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梁家仁,周笑兵,余永霖,韩永宽,祁婕,玮妍,王盛,周少东,李靓,杨得丢,王海,王振,陈帅 

    导演:金铁木 

     剧照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1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4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5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6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16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17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18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19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型史诗纪录片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上造影视今年的重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最近正式开拍。

     长篇影评

     1 ) 祖龙—生而为王,你自当万世流芳

    为我最爱的男人,来补记录片啦

    剧里的始皇选角很棒,有一种肃穆的威严。

    庆幸小时候爱看书,不会让我在后来学焚书坑儒(不懂教科书这一段为什么不详说)的时候讨厌他。

    只有了解他,才会敬佩他。他从赵国质子一步步到一代帝王,里边付出的艰辛,怎与外人道?

    他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立中央集权,影响后世千年。

    我不相信任人唯贤的他,会随脾气做出坑儒的事情。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四百人与后世动辄诛连九族的皇帝来说,微不足道。

    比起坑儒这个说法,我更愿意相信太史公的坑杀方士的说法

    如果说不喜儒家,不喜儒学,李斯不可能高坐丞相。如果说性情暴虐,不可能统一六国。

    他是华夏祖龙啊,后人所夸的唐太宗,汉武帝,我觉得无人可与他比。

     2 ) 由表面一统六国,到国家统一不可动摇

    秦始皇规划了统一的蓝图,但改革冒进使得民心背离,苦不堪言。最终秦国在六国的反扑中分崩离析。

    汉高祖接手了一个国困民艰的贫弱天下,决定卧薪尝胆,采用“无为”国策来修养身息,和亲政策安抚匈奴。

    惠帝,文帝,景帝继承国策,七十年坚持隐忍,发展民生,平定内乱,储备力量。

    汉武帝步步为营,锐意进取誓要击败匈奴,夺回汉帝国因和亲赔款而丢失的尊严。 先是独尊儒术,引导锐意进取的民意。后用四十年的艰难战争,北夺取河套,西取(河西)走廊,连接西域,使得民族凝聚,后患永除! 在耗空积累了七十年国库,天下穷苦,国家摇摇欲坠的境地下,仅剩民心的汉武帝幸运地获得了完完全全的胜利。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划定蓝图。

    汉武帝承七十载累积,剿灭匈奴,疆域永安。

    在前前后后百余年的各类改革下,几代人心向往之的大一统理想,终于由秦始皇起手,汉武帝收笔完成了这一幅强国图卷, 伟大帝国崛起与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徐徐图之。

    就像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百年计划!

