艺术融汇在一起,他运用“主导动机”构筑起整个音乐网络,用“半音化和声”,有意避免形成主调或主和弦,让音乐变得不稳定,更具异国风味。

    瓦格纳的极端观点——反犹主义与德国之上主义在后来演化为思想之癌纳粹主义,他的庄严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音乐。瓦格纳试图构想出一种未来的艺术,这其中包含所有艺术形式,以人类爱情、死亡和命运为主题,瓦格纳的宏伟蓝图虽然最终未顺利实现,但不可否认其在音乐领域所进行的种种突破与创新,正如勋伯格在1946年断言:“任何想取悦观众的人或者心怀观众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3 ) 《音乐的故事》——1“The Age of Discovery”观后感

    《音乐的故事》——1“The Age of Discovery”将西方音乐的历史定格在古老的石器时代到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重点讲述了这一段历史时期中有关音乐的重要“发现”事件。正如第一集的标题“The Age of Discovery”所示,这一集音乐的讲述围绕着“发现”一词展开,向我们展现了音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的时代,是西方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产生的时代,是作曲家们对和声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的时代,是记谱法诞生的时代,是乐器被不断创造与改良的时代,也是各种音乐体裁诞生的时代。

    这部纪录片有意地避免了专业术语化的语言,运用古典乐与流行乐相结合的新颖叙述方式,由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电台解说Howard Goodall主持讲解,在他风趣幽默讲述的过程中,观众的直观感受更像是在听故事,而非学习教科书式的音乐史。让我惊喜的是,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以弦乐版本的Lady Gaga <poker face>引出。

    Howard Goodall的讲述从公元前32000年的法国肖维岩洞中的石器壁画开始,骨哨、骨笛以及丹麦出土的卢尔号证明了音乐早在旧石器时代和部落文明的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之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音乐活动为西方音乐文明打下了基础,虽然那个时期的音乐大多已无法重现,但在历史长河中,它们仍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格里高利圣咏的出现将我们的视线拉向了漫长中世纪的宗教音乐,Howard Goodall通过生动的语言分析了格里高利圣咏是如何从简单的单声音乐一步步发展成为多声部的奥尔加农。首先,公元8世纪时人们在合唱队里加入一些小男孩,男孩们的歌声比成年男性高一个八度,由此发明了八度音阶。八度和声的唱法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意,他们在演唱中加入非八度的音响,与原乐段的音高对应,从而产生了平行奥尔加农。此后,奥尔加农继续丰富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变体,并产生了持续低音,复调音乐就是在人们天才般的想法中所诞生。公元9世纪时,一批大胆的音乐家把平行奥尔加农和持续奥尔加农搭配,由此发明了和声。

    与此同时,记谱法在大约10世纪的诞生也彻底改变了早期音乐无法记录保存、只能靠记忆口传心授的状况。该纪录片介绍了纽姆谱、圭多的四线谱以及加入节奏的有量记谱法,详细说明了记谱法的诞生过程。Howard Goodall用巧克力豆模仿音符,并亲自示范了记谱过程,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既有趣又易懂的视听体验。在此之后,法国作曲家佩罗坦在12世纪发明了四部和声与和弦,并首次记录了音乐节奏,发明了附点音符。

    宗教音乐发展至此,世俗音乐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12世纪左右开创了游吟诗人的潮流,他们进行即兴弹唱的乐器很多在后来成为了世俗乐器的核心。

    最早的八度音阶在中世纪时发展成纯四度和纯五度两种“纯洁音符”,14世纪末,和声取得了重大飞跃,约翰·邓斯泰布尔引入了三度音程,由此产生了整个西方音乐的“支柱”——三和弦。Howard Goodall将联系紧密的三和弦比作混合光谱中相近的颜色,并以著名灵歌<Amazing Grace>为例,向观众介绍了终止式,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观众和弦功能是一定的规律所运用的。自此,三和弦便统治了音乐世界。

    随着纪录片的讲述,音乐历史的发展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小提琴问世,键盘技术也迅速发展。与纯器乐一同兴盛起来的是大批流行歌曲,教堂音乐中也开始加入世俗音乐元素,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逐渐融合。

    若斯坎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歌词无上地位的作曲家,他认为音乐要为发掘和表达歌词含义服务,纪录片以其创作的一首经文歌<Miserere Mei>为例,说明若斯坎在音乐创作中的突出贡献。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音乐文化内容之一,之后的欧洲是超过百年的宗教独裁和政治恐怖,16世纪临近时,宗教音乐渐渐失去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统治地位,世俗音乐开始占据主流,作曲家们不再只局限于宗教题材的创作,而开始关注人与人的情感。

