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20

    主演:内详 

    导演:范士广 

    猜你喜欢

    • 第2集

      新声一代

    • 更新HD

      第237号房间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5时装秀

     剧照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1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2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3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4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5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深入红区,拍摄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和危难之中激发的人性光辉,力求细腻呈现疫情下的动人故事。

     长篇影评

     1 ) 武汉的生死故事,再怎么记录都不为过

    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和报道,我基本都看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主题和大部分抗疫纪录片雷同、没有太多精心设计的镜头、甚至出现了“糖尿病毒”失误的普通纪录片。

    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次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不就是这些被卷入灾难中的无名生命吗?不就是这些拿命救命的无名医护吗?就像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逝者姓名,这些人,被怎么强调记录,都不为过。

    事实上,对于媒体圈,写稿的、拍纪录片的这些人来说,疫情进行到3月,选题操作起来十分尴尬,尤其是感人的医护故事主题,大家都在有意规避,因为说得太多,太同质化,读者也审美疲劳。

    一支援鄂医疗队的队长,谈到团队第一天工作有三个队员尿裤子,哭了。很感人,很真实,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医护的故事讲太多了。

    一位重症老年病人,从生命岌岌可危,到好转,再到几次转阳,最后得可以出院。能够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曾在住院那天梦见姚贝娜,那是他老乡,他觉得这意味着他要没命。但最后他挺过来了,他感谢医护,对生命充满希望。这样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韧,足够真实动人,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一个案例很单薄,而且这些事都过去了,他都出院了,提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应该这样被忘记吗?在我们感叹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武汉和武汉人经历的这些惊心动魄,这么快就要成为陈年往事吗?片中那位截肢的爷爷,他就是这次疫情中闯过生死关头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尽管他八十多岁,这依然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件事。他醒来后,需要知道这些事。

    我十分敬佩这片子里面的摄影师。非医护专业要频频接触这些危险的场合,拿着镜头怼在手术台上拍,这种强大真的值得敬佩。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镜头是重复。是,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医院都发生过,这些医护都已经撤离,片子失去了时效性。但在手术的那一刻,摄影师是拿着命在记录这件事,这就是价值。防护服真的很难穿,要求也很高,一次次穿脱很难保证没有不密闭的时候,这对非医护工作者是个难题。频繁进入病区拍摄,是次次艰险,不是轻车熟路。

    包括操作截肢手术的几位医生,他们进行到后程是脱掉外侧防护的,这也是拿命在拼。虽然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这场手术是太小的一件事,但它牵扯了这么多人命,它就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我有一个学新闻的学长,在已经离开行业很多年后,在春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到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拍摄。看他镜头里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与坚定。

    所以我觉得,这些纪录片不仅在记录医护、病人,也在记录这些勇敢走进红区拍摄的人。总说媒体报负面报道才显风骨,但其实,扛着镜头走进红区,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2 ) 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导读

    距离武汉解封已经有3个多月了,

    国内的疫情整体可控,

    主要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

    近日新疆的疫情有所反弹,

    但相信经过严格控制,

    一定会好起来。

    今天这部纪录片,

    讲述了上海医疗队援鄂期间发生的故事。

    01 剧情梳理

    第一集:《红区》

    第二集:《相逢》

    第三集:《脸庞》

    第四集:《雷神山往事》

    第五集:《我要找到你》

    第六集:《我会陪着你》

    虽说豆瓣上显示6集,可惜的是目前只播出了4集,剩下的两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看到。

    看完前四集,想说一说其中一个病例。

    02 12床

    医生想要救人的心不会改变,但现实条件总是挑战着这群善良的人们。

    12床病人的新冠肺炎已经好转,其右腿完全坏死。

    病人已经81岁,医生讨论出方案,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截肢。但在现在疫情如此紧张,医疗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隔离病房是没有那样的手术条件的。