     3 ) 秦汉之鉴,谓之中华

    秦汉之鉴 秦始皇、李斯——郡县制,中央集权。 外患,匈奴与百越,对于外患,修建从咸阳直至九原的百里秦直道,出兵五十万北击匈奴,出兵三十万南下百越,至此百越俯首,匈奴北逃;内忧,以武力战胜六国,新生的秦帝国充斥着一种“不安与矛盾”,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不适应”,为了安抚人心,减赋税、徭役在短期实现效果不能达到始皇对于实行新政的期许,一次宫廷众议“恢复分封,诸侯治国”一扫始皇长期的困惑,让始皇得到他的结论“人心不可安”,急于求成的他,逐渐失去理智,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增加徭役,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于是乎,在始皇驾崩后,秦国即崩溃。 点评:原来,始皇在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之后,他之后的诸多举措都显示出“事出有因”,为何后世会降他评为“千古一帝”,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现世的常识性问题,过去的颠覆性主张”,从封建的分封制到秦时的中央集权制即是一种“鼎新”,是一种政体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最直观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之争如昔日的六国之贵族,更为深入的是民众思想上的改变如国家归属感、民族矛盾,不仅被外部团体仇视,更被内部人员掣肘,很难想见始皇当时所遭遇的困境与烦闷,生命有长,他想的太远同时他太急功近利,秦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秦帝国,当身为莽夫的项羽冲进咸阳城,最终付之一炬,秦这个民族也成为了辉煌的过去,被记住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同时被记住的还是“秦之暴政,天下共诛之”,于是乎,汉帝国登场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承上启下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壮哉,哀哉,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运转着。 汉高祖、萧何、陆贾——忍辱负重、和亲匈奴,九章代六合,诛异性诸王、白马盟誓。 外患,匈奴咄咄逼人,跃马中原,高祖举三十万之众兵困白登山,从陆贾之议,和亲匈奴,休养生息,以“无为”(市场经济自行发展、恢复)的政策伴以萧何“九章”(在法制的基础上行无为),最终新生的汉帝国总算“遮掩了矛盾,留待后世”就这样得以和平的继续发展;内忧,异姓诸王占帝国之三分之二,汉帝国“有名无实”,最终以吕后、高祖、萧何合谋“清扫异姓诛王,余一长沙王”,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如此则天下共诛之”,于是乎,天下归“刘氏”所有。 点评:汉可以说是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而继续存在,不同的是,它成功地“弱化了矛盾,消解了矛盾”然后开启一个新时代。此情此景,这让我再一次联想到周总理万隆会议力排众议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得万隆会议的成功,问题不解决或许始终是一个问题,但是难保“今天的问题,在未来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不可取。所谓传承就是这样啊,所谓历史的意义就是这样啊,秦帝国激化了矛盾却为汉帝国的继承留足了更多思考问题、避免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先见之明,以史明智”,热切期望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 吕后、汉惠帝——忍辱负重 外患,一纸“妾身年老色衰,已无再嫁之意”,续和亲政策,再次缓解汉帝国与匈奴直接矛盾。 汉文帝和贾谊——忍辱负重,分析形式、看清现状,休养生息。 (安定民心) 国家贫弱,诸侯坐大,边疆不稳。余以“以民为本、发展经济,行削蕃策、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势力,继续和亲政策、一面大力兴军”。 经济上“轻徭薄赋,取消田税”发展国力,政治上“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军事上“被动防守”。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联及后世,无一不显示出历史的车轨从来都是按照既定的轨迹、既定的速度缓慢行驶的,偶然非偶然,必然非必然。 点评:汉文帝为汉帝国的继续发展打下基础,之于雍正为清潮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其实一理,国家发展的前提是“稳固”。任何改革玩往伴随的是“不确定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水到渠成”,兴非一世之功,亡更非一世之力! 汉景帝、晁错——忍辱负重,休养生息。 (粉碎野心) 外患匈奴,继续奉行和亲政策。内忧诸侯,汉景帝采晁错“削蕃策”,先后削楚、赵、胶西共两郡(东海,河间)六县,后遭吴楚联军以“诛晁错,清君侧”起兵反抗引发“七王之乱”,后晁错被腰斩,吴楚联军继续兵发长安,经梁王刘武阻滞,周亚夫讨伐,至此西汉内忧“诸侯做大”得到彻底解决。 点评:汉帝国奉行的“国与郡并行”的政策,实则一种“分封”与“中央集权”的折衷,属于半成品,诸侯哪有“本族”与“异姓”之分,他们的本质都是“另一政权”,诸侯的叛乱让民众意识到“分封只能带来混乱,集权或许可以带来和平与统一”,诸侯的瓦解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中央集权”的贯彻施行。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是一圈转完才算圆满,也才是又一轮的开始,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不知道它何时转完,又于何时开始。 汉武帝、聂壹、卫青、霍去病: 思想上, (传播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的忠心、进取取代汉帝国之前的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习读六经,独尊儒术。 军事上, (军事夺取战略要地,打击敌军后援,将战争前线迁移) 聂壹:献马邑之谋。 卫青:河套大捷,建立五原、朔方两郡。 张骞:出使西域,为汉带回“新的世界”。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远征河西,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失我阴山,使我六畜无生息,是我焉之,是我嫁妇无色彩。 卫青、霍去病:东西两路决胜匈奴,至此长达八十一年的汉匈之争结束,从此“漠南无王庭”。 五十年后,陈汤于西域击败匈奴郅之单于,上言朝堂“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财政上, (为实现进一步打击并消灭匈奴的军事目的,国家从来源出发扩充国家财政收入) 改革财政:盐铁官营,征收财产税,国家货币,酒类专卖。 点评:在实力面前,以前说辞、理想都是苍白无力的,匈奴强而汉弱,于是和亲政策成为在尊严与存亡这个双向选择题中的单项选择。五世隐忍,休养生息而富国本,逐一消除内忧积弊问题而凝聚国心,集全国之力,最终赌以“尊严之战”,全全体汉民对汉之荣辱。 思想上的统一,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民众对国家的归属之心,在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于他所属的共同体会报以荣辱与共”,秦国虽以武力扫除六国,却无法以武力的手段争取民心,即使生活富足,他们与秦国是仇敌,他们仍旧怀念他们的故国。思想上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即使成功转移矛盾的汉朝也是继五世余力而最终一统,收获民心。 军事行动离不开国力支撑,即使再有名、再战无不胜的将军,如果生在一个国力凋敝的弱国,能发起的最多只是一场“卫国战役”,而成就不了他“征伐诸国”荣誉。汉继文景之治后,国力大增,非以此无以对匈奴作战。还值得思考、借鉴的便是“控制战略要地”,不一一举例。 这里汉朝对继续军事行动而采取的增收财政的举措,参考近代四百年的贸易史,其实,国家财政是国家力量的根本,最直接的就是把控“暴利行业”,例如像现在的烟酒、奢侈品、货币,现在的能源、有色金属、建筑业、通讯、食品等行业除了暴利之外对于国家而言更意味着“国家安全”。 个人发言:可以想见我是在北上拜访成吉思汗的南下返程西安路上,看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境。蒙古的勇气、忧患与荣耀洗刷了蒙古的耻辱,在征服的路上越走越远,在“世界瞩目”的路上越走越远。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致一统,值得被记住的是无数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声中洋溢的尊严不可欺、富强不可弱、强力无所惧,自孝公一部求贤令而细数历代先祖过失,为求秦国富强而置个人生死无畏、封建积弊无畏,至秦始皇,此后秦国历代无出辱没祖宗、悬置大一统理想的诸君。汉帝国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在开启新时代、完成大一统的路上也无作他想,奋五世汉帝而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盛世,英雄主义(勿狭义的理解为愚蠢的个人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开放胸怀都是数百年秦汉带给我们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继承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林立于世界之林,中华民族诚不卑怯、无所畏惧,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去其糟粕为我所弃。非此,无以为中华男女。