    纪录片最后介绍的“发现”则是歌剧的诞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已经涵盖了神圣与世俗、器乐与声乐的不同风格,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歌剧这一体裁的出现。Howard Goodall重点介绍了蒙特威尔第在和声运用和复调合唱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以其第一部高质量歌剧《奥菲欧》作为结尾,在尼禄和波佩阿的二重唱<Pur Ti Miro,Pur Ti Godo>中结束了第一集的讲述。

    在这部纪录片中,Howard Goodall讲述的不仅仅单纯的音乐,自音乐诞生以来,便一直与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等息息相关,从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漫长的中世纪,从追求人性解放的“新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到复调音乐高度发展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历史上的每一次巨大变革与创新都能折射出其所处时代背后所产生的种种社会思想与内涵,我们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音乐角度了解整个西方社会文化的过程。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我也相信“发现的时代”永远不止于此。

     4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

    音乐系列纪录片《音乐的故事(Story of music)》共分为六集,由英国音乐家、指挥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主持,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六个重要阶段。第二集《创造时代(The Age Of Invintion)》,讲述了公元1650年到1750年之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 这一时期,音乐与科学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我们现在喜爱的音乐形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7到18世纪早期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首先,器乐体裁在这一时期上升到和声乐体裁并驾齐驱的地位。主持人介绍,这一时期科学的进步,使得音乐在不断的尝试以及革新。如小提琴的诞生,小提琴起源于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工厂,在法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推动下,主要运用于皇家芭蕾舞团,并从一把小提琴逐渐增加至二十四把,后又加入了中提琴与大提琴,一齐演奏同样的旋律,这一模式为后来现代管弦乐队的雏形。而法籍意大利作曲家吕利使管弦乐队逐渐规范了现代管弦乐队,他掌管了皇家提琴队超过三十年,纪录片介绍吕利发明了一种浑厚大气的演奏风格,适合进行宏大的合奏,让·巴蒂斯特·吕利把过去在音乐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编制加以整理,制定出系统的固定的管弦乐队编制,以由提琴族各种乐器组成的弦乐组声部为基础。此外,还有另外一项创新,路易十四的芭蕾舞总以纯器乐合奏做为引子或开场,法国人将此称为器乐前奏(Overture),意大利人称之为序曲(Sinfonia),这一形式被歌剧吸收,序曲的篇幅变得越来越长,最终演化成交响曲。科雷利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小提琴家,确立了乐队中统一弓法的形式,明确了大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将小乐器组设计成三重奏鸣曲的格式,亨德尔和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乐队协奏曲就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为协奏曲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让一把小提琴与整个乐团形成对比,独奏协奏曲由此登上音乐舞台,维瓦尔第对于纯器乐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创作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配器试验。 17世纪的作曲家通过不断的实验,还发现了“和声进行”,将和弦串在一起可以推动乐曲前进,当时的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就精通此道,他常常选用一小节的音乐旋律,然后多次重复,就能写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他的作品《黄昏赞歌》中,典型的和弦组被后世的作曲家借用,用的最广的一组被称为“五度循环”,它利用七音作为和弦中的过渡。科雷利、维瓦尔第等作曲家,都有将“五度循环”运用在作品中。17、18世纪的作曲家热衷于和弦的探索,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这之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深受维瓦尔第的影响,继承了维瓦尔第的遗产。此时的音乐中心已经一波三折,由意大利转向威尼斯,最终抵达德国。巴赫与亨德尔同于1685年出生,两人出生地仅隔80公里,却从未碰面。巴赫的作品数量庞大,包括300多部清唱剧和大量的管风琴曲,他的音乐通常为宗教音乐,巴赫的创作相比前人突出独唱的作用,他使用大量的返始咏叹调,如《约翰受难曲》等。尽管巴赫的声乐体裁数量浩瀚,但是巴赫的真正天地还是在器乐,特别是管风琴音乐,那时的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与今天的不同,要求在一个音区内力度保持不变,远离模仿人声的表情和主观的情绪,如他的《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总之,巴赫的作品以复调音乐为主,构思严密,富有理性和逻辑性。亨德尔的创作核心是清唱剧和歌剧,亨德尔的清唱剧不是虔诚的教堂音乐,而是戏剧性的娱乐,接近并适应英国人的审美,音乐构思恢弘而富有戏剧性,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戏剧性之浓郁,在音乐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亨德尔众多的圣经题材的清唱剧没有宗教思想的福音性和礼仪性,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清唱剧,而是用音乐表演的民间戏剧。这种新的戏剧风格的主力是合唱,最大程度的提高它的戏剧可能性。虽然清唱剧中那些伟大的合唱虽然有大量复杂的复调结构,但是整个的音乐风格往往倾向于建立在主调音乐的合唱写作。这些合唱的旋律简单坦率,往往比较通俗易懂。亨德尔在注重合唱的同时,他也没有完全忘记咏叹调、二重唱和宣叙调,但是,他的重心依旧放在合唱上。 纪录片内容详实、干货满满,将公元1650年到1750年之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串联起来,条理清晰。但在讲述现代管弦乐队的历史时,我认为节奏稍快,可以更加细致。巴赫与亨德尔这部分令我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虽然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风格迥异,但他们的作品的创作手法、题材以及风格都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成就,他们的音乐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不断地了解两位杰出音乐家留给我们的作品,并且将他们的音乐永远的传承下去。