    高龄,腿部坏死,截肢,手术条件限制,每一样都非常棘手,问题如何去解决,难倒了医生们。

    尝试着拔掉呼吸机进行手术,不行,因为病人的自主意识还很弱。无法拔管,无法手术。

    即使新冠状态转阴,由于手术难度过大,没有人愿意接收。

    终于,经过几轮商讨,与指挥部商议,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医生愿意接收,他们将在全程插管、三级防护的基础上帮助12床转院。

    马昕医生说如此高龄的老人,手术成功率可能连一半都不到。腿上的大动脉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致命性大出血。

    而这样的手术对于医生的体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医生需要进行三级防护,隔着自己的眼镜、护目镜、还有面罩上的一个面屏进行手术。

    手术进行一段时间后,汗水已经浸透了医生的三层隔离衣,汗水浸湿了N95口罩与外科口罩之间的间隙,即使大口呼吸,也能够感到快要窒息。

    手术,主刀医生不得已暂停手术,缓一缓,换上衣服继续手术。

    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之后,12床病人暂时活过来了。

    医生的衣服被完全浸湿。

    他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其实重重的防护措施使得他们连多少天一起共事的同事的面都见不到。

    但,救人的心始终没有变。

    上海医生与武汉医生合照

    03 我的记忆

    疫情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时间就是完成学校健康打卡的任务,接着就是看看今天新增病例是多少,疑似病例是多少...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日常就是吃了睡,睡醒了接着吃,每天刷b站,刷知乎,刷各种各样的热点,疯狂地搜索关于疫情的一切信息。

    自我提升对我来说就是看电视看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吃个早饭,可能还睡个回笼觉。

    真正让我意识到疫情严重的是当我走出家门,路上几乎没有人,店铺全部关闭,一点烟火气都没有,顿时心生寒意。

    只是每天和老爸交流疫情发展,相互鼓励。

    我问过老爸:你觉得我们能够战胜疫情吗?

    老爸:一定可以,抗疫措施如此严格,我们一定会胜利!

    因为他信仰基督教,他总是说:我去教会,人家大年初一就说了,以后教会暂时不开了,你们也不要来了,这个疫情是我们的一场灾行,神会保佑我们,我们终将会胜利!

    老爸参与了社区防疫工作,天天在小区门口站岗,有的时候还要值夜班。

    你问他:你累吗?

    他会回答你:不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承担着很多东西。

    疫情期间,有很多像老爸一样的普通人,为抗疫做着自己的贡献,默默守护着他们想要保护的人。

    而正是这种团结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共克时艰。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站起来,变得更强!

    最后以老爸的一句话做结尾:

    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3 ) ~

    1、那个妈妈都陷入昏迷了,听到女儿跟她说话还能哭,手指还能动。。说实话我哭了

    3、中国人的团结力量好强,抗战、汶川救灾、到这次疫情………Too much………想到书上描写的清朝人的漠不关心的心态,想知道千年以前秦始皇初次建立起的国家观念,是怎么逐步被放弃的。。。需要鲁迅等通过批判去唤醒。GCD真神奇!可能也是教育的作用。我又突然想到了历史上学的古希腊的城邦文化,那里的人公民意识很强,因为利益相关程度高。

    5、想去了解非典

    8、有个医生(他的眼睛略有点像葛优)的话,impress me a lot.

    他说:“对于这个病人,我是有信念的”

    旁边的女医生说:“对,我们是有期待的”

    他马上回:“不,是信念。”

    短短一席话,让我觉得他是个战士,而且是个冷静又坚强的战士。

    最后,英雄不该被遗忘,谢谢你们

     4 ) 虽很感人,但不全面

    第一集《红区》,结构完整,节奏紧凑。红区之内是病毒肆虐的地方,也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地方,从视死如归到希望的日光照耀,从床位满员到最后出院空床,是医生的坚持,也是患者的坚强与幸运。

    医生最重视的,可能是病得最重的,几番讨论之下,最终的决定是转院,没有演练,互相不熟悉,从刚开始搬病人的些许慌乱,到最后成功运送抵达,一颗悬着的心落下,又有一颗心要悬起来。