     4 ) 对秦汉史的兴趣可能从电视剧开始

    希望看完这部剧的小孩子们会产生看史书的兴趣,分享一份书单。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开元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著:《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 (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圣明著:《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 许倬云著:《汉代农业》,程农,张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余英时著:《汉代贸易与扩张》,邬文玲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臧知非著:《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张金光著:《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5 ) 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第一第二集)

    刚刚看完第一二集,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开始持否定的意见:什么?秦始皇竟然会是这种人?这纪录片是不是太过美化了?
    相信很多人对于那段历史第一印象应该是来自太史公的那句名言:天下苦秦久矣!
    太史公的这句话是没有错的,由于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离秦统一的年代并不久远: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或许当年曾经受过压迫的百姓还有几人尚在人间,他们的经历会口口相传深入民心。
    但凡事情都有正反两面
    太史公所指出的是正方观点:代表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
    而此片所代表却是反方意见:秦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这么看都是对立的两方)
    正方是看到了受迫害者的结果:筑长城修灵渠这些大工程都是劳民伤财,而没有指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其实这些工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忽略的当时实际的社会生产力)
    之后的很多文人侠客都是依照太史公书而呵斥秦暴政罔顾天下而怜悯苍生
    随着这些言论的流行,正方的意见就占据了上风,成为了主流意见
    反方是依据新发掘的文物而发出不一样的言论:尘封2000多年的竹简泥坑(这就是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家级文物:睡虎地云梦秦简!!!),给世人一个新的言论:秦律例并不是夺命杀手,更像是一条条的指导意见(并不像传说中的极权统治)
    (如果不是筑长城抵御匈奴,发动对匈奴的战争重挫匈奴元气,难道匈奴会眼睁睁看着楚汉相争而不出手?历史将会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进行中,例如余下的兵马俑坑及皇陵(皇陵应该是不会去挖掘的,是不允许主动挖掘的……),到时将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的历史浮出水面
    在不断探索发掘中,会有不同的意见,每个意见都是依靠已知的历史而得出的,谁都不会知道明天的现场会出现什么重大发现颠覆世人的认知!
    这才是历史的魅力!