     5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观后感 “为何小提琴可以在1650-1750年间独占乐器鳌头”

    第二集故事延伸到1650-1750年的各类音乐创造,这些创造使得巴洛克成为一个以器乐发展为巅峰的时期,管弦乐团开始发展,各类乐器不断改进发展,其中片中提到小提琴独占乐器鳌头。然而它为何可以在1650-1750这一个世纪中最为出彩,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小提琴的崛起得到统治阶级的欣赏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芭蕾舞剧的狂热爱好者,而芭蕾舞的规模空前扩大,常在宫廷大厅和户外演出,小提琴的声音明亮锐利正适合空旷的场所,因此他为华丽的皇家芭蕾舞团请来了意大利专业琴手。能够得到统治阶级重视的乐器必然在之后发展的道路上会更加平坦,也更容易流传开来。因此,在之后一个世纪中它的发展相较于其他乐器来说更为迅速。 2.小提琴制作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内音乐发展迅速,因此需要大量的乐器来满足音乐的需求。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甚至之后的制琴技艺都远不如当时。在巴洛克时期主要出现了三大制琴家族,瓜乃里、斯特拉迪瓦里和阿玛蒂家族。各个家族都采用手工制琴的方式,并想方设法为了满足音乐的需求来提升琴的音色,斯特拉迪瓦里琴以它特有的女高音音色享名于世,而瓜乃里琴更具有恢弘的音量及惊人的穿透力。这时期的小提琴不仅拥有良好的音色,同时外形也极为精美。例如安东尼·斯特拉迪瓦里的“海利埃”琴的琴首和侧板上装饰有漂亮而流畅的花纹,在为英国亲王特制的五把五重奏用的提琴上,都镶嵌了珍珠和象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小提琴制作工艺十分精巧,这也促使小提琴在各类乐器中占有独特地位。 3.小提琴作品的大量涌现 巴洛克时期内为小提琴所作的作品很多,例如最为著名的就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并附上标题“春、夏、秋、冬”,除此之外,维瓦尔第还创作了12首独奏小提琴曲和12首独奏小提琴协奏曲。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有科雷利,科雷利是具有超级技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创作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而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脱离不了小提琴。例如作品第2号是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羽管键琴所作。

     6 ) 《音乐的故事》第五集“The Age of Rebellion”

    音乐纪录片《音乐的故事》,由英国音乐家、指挥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讲解,这部纪录片共有六集,分别讲述了西方音乐中六个重要的阶段。第五集“The Age of Rebellion”(反叛时代)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音乐界的一系列反叛。

    一、背景

    从瓦格纳逝世的1883年到一战爆发的31年间里,一系列反叛撼动了音乐界。俄罗斯音乐高歌西进,其他来自遥远的异域音乐也是如此;交响乐与歌剧都具有惊人的强度,让观众诧异不已,音乐中的现代主义诞生了;数百万贫穷的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寻求庇护,加入当地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华人劳工的群体,音乐的大融合;在新发明典唱机、收音机的帮助下迅速传播,并且刺激了蓝调、拉格泰姆乐和爵士乐的崛起。

    在仅仅三十年里,音乐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变化的形式各种各样,有些令人激动,有些令人困惑。革命气息弥漫,一切法则和传统都遭到根本性动摇,音乐的世界里爆发一连串叛乱。

    二、作曲家

    这一时期各国作曲家的首要目标是取代19世纪晚期的音乐巨匠---瓦格纳。瓦格纳的思想、风格和音乐哲学,在古典音乐界曾一度广泛传播,本该出现一大群模仿者继承他的事业。但实际上,一场音乐界运动兴起,它的目的与瓦格纳截然不同,尽管不太好定性,但无疑是一次反瓦格纳的文艺复兴。

    1、法国

    从法国开始,瓦格纳最讨厌的东西都复活了。这一时期法国涌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追求简洁和明晰,摒弃所有的虚伪和一本正经。感谢他们对瓦格纳的反抗,法国人即将迎来音乐的黄金时代,瓦格纳逝世后的50年后,也是法国音乐最辉煌的时代。

    (1)萨蒂:萨蒂的作品,听起来与瓦格纳和德国音乐精神截然不同,如萨蒂在1888年创作的《裸体舞曲第一号》。让人想到一个吃饱喝足后漫长、炎热的下午,可以说它打响了消除法国音乐中浮夸繁复风的第一枪。