    新闻上,目睹了国外的抗疫经过,更佩服国家的负责,我们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这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是同济医院的研究生,去过中法院区,也去过光谷院区。中法院区空荡荡,光谷院区变成了隔离病房,曾经熙熙攘攘的医院,完全换了副模样,心里很难受,尤其是现在还不能返校。

    万里老师

    第二集: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对医护夫妇,从同学到夫妻,这可能是婚姻最好的状态了吧。相知,陪伴,理解。

    第二集,最感动的是那对医护夫妇,从同学到夫妻,这可能是婚姻之间最好的状态了吧。相知,陪伴,理解。

    麻醉科医生:插管敢死队

    其实外界很少关注麻醉科医生,大家的焦点总集中在内外科大佬身上,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疫情,能更加尊重麻醉科医生,他们也是是为大家的生命保驾护航的。

    特殊的生日

    第三集:武汉任在武汉。离家最近,却从不回家,家中有最亲的人,也有最难以面对的最真切的关心。

    很令人心疼。

    第三集:雷神山医院的ECMO。在有限的机器下,救更多的人,每次看到医生吃泡面都觉得难受。

    最难得还是选择,人命面前,一切都变得更重,也变得更轻了。萦绕在梦里,挥之不去,睡不着,因为焦虑,因为担心。他们是真的英雄。

    不得不说,15床是个奇迹,能成功歇下ECMO,还能恢复这么好,是医学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

    第四集:在B站上看了一个记录短片,讲为这些医护人员拍照的摄影师的经历,只有真正到了武汉,才能体会医护人员真正的英雄吧。

    简单的心路历程,让人落泪,也让人敬佩。我辈楷模,希望自己今后能像他们一样,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发一分微弱的光。

    情感满分,缺点就是素材太少。

    每一集都是从来到回,从焦急到平静,从一团乱麻到不舍。

    可能是因为只讲了上海的医生,所以有些不全面,侧面的东西有点少。

     5 ) 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整个国家倾覆全力在抗疫,全民基本信息数字化,透过网上信息共享能够查询到各种想要知道的情况,电视和微博都能了解到武汉的实时。 全国最优质的医生护士都奔赴那边,政府相关人员把好每一个关卡,志愿者们出自己的一份力。

    而普通老百姓能做到的就是自觉在家,少出门,不给添麻烦就是最好的帮忙。

    年头的这场疫情,是全民参与的。

    回首当初,病毒一波波袭击,来势汹涌,恍惚回到03年非典时候,但又比那个时候好的不止一点。

    恐慌的人,每天都能接收到外界的新增人数,即使待在家也总感觉这不舒服那不顺畅,一个小小的咳嗽都能吓自己一身冷汗。

    可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居然也能从其中找到一些苦中作乐的活法,让自己每天不太难过,既快活了自己也娱乐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本来想把中国人逼疯的新冠没有看到它想要的画面,而是看到众人发动脑筋,在乏味的日子里造作呀。

    我们笑着,感动着,也咬着牙坚持着,此刻大家众志成城,尽管身处不同地方,身体无法连接一起,但我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战胜它,摘掉口罩,站在太阳底下,自由呼吸。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里面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不仅仅是代表着医护人员,更是每个在当时没有退缩的中国人。

    我很庆幸,我是中国人。

    我很开心,我们阶段性胜利了。

    我很期待,不远将来一切都能变好。

     6 ) 所有生命都是奇迹

    所有的生命都是奇迹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

    红区的故事

    武汉,空无一人,静的可怕,而在红区内满是惊心动魄的声音。

    “这边第一个心跳停了,那边第二个停了,刹不住车的,就看着他们一个个……” 说这句话的是陈澍,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做到后来都怕了”。因为这里是红区,红区是禁区,是传染病的污染区,30床病人27个插管,这里的每个医生面对的都是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极限挑战。