    秦始皇与汉武帝两者在对外政策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主动,另外一个是被动的
    中原文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众观历史没有侵略战争只有被人打到家门口才会反击
    主动开战就是犯贱打死无怨受人唾弃,而被动迎战则是保家卫国人民英雄(对待匈奴赶跑你/忍无可忍反抗你;对待百越又称南越胆敢不服收服你/大臣都带着小皇帝来朝了)
    但是,在治国理念上还是一致的:法家治国!
    (不明白秦始皇想到要去泰山封禅君权神授,还收到蛊惑人心的诅咒陨石,他的智囊团怎么不弄一个宗教来笼络人心呢?)
    不知道之后的四集还有怎样的联系呢?

    PS:写的比较乱,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望见谅!

     6 ) 说说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说说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兼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by 曹乾 2016.06
      (Email:cqcaoqian@163.com)

          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好片,观片感受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此说说这部纪录片,顺便谈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一是这部纪录片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对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两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对于汉和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而且践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秦汉,片中专家指出,“秦汉时期的人,一些光辉的亮点,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怀念”。

          关于秦汉,除了辉煌、荣耀和伟业,我们的正统教育好像更偏好于总结他们失败失策的教训,比如太史公“天下苦秦久矣”、贾谊《过秦论》,强调始皇帝暴虐无道,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个纪录片不回避这些,但是,同时却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另外一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二是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由看这部纪录片引出的几点感想。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受的历史教育来自教材。我记得,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战国,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在我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当在大学时看到“秦始皇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时,大为困惑不解。后来慢慢了解,封邦建国的封建制确实在秦汉就走向了终结,这是与欧洲情况的极大不同,也是与学校教育学到的极大不同。

          再比如,历史教科书还教导我们,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不还是同样的“封建社会”么?不还是照样“昨日重现”么?

          工作后读书就自由多了,历史书看了不少,可能有大几百万字。但读的都不是传统的严肃历史典籍,主要是看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形式通俗,但内容都是正统,既有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黄仁宇、傅乐成、樊树志等历史大家,也有李开元、张宏杰、李洁非等历史学者,还有史景迁这样的美国汉学家,甚至重温了当年明月的那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已经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副研究员了哦)。

          对历史的感觉,或者说学习历史的感受,自然不敢、也没必要攀及到学术的层次,但不妨扯几个线头,也算是顺道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第一,封建制与郡县制。现在明白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在春秋战国。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开始实行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这个大一统的东方大国(这是前提和前置的价值取向),中央集权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的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后,中国有过四次历史车轮的倒退,这四次都是恢复封建的尝试,虽然初衷都是汲取前朝教训,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一是项羽复辟分封六国,虽然亡秦必楚,最终结果却是楚被汉灭;二是汉初不得已的分封,刘邦去世前成功翦除了异姓王,但刘姓封王终致七国之乱;三是西晋分封宗亲,导致八王之乱,以致五胡乱华;四是明初朱元璋分封,为子孙计,虽灭掉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却养出了更强大的朱姓王,终致靖难之役。也许,这些都有偶然因素,但历史就是这样。

          第二,关于几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汉、唐、宋都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有个奇怪的巧合,他们承接的前朝都是开始结束分裂混乱、走向统一、同时短命的朝代——秦、隋、后周。而且,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后周之于宋,历史形势、社会背景都有许多相近之处,秦始皇、隋文帝、郭威、柴荣也可谓都是一代明君。也许,隔代修史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

          第三,农民起义结局的不同。成功典型是刘邦、朱重八,失败典型是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深入一看,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朱重八身边有李善长、刘伯温,而李自成张献忠身边顶多只有几个落榜秀才。所以,农民小民要成事,还要依仗知识分子。

          第四,儒家和法家。秦以法治国,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乾隆由儒入法。不必去争论什么外儒内法、形儒实法,因为我们行的就是实用主义的“霸王道”,霸道即是法、王道即是儒,都取所用。