    (2)福雷:在这批法国作曲家中,他可能是最有才的,并且在福雷的作品中能听到J.S.巴赫一般的尊严和聪明。听完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或柴可夫斯基,再来听福雷就好像有人清扫并重新装饰了一个少年的卧室,他优美的音乐仿佛就在说“冷静”。

    (2)德彪西:27岁的德彪西参观了世博会,而这改变了他的音乐和人生,在巴黎世博会上他听到了佳美兰音乐、爪哇音乐以及穆索尔斯基的音乐。

    ①受到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影响:在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中,德彪西学会了一种创作音乐的新途径,相对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方法,他是一种可替代方案。以前德彪西创作方法是选取一小段旋律或和一小段节奏,以它们为基础扩展出15到20分钟的乐章,而在穆索尔斯基的启发下,德彪西放弃了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旧创作技术,从头开始。

    ②世博会:改变德彪西音乐的最重要因素是巴黎世博会,世博会集合了全球各地的展品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让地球村开始变成现实。其中一座爪哇村庄让德彪西深深沉迷,里面有一只佳美兰乐队,它用锣、种、碗和像木琴的风铃进行演奏,佳美兰乐队的独特声效和音阶,迷住了德彪西。他试图用钢琴再现这种东方音乐,虽然也复制不了佳美兰里面的锣、钟,还有其他铁质乐器的独特音质,也没有精确的亚洲式音阶,但他还是有两个模仿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利用所谓的五声音阶。它是由五个常见音组成的音阶,在东方音乐中尤其盛行,在钢琴上,只弹奏黑键就会出现五声音阶。

    ③作品:在德彪西的前奏曲《帆》里,有一整节都用五声音阶写成。其秘诀是让和声相互重叠,相互共鸣和回响,这种技术在钢琴上,可以产生有序的共鸣或者泛音。源自琴弦震荡,自然泛音史隐藏的音符,通常有很高的音调,任何声音里都有泛音,就像白光的光谱里有额外的颜色,而如果用钢琴上的毛毡制音器压住琴弦,就会停止发出自然泛音。德彪西想做的恰恰相反,他让琴弦像竖琴弦一样发声,让制音器离开琴弦,再弹奏和弦的做法,而这可以说是回归自然。

    ④贡献:德彪西为钢琴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主导的音阶与和声改革,带来了听觉上的全新可能性。钢琴第一次那么有异域风情,这么丰富多彩,德彪西以东方标准重新调整传统西式音阶。他的音乐激烈地背离了曾经伴随他的经典风格,德彪西基于亚洲声乐进行的和声试验,仍影响着音乐家们,特别是半个世纪后的爵士乐。

    2、德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奥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以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为代表。

    (1)马勒:接过瓦格纳在大型管弦乐和声乐领域大旗的作曲家,把自己与瓦格纳的差别做到了极致,他推崇瓦格纳歌剧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主导地位,但他也是瓦格纳最鄙视的犹太人。

    ①音乐风格:马勒的音乐以开放性著称,不同于瓦格纳的是马勒从维也纳周边喧嚣嘈杂的东欧人社区里,引入了各式各样的声响和节奏。

    ②交响曲:马勒的交响乐是通往20世纪音乐的大门,是音乐里的纽约埃利斯岛,让疲惫压抑的欧洲人,找到庇护和新开始。而他们留在欧洲的音乐文化,在马勒兼容并包的交响乐里安家。

    ③现代视角:马勒的音乐作品里逐渐形成的现代视角,这可以体现于毫不掩饰的真实与诚恳,这种坦率是对旧时代的大决裂,更像20世纪而不是19世纪的音乐。如在马勒之前的作曲家,想写一段关于孤独、绝望或沮丧的音乐,会用“夜曲”“悲怆”或者“悲怆奏鸣曲”这种泛泛地标题。而在歌剧里,如果你想让歌手表现情感或者政治问题,要先穿上花俏的戏服,打扮成另一个时代的人。

    但马勒停止了这种角色扮演,他要用真正的磨难和欢乐,来打动周围真实的世界,不加装饰。实话实说,马勒把我们最坏的恐怖放进了音乐,这种理念现在听起来没什么,但是在1900年,它是惊世骇俗的新思想,如其作品《亡儿之歌》。

    (2)理查.施特劳斯:是马勒之后德国首屈一指的作曲家,他的而音乐生涯,始于对李斯特的大力模仿,和对瓦格纳的一点点参考。

    ①风格: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非常有气势,如其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很典型,它著名的序曲《日出》被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进一步发扬光大,库布里克借它的力量,强调人类在进化之路上的额大飞跃。电影试图说明:思想的力量与人类发现武器的历程,所以需要雄壮的配乐,而理查.施特劳斯的这首乐曲就再适合不过了。

    不过万能的理查.施特劳斯也能创造忧伤的、马勒式的微妙音乐。例如歌曲《明天》,它是理查.施特劳斯给妻子的新婚礼物,表面上歌词对未来充满乐观,“明天太阳依旧会照亮”,但它也有奇异的哀伤,事实上好像在暗示明天不会来到。在这个时候斯特劳斯似乎还继续准备用这种忧郁和传统的风格作曲。

    ②作品: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莎乐美》,这部作品在题材上较为个性,在音乐创作中配上了最不和谐、最愤怒的音乐,而这些使得这部作品震惊了整个中产阶级,并在音乐界引发了很大轰动。

    3、俄罗斯

    从这个历史时期来看,音乐似乎永远臣服于德奥两国风格的统治之下,不过一股新力量出现了,它是二十世纪初欧洲最振奋人心的声音。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沉睡的俄国巨人觉醒了,音乐将被永远改写。

    (1)柴可夫斯基: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几乎都在孜孜不倦地延袭西欧文化,俄罗斯贵族认为它们比国内的一切都要精妙有趣。如在1880和1890年间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虽然此时柴可夫斯基也在模仿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不过柴可夫斯基具有某种俄罗斯特质的东西,它孕育着未来革命的种子---舞蹈。

    ①舞曲:如果说意大利人表达热爱音乐的最高形式,是充满感情的咏叹调,那俄罗斯人就是舞蹈,柴科夫斯基写下了一批史上最有名最难忘的舞曲《天鹅湖》。

    (2)穆索尔斯基:他是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开拓者,也是19世纪晚期最具原创能力的作曲家,他拥有新颖思想,独立于同时期的作曲家。原因之一是由于穆索尔斯基没有读过音乐学院,也不是职业作曲家,他自学成才,所以很幸运他意识不到自己打破了作曲规则。尽管他的风格显得独特,并在当时引来人们的嘲笑,但穆索尔斯基证明俄罗斯音乐可以走自己的路。

    (3)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在世界乐坛的闪亮登场,是谢尔盖一首策划的,谢尔盖是一位富有创业精神的艺术、舞蹈和乐队经理。1909年,他在巴黎成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目的是筹办一年一度的网络丝现代芭蕾舞节。他委托斯特拉文斯基创作配乐,乐曲以古老的俄罗斯神话《火鸟》为基础,斯特拉文斯基受命时还是无名小卒。而三年后,他是全欧最臭名昭著,又是最被热烈拥护的作曲家。

    ①创新:斯特拉文斯基对音乐传统的反叛,不只是奇异的音阶,或者被他加进管弦乐里的古怪叮叮当当声。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前辈穆索尔斯基和德彪西一样,希望找到组织音乐结构的新方式,不再依赖于曲调本身的发展。如斯特拉文斯基特别想用不同的形式展现他的芭蕾舞故事,他创造出了一种蒙太奇,一种听觉的拼图,把一段不同的旋律,突兀地串联在一起。以此看来,芭蕾这种由短小、躁动、繁复片段构成的艺术,是斯特拉文斯基天生的创作载体,如舞剧《彼得鲁什卡》。

    ②民歌:斯特拉文斯基借用俄罗斯民歌的时候,他并没有照搬,而是用某种恶作剧棱镜扭曲它们。在实地采集民歌的过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人斯特拉文斯基,发现了一个原始、迷信的世界,远离工业文明的边境,他明智地重新包装了它们送给了观众,如作品《火鸟》。

    ③节奏:斯特拉文斯基像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一样,着迷于舞蹈中紧迫节奏,但他对那种节奏做了不寻常的改造。在他之前,马勒曾经重叠旋律,让它们像绳子一样纠缠不分德彪西也曾让相邻的声音相互覆盖,但斯特拉文斯基更进一步。他把同步节奏叠加在一起,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复合节奏”。

    三、新发明

    由于技术的变革,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发明,而这些发明也开启了改变音乐的历史。

    1、声波记振仪:由爱德华.里昂.斯科特.马丁维尔发明,这是一部神奇机器,发明者的目的是用图像的形式研究声音,不过它不能回放录音。2008年,美国工程师们用复杂的数字技术,把纸上的声波标记转回了声音,1860年的法国民歌手奇迹般地再度歌唱,声波记振仪开启了彻底改变音乐的历史。

    2、录音机:爱迪生发明了可回放录音的机器,而录音技术的发明,让1900年积累的巨大音乐宝库,向全球数百人敞开,极大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曾经昂贵的、精英阶层的音乐,变成了普通商品,这是一件好事。录音技术还把民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带到了广大观众面前,这些音乐曾经只属于本地社群,受到录音技术推动最大的音乐,是非裔美国人的灵歌。