          三是纪录片本身的精彩。关于秦汉的纪录片、讲坛讲座很多,但这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文案精彩、制作精良、配乐用心、布景考究,而且专家讲的好、演员演的好,是部好纪录片,甚至可以当成良心制作的电视剧来看。但,这只是表面儿,我想说的是里面儿。

          秦汉历史纷杂,波澜壮阔,千头万绪,怎样表达绝对是一门艺术。纪录片只有六集,每集50分钟,情景再现的有血有肉有温度。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它选了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和独特的感怀。

           这个独特的视角就是嬴政、刘彻的视角,也就是说从帝王的视角来讲述,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视角。即使不考虑历史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点也非常难得。

           这个独特的表达就是借鉴《史记》的描写方式和叙述手法,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增加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个独特的感怀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片子丝毫不拘泥于对“焚书坑儒”坑的是方士还是学士这种细节的纠缠。这正是看片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主要原因。再次重复第一段的那句话:片子的主要观点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7 )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读书笔记)

    这部纪录片我是一看就停不下来呀,因为我本人就喜欢讲述清晰,画面高清,条理清楚,然后制作精良的片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帝国。

    刚开始讲的秦始皇,有点颠覆我记忆中的形象。不知道咋的,一提到秦始皇,就觉得他是个暴君,是个残酷的君王。耗用民力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使用酷刑啥啥啥的,让我就觉得他是个大坏人。“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皇帝就是不好的皇帝”,这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存在了很久很久。直到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许是年龄到了,所以考虑事情不再单一而笃定了,对事情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样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做了这么多大事的人,怎么可能只用“暴君”两字来定义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这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知道是我以前太没文化了,还是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太有问题,只告诉你是这样,却从不让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你觉得还能是怎样。我觉得学会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事。很多人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学会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就如过去的我一样,甚至自己还不自知。只愿大家可以自主地选择并吸收,而不是“被喂食”。

    纪录片以各个皇帝的心路历程来讲述秦汉这个伟大的时代,注重大一统的论调,以及突出每个皇帝的雄才伟略。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偏见,总觉得中国人自己无论拍的,讲的,评论的,总会帮亲不帮理,就是不太客观,而且好面子,总夸自己好的,忽视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过,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吧。你从天天夸自己孩子聪明美丽的家长们身上,便可略知一二啦。

    不过我相信秦始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也相信他是想过要当个天下人都认同的皇帝的,也相信,做点大事没有狠心肠是不行滴。历史的大势是不能改变的,秦始皇确是那个加快中国脚步的英雄,他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了后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真的很传奇,很酷。从以前的不解变成了崇拜了,也不难理解刘邦当时是秦始皇的小粉丝的心态啦。

    电视剧是个害人的东西,总是给我错误的历史人物形象。秦始皇的暴君,刘邦的市井小民,吕后的心狠手辣……真是无语啦。人物刻画真是太单一了,突然觉得看电视剧真是浪费生命,但是有时看电视剧挺开心的,哈哈,做人对自己不能太严苛啦。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国灭亡。原来西汉初,国力衰弱,百姓生活疾苦。国内七大诸侯实力强大,国内郡国并行,汉帝国有名无实。北方匈奴肆虐,只能靠和亲才能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内忧外患,汉高祖只有忍辱隐忍。在吕后的帮助下,铲除了异性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可惜同姓的也不省心。单于和亲,白登之围,吕后之辱这三件事让我感受到当时匈奴的强大,以及汉初帝国治理的艰难。

    吕后是个多么厉害的女性呀,电视剧干嘛老黑她哟,没有她,刘盈能撑下去么,真是。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去世,而吕后便是刘邦理想和信念的继承者,守护了孱弱的初汉。

    汉文帝刘恒(原代国代王)在公元前179年23岁时返回长安继承帝位,他温和谦逊,待人宽厚,明白父亲的理想,并在他的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听取贾谊的建议,恢复经济发展,赢得民心。公元前157年去世。

    汉景帝刘启桀骜不驯,在同姓诸侯的逼迫下错杀忠臣晁错。七国之乱中,在梁王刘武死守睢阳,周亚夫英勇善战的帮助下,平定了这场差点颠覆王朝的叛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削减了同姓诸侯王的威胁。

    刘彻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16岁的刘彻登位,可惜在外祖母窦太后的影响下,年轻的他还只能是名义上的管理者。窦太后希望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但是刘彻知道这个理念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国家了。现在的汉朝需要进取,而不是无为。与祖母较量上的失利让他倍感抑郁和失落,于是又转向对匈奴的对抗。张骞便是汉武帝派去联合月氏对抗匈奴而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无为而治的时代结束,21岁的刘彻拥有了真正的权力。公元前134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马邑之谋后,便与匈奴不再和亲,而是进入战争,但是缺乏对西域的了解一直不占优势。张骞出使西域,被俘虏监禁十年后才逃回中原,并带回了自己十年间不负使命的记录,帮助汉武帝对付匈奴。加上卫青、霍去病的得力帮助,终于打败匈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自信又悲怆,血性而霸气的汉武帝,平定河西,打开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同时穷兵黩武对抗匈奴导致百姓哀怨。

    写到后来是记录了,哈哈,本来写的就是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加深印象,以后有了更深的见解,再来议论一番。

     8 ) 说说该剧的文史知识硬伤

    该剧的历史选材角度,是介绍我国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的,原本是个挺好的文史探索题材,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今天“以法治国”很有借鉴意义。

    可惜编剧作者对这一严肃的历史题材,文史方面太过浅薄,以至于文中所述的文史知识硬伤太多,沦为用扭曲的历史观说教宣传洗脑了。

    略举两例,说说该剧的文史硬伤:

    一是竟把西汉初期至中期的“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以此给儒家涂脂抹粉为“有为政治”。

    这明显没有涉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黄帝四经》与《老子》两部典籍——这才是西汉“黄老之学”的构成。

    《黄帝四经》说的是法学与法制;而《老子》则是在老子的《道德经》的基础上再集体创作而成,说的是道德化的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内容。

    从世界文化史的沿革来看,这两部典籍甚至是世界性的“民主与法制”起源,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英美“普通法系”的形成。

    在西汉,也使个个皇帝都有深重与浓厚的“重民思想”,西汉制度也就是既民主又集中的“韧性制度”,与秦朝的“刚性制度”有了重大的区别。

    该剧对这类制度学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曾研究,却仍用文革前的儒家史观去做“宏大叙事”,硬把“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就算扭曲了西汉这个伟大时代,也将我国才是“民主与法制之源”的桂冠,拱手相让予老外了。

    第二个文史方面的硬伤,就是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硬是提前到汉武帝,可能是想说西汉中期的国家辉煌,是汉儒创造的吧?

    这就不顾历史事实了,连儒家自已也不敢认这个账(看看儒家自已怎么看“汉儒”,就明白了)。

    实际上,董仲舒是在武帝治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假,但董仲舒的影响力主要是在法学方面的,远未及能影响汉武帝的整个文化方略的地步,这个不赘述。

    汉武帝之所以让儒家走上前台,主要是出于“繁荣文化与文化繁荣”的考虑,这个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得很清楚。所以汉武帝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运动,大批被秦始皇焚掉的前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被抢救。

    儒家之所以走进太学,成《五经》博士,就是要抢救、搜集、整理这批前期经典,连孔子的《论语》都说是长期在夹墙藏着,趁那会形势好,赶紧献出来的呢。

    事实上,汉武帝对“黄老之学”的坚持,是毫不动摇的,而且一手将其推向了高峰与体系化。连国家搞宏观经济,也用那部《九章算经》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最为完整、完善、体系化的时代。

    所以各方面事业才得以健康与良性循环地蓬勃发展起来。

    “汉制”,也就成了后来的“汉学”的最重要部分,流传于海外,成为他们“民主与法制”的源头。

    那什么时候才真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汉书·元帝纪》,开篇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叙述。也正是汉元帝解散了著名的汉制,实行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来,西汉才从中期,转为“末期”。

     短评

    主要讲的是中原从分封走向大一统的过程,没有多余的细节,重点清楚条理清晰,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不罗嗦,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很好的提起兴趣,可以去看更详细的历史