    四、流行音乐

    这个时期人们除了关注古典音乐以外,还不断的挖掘流行音乐。

    1、蓝调:英王爱德华时期的爱缪尔.科勒律制.泰勒,带着自己的作品三次赴美演出,引发了轰动。其中一首作品里,能明显听出一种音乐的早期风格,这种音乐之后被称为“蓝调”。在20世纪和未来,它会以各种形式风靡音乐界,塞缪尔作品中的蓝调痕迹,是所谓的“降级音”出现在第三和第七音位置,在曲调下行的时候尤其明显。在19世纪的最后数十年里,蓝调音乐在美国黑奴社区里稳步地发展,并且一直坚持使用降三、七音,今天依然如此。以至于后来人们称这两个音为“蓝调音”。

    2、拉格泰姆:(1)由来:拉格泰姆又称格拉,起源于圣路易斯和芝加哥的酒吧妓院,是室内钢琴师们模仿19世纪80、90年代流行仪仗队风格的成果,这种风格在乐队指挥约翰.菲利普.苏沙的指引下达到巅峰。为了模仿整支乐队---包括低音、伴奏和弦与曲调,钢琴师必须在琴键上大幅跨越,用左手做出极高雅的低音到和弦的反复动作。在伴奏上拉格泰姆钢琴师上还会加上一层动听的旋律,用它带动节奏,这种技巧称为切分音。

    (2)切分音:拉格泰姆中引入的切分音,带来一种非常欢快的氛围,它源自步泰舞的班卓琴或钢琴伴奏,步泰舞是由种植园工们发明的一种滑稽舞蹈。它用来模仿和嘲弄白人们装模作样的交谊舞,那些把人也曾经有兴致地观看奴工们的步态舞会,完全没想他们眼中滑稽可笑的黑人舞步,其实就是讽刺自己。伴随步态舞的还有一种拉个泰姆变体,它是钢琴或乐队伴奏的强力切分音形态,诞生于新奥尔良的斯托利维尔区,即为爵士乐。

    从此以后,这种音乐获得了生命,随着新式蓝调和它的众多后代们,人们开始重新定义流行音乐。

    综上所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作曲家在对以往的形式与观念否定的同时,艺术家们从广泛的角度进行追寻和探索,以致于涌现出各种思溥充斥着艺术领域的氛围。可以说,这个时期西方无论从社会的哪个方面来看,所呈现出的皆为不同风格并存的局面。并且,这一时期的音乐为之后的流行音乐也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7 ) 《音乐的故事》观后感

    音乐系列纪录片《音乐的故事(Story of music)》共分为六集,由英国音乐史学家、作曲家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主持,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六个重要时代。第一集《发现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其内容囊括了音乐从诞生之初到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重点讲述了在此期间音乐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通过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讲解,追溯音乐从无到有的非凡旅程。

    节目的开始以Lady Gaga弦乐版的《poker face》作为背景音乐,令人耳目一新,主持人霍华德·古道尔的讲解没有花哨的音乐术语,也不贴误导人的标签,内容轻松、容易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音乐,它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音乐的发展是持续的历程,包含了无数的发现、创造与突破,引人深思。

    记录片中一些发现,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公元32000年的法国肖维岩山洞中的壁画,画下这些壁画的人可能曾把歌声作为救命的导航系统,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这使我不得不发出疑问,那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到了这些洞穴?还有他们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进入这些深邃而且包含着许多危险的洞穴来创造这样一些壁画,他们创造这些壁画的目的是什么?接着古哨、古笛的发现引起了我的猜测,音乐在旧石器时代的仪式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壁画上出现的巨型动物如野牛、长毛象、驯鹿等,都是他们的狩猎对象,也许洞穴壁画的描绘是为当时的一种具有图腾和巫术崇拜仪式而做的,这些壁画的记录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礼仪即图腾活动的遗存物。

    三和弦堪称整个西方音乐的支柱,为了更好的讲述三和弦的发展,纪录片播放了由三和弦构成的欧美金曲《Morning Has Broken》,使前后时期进行过渡和衔接,并给观者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和弦混合的效果就像化学反应,当15世纪的音乐家们发现当几组三和弦混合时,会对彼此产生显著的影响。如C大调和e小调的主和弦中,有两个相同的音符;e小调和G大调的主和弦中,也有两个相同的音符,将这种联系紧密的三和弦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和谐平静的感受,就像混合光谱中相接近的颜色,纪录片使用三种相近色彩进行混合,带来的化学反应给大家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奇妙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据纪录片介绍,公元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我联想到我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较毕昇晚了约400年,不同于宋朝毕昇所使用的泥字,古腾堡选择了更加耐用的铅字。为了制作字模,古腾堡发明了人工铸塑仪。将刻有字母的铜板从下方插入,再从上部注入铅水,等待冷却成型,取出毛坯,再稍加打磨即可得到需要的字模。古腾堡的这一发明,使得乐谱开始流传,并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思想的传播,若思坎·德普雷是当时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歌词无上地位的作曲家,他认为配词的方式要为发掘和表达歌词的含义服务,纪录片以其作品经文歌《Miserere Mei》为例,讲述了若思坎的雇主费拉拉的好友萨伏那洛拉的故事,歌词其实是萨伏那洛拉被捕入狱后,在监狱中写下的一段祷词,若思坎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使这首经文歌与之前的歌曲相比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详细介绍使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启发、源流,也使我明白,音乐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观念、思想与技术。