    6分钟前
    • 小笼包
    • 力荐

    弹幕可真有意思 读书时期说女孩只会学文科只会背历史 看剧的时候又说这种宏伟历史女的不会看 敢情什么优良品质都被男的赶上了呗 又有品味又有智慧又心怀天下 还大言不惭说弹幕里挑一个漂亮女的娶 什么剧都要挑起性别问题 离了女孩不会独立行走 绝了

    7分钟前
    • 嘉遇纯之子
    • 推荐

    文案赶不上《河西走廊》,演员都好帅啊。相对之前的纪录片帝王形象更丰满了,刘彻结尾用了一段讲《轮台罪己诏》,已经将视角从强汉的骄傲分出一点给穷兵黩武下困苦的老百姓,也算进步吧。

    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秦始皇那个演员太帅了啊,东方帝王谷里面也是他,他叫什么啊!!

    13分钟前
    • 阿查
    • 推荐

    对历史事件背后帝王的心理和动机的分析入木三分,使其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仅凭这一点,值五颗星。

    18分钟前
    • Joel
    • 力荐

    就初中水平的普教深度来讲还不错,宣教植入太明显相关逻辑又不够严密,败在无魂。

    23分钟前
    • 白熊大王™
    • 还行

    片里的秦始皇跳出来单一的暴虐形象,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的勤奋帝王。纪录片的选角简直是绝了。

    25分钟前
    • Hina
    • 力荐

    感恩前人,吾辈当自强。秦汉是一个进取的时代,满清误我民族啊

    30分钟前
    • 荒古砚
    • 力荐

    感觉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和以前中国纪录片的视角不一样了,终于不再是宏观视角,终于集中到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微观视角了,也可以说,从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我喜欢这种处理方式,更让我有一种代入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

    35分钟前
    • 河上清波
    • 力荐

    果然豆瓣很多人说有洗白秦始皇的嫌疑,但是我并不认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本就是经过了各式各样解读的版本,怎能断定哪一种理解就是千年以前最客观的真实呢?这部纪录片非常杰出。它颠覆了教科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符号化的定义,而是将一位帝王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怀的真实的人。再加上影视化的演出,很多片段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理解了他们身为天子的几多豪情,几多无奈

    38分钟前
    • Oo
    • 力荐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皇汉武打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39分钟前
    • 孙悟空
    • 力荐

    百代皆行秦政治,千秋尽从汉精神。秦汉塑造了中华的身躯与精神,奠定了大一统的精神与文化基石。

    40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从秦昭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秦国开始迈向崛起之路。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东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但是从度量到文化,从内忧到外患有很多:百姓的劳苦、臣民的不理解、诸侯的叛乱、匈奴的骚扰、国力的贫瘠。秦始皇对内部整合,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灵渠,建直道。对外战争,南平百越,设置南海等三郡;北攻匈奴,设置四十四县,扩大帝国版图。在政治上,废黜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第一次完成大一统一的中华。

    41分钟前
    • 秋天AIchen
    • 力荐

    第一次知道秦始皇是个人,不是一个暴虐的符号。

    44分钟前
    • 小张同学
    • 力荐

    拍的气势磅礴。无论是心怀天下的君王、或是为国为民的臣子;历史中的英雄大多是悲情的。

    48分钟前
    • 狭雾凌
    • 力荐

    从历史看未来,惜秦皇汉武,隋唐或近代也许只是一个周期的再轮转不过历史真是永远的英雄史观

    5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一贯靠谱。相比起现在瞎扯的那些电视剧,我更加强烈的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纪录片。还要夸一下选角,确实都不错,长相符合大家的想象,演技也过硬,导演的眼光很可以。

    51分钟前
    • Hemisphere
    • 力荐

    脑洞也太大了,简直每个皇帝都诚惶诚恐小白花,我都是为了天下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我(。请的专家水平是够的。

    55分钟前
    • Evelyn桃桃
    • 还行

    这是我从《圆明园》以来看到的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原创纪录片,撰稿好,配音好,演员好,音乐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从头至尾看一遍。

    56分钟前
    • andyliu
    • 力荐

    制作挺精良的,只是感觉干货略少。

    1小时前
    • 南赫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