    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解人霍华德·古道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音乐的发展串联起来,在这之中还蕴含了与音乐相关的其它知识,以及丰富的音频资料,有时还会穿插一些场景的还原,吸引观众的同时使内容充实起来,也使得受众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专业方面的人,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对我本身来说,这部纪录片让教科书上死板的音乐史实活了起来,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西方发现时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8 ) 《音乐的故事》——3“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观后感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优雅与感性的时代。神圣的宗教音乐不再占据音乐的中心,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的主流地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维也纳乐派三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发展下进入黄金时代,18世纪后期,和声的应用已经在他们笔下展现出极其严谨规范和完全成熟的形态。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和建筑师一样,迷恋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崇尚理性主义、象征主义与对称美,这些无不体现于音乐的和声内容与曲式结构中。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裁形式:交响乐。令我着迷的是交响乐的意义,它不同于简单质朴的优美歌曲,也不同于用情节串联起来的歌剧,交响乐的目的是探索,选择一些旋律去拓展它们,这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听命于指挥,而指挥不依靠叙述、情节或者文字,通常也不描绘任何东西,以略微不同的速度松散地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音乐领域上的变革通常都是紧跟于美术潮流之后的,当时的交响乐却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不存在相仿的形式,直到120多年以后,这种抽象的表达才成为视觉艺术中的热门。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便被作曲家们的情感意识带上了个人色彩。

    莫扎特的音乐通常给予人天真烂漫的情感,然而,生活在帝都维也纳高雅贵族圈里的他从未全意融入过那个世界,这让他歌剧中展示的天堂与地狱,还有精神与肉体都带有古怪色彩。人们在他的音乐中也能瞥见生活的阴暗面或精神的孤独不安,但他的真实感情,都隐藏在18世纪艺术家们端庄得体的面具之下。18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肮脏不堪,危险残酷的时期,只有极少数特权者例外,但莫扎特并不想重现那些苦难,他的音乐表达着“我将尽力展示美的一面”“因为那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当时的画家和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升华人性,在人世苦难面前,莫扎特展现的是高贵同情心。他的音乐是纯洁的,既不愤世嫉俗,也不恃才傲物。

    当海顿和莫扎特试图揭示人类情感时,他们选择了温和有礼形式,贝多芬则在音乐里肆意宣泄内心的混乱,他将公众和艺术家的关系推到了新高度,他的音乐不是在讨好观众,而是在质问观众,他在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突破现成框架的第一个重大标志,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的雄心与他的音乐一同滋长,在宣告它的新颖与结构或编曲技巧无关,也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它的态度。《葬礼进行曲》的伟大在于它不妥协的严肃性,贝多芬仿佛在宣告,悲伤就是悲伤,痛苦就是痛苦,而音乐就是直面黑暗的艺术。从《英雄交响曲》开始,贝多芬的音乐变得严肃真挚,毫不掩饰他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目标,贝多芬的真正意义在于他改变了整个音乐理念,改变音乐的形式或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重塑了音乐的目标。贝多芬宣告交响乐不仅是音乐,更是解读世界的工具。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音乐开始以改良人性为己任,梦想着一个新的乌托邦,并让艺术为人类的团结服务。

    不仅如此,贝多芬还引导了19世纪音乐的新方向,贝多芬独立将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了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他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了他的音乐,音乐由信仰、美丽或者优雅驱动变成了取决于作曲家的内心,通过描绘自身和自身的情感,不仅音乐融入了作曲家的个性,大自然也被赋予了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其《田园》树立了用大自然比喻人类情感的典范,因此,贝多芬可谓是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类情感的表达,舒伯特用音乐描绘自然,借以表达心境,用自然还隐喻深层情感的思想。舒伯特和贝多芬还为印象派音乐打下了基础,用音乐描述画面,用音乐激发画面想象。另外,在19世纪另外一股工业力量的音乐潮流也可以追溯到贝多芬。

    在我最初不了解贝多芬的时候,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总以为其旋律不如浪漫主义的作曲家那么好听,也会常常想到他对待音乐的态度过于理性与严谨,不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所表达的情感那么丰富,如今才知道是自己太过于浅陋,贝多芬只是在用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创造的却是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本集纪录片最后,主持人提出了当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古典主义时期,对作曲家目标的定位日益分化成两级,是选择讨好观众,还是成为被误解艺术的殉道者。实际上直到如今社会,我们依旧在探讨这个问题,在主流大众文化与小众艺术音乐领域中徘徊。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想我还是会选择支持艺术的殉道者,因为在时代的变革中,能够推翻大众文化的人都是勇敢又孤独的。

     短评

    「沿袭」和「回溯」的游戏。

    6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开场曲Poker Face。(1)发现篇:纯四五、大小三。(2)创造篇:和声进行,重力效应。(3)优雅与感性篇:一四五和弦,红白蓝三色。(4)悲剧篇:博斯《人间乐园》。(5)反叛篇:蓝色狂想曲,交响情人梦。(6)流行篇:披头士,极简风。

    7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信息密度高,一集看下来都有点消化不良。每隔两年应该重新复习一遍

    12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音乐,好难。。

    14分钟前
    • 可以证明
    • 力荐

    各种艺术的共通点是什么?乐由心生,人变了,音乐才会变

    16分钟前
    • 下河迷人羊果朗
    • 推荐

    这人家得学一年的西方音乐史

    20分钟前
    • 悲情胡三万
    • 力荐

    一鼓作气啃完了

    24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自学过几本乐理以后,总是对其中的各种和弦以及各种变来变去的头大,所以一直想了解音乐的历史,买了几本厚厚的音乐史书,倒也没有合适的心情读下去,今天刚好看完这个音乐的故事,也算是简单的梳理了一下音乐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各种音乐技巧、标准、风格等等融合交叉,稍微平复了我之前的很多困惑,又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音乐了。。但愿我的原创歌曲早点出来----慢慢来吧

    29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比起过去的世代,我们更容易识别巴赫的要求。我们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出现无数的风格、声音与听觉色彩,那些回音和声响仿佛透过一扇开启的窗户迎面扑来。我们就好像拥有千百种游戏的孩童一样。终于,我们抵达了一个目的地,在那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音乐——只有一个令人雀跃的简单规则:“播放”(play)。

    33分钟前
    • 悠然下午茶
    • 力荐

    2020-12-4 拖了很久才看完,反正即使有字幕也看不太懂那么多乐理知识了

    36分钟前
    • xixi嘻嘻
    • 力荐

    几乎超越了市面上的音乐史著作,不从风格和流派角度梳理音乐思潮,而是紧扣音乐本身,抓住那些为音乐史贡献了新因素的作曲家,并考究这些新因素中真正的原创成分和因袭关系,不发空谈,不谈主义,非常耐看。

    38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力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NuUaKJvEpoP4OTYb2NQ8lihO--M1J99

    40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主持人较为偏重李斯特、瓦格纳~本Bach迷有点不爽~当然,他还是相当开放、包容,不会搞鄙视链那套。这片有个特点,每个阶段的音乐,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会配以相应时期的绘画作品,不仅能更好理解那个时代音乐、绘画的整体艺术风格,也能帮助记忆,比如看到绘画会联想到对应时代的音乐,反之亦然。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国黑人音乐的分析,提到了华工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流后的产物,蛮有意思。以前看的,补记,忘了不少。当然,这种纪录片不可能只看一遍,没事拿出来温习。

    42分钟前
    • nani❗💛💙
    • 力荐

    讲解很专业又不失幽默感 音乐小白也能跟上

    43分钟前
    • 豆芽
    • 推荐

    Howard Goodall也太全能了,弹琴唱歌样样能来,脚本也写得很好,种草了好多没接触过的音乐类型(但是一说乐理我就犯困啊啊啊)。《布兰诗歌》的创作背景竟然还跟纳粹有关,虽然一说出来也变得很合理了……

    48分钟前
    • Go East
    • 力荐

    牛逼

    49分钟前
    • 眺尾花花
    • 力荐

    第一二集涉及古乐,虽然基本都是些入门级的作品和作曲家,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还算不错

    50分钟前
    • classical.lm
    • 还行

    前面就挨个膜拜古典大师,兜兜转转到最后一集,我还是不得不对着虫大喊出一句:fuck it!pop music rules the world!!!!💥

    53分钟前
    • 力荐

    力薦!對古典樂小白來説,樂理知識的講述非常直觀清晰,大叔對諸位音樂大師的吐槽也相當精準到位,哈哈哈哈哈~

    56分钟前
    • 力荐

    Howard Goodall的思路很清晰,有讲乐理有讲时代政治,措辞和运用的比喻都很贴切,相当不错的普及,而且不失幽默感。

    59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