    12床,一位一条腿完全坏死,罹患新冠肺炎的81岁老人。有生的希望,但没有手术条件,手术难度又过大,很少有医生敢冒这个风险……该怎么办?“像人走在十字路口,往左还是往右,也许走错了,这个病人两种完全迥然的状况。”医生们陷入了两难。

    陈澍最后下了决定:“81岁是很大的年龄了,但对医生来说,每个生命,只要有条件,能争取还是尽量争取。”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但作为医生的他很坚定:“我们在做该做的事。”

    这位病人在转院接受手术后,暂时脱离了危险。陈澍在回沪前特意来看望他,陈澍很高兴,表示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澍,及时雨。陈澍以外,还有很多志愿援鄂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是这场疫情下不可多得的及时雨。疫情之中,人们称赞医务人员是英雄,但具体到个人,这不过是一种朴素的职业精神“完成手术,救人性命”。手术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隔离服、鞋套、手套、面屏,一层层叠加之后,医生护士们的个人形象开始模糊,而在这之前他们也是谁的父母,谁的儿女,他们也是普通人。

    面对不幸的人,面对无力的现实,该如何自处,这是疫情下每一个医护,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外界在不断给他们帮助、传递温暖的同时,他们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勇气。

    在防护服上画画,写下自己的名字和那些平日里稀松平常疫情下下却万分可贵的祝福:“一定要平安,一定要幸福”;每天一定要合影,医护人员们穿着蓝白的防护服,即使隔着护目镜互不相认,也相约要摆最温暖的手势;。喜鹊是好兆头,今天早餐吃了个双黄蛋也要记下来,连柚子也成了吉祥物,因为“柚——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灾难下的象征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迫切地想要——喜上梢头。

    但疫情还在继续,伤痛还在增加,不止在表面,更在内心。所以医生很多情况下,不仅需要治疗病痛,还要治愈心灵。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生的常态。高龄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多次出现,躺在病床上的他们心有隐忧,害怕成负担,害怕添麻烦。病人的家人也在隔离,无法来探望,疫情下的人就这样真的成为一座座“孤岛”。但医护人员从未停止过努力。想尽办法联系到病患的家属,就算只能打一个视频电话也要坚持,让老人们知道自己从未被放弃,他们从来都不是“孤岛”,疫情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

    在这样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的付出下,越来越多的病患拔下了呼吸机,走出了病房。他们有的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谢意,只是不断诉说医护的辛苦,口里重复着:“希望这个疫情能早点过去,你们能够早点回家。”质朴的话语,传递着最真诚的祝福,“早点回家”给那些在病床上生与死边缘挣扎的勇敢的人们;给那些千里援鄂,大年三十放弃合家团圆的令人敬佩的医生护士们;给那些痛苦过、徘徊过,最终不幸深埋在这个春天的人。早点回家吧,我们一定,一定,要团圆。

    3月3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楼ICU病人清零。武汉,湖北,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回家了。这些抱在一起哭泣的医护们,他们曾因为逐渐康复、能够自主呼吸的病人而由衷地兴奋,眼冒星光;也曾因为不断有生命的离开而懊恼流泪。他们在数层防护下艰难地呼吸着,拼搏着,汗水浸透了防护服,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的奇迹的同时,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奇迹。

    过往连接冬春的是抽芽的嫩叶,早莺的啼鸣;今年连接2019到2020的是上下波动的心电图,焦急前行的步伐,沉重难挨的喘息和绝不能停下来的冲破禁区的希望。

    人人都说,这是一个难熬的春天,但我们到底还是熬过来了。“昨夜梦见不详,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保佑生命,喜上梢头,吉祥如意,我们靠着东边初生的太阳和心底永恒的月光,熬过来了。今年武汉的樱花开了吗?开了,开的很美,在医院里,在病患的心里,在每个英勇的中国人眼里。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自己特别的一些经历,2020年不发生疫情,我们也不会走到一起,也不会有共同的语言去沟通和交流。

    陈桂林29岁,6年前,她从武汉独自来到上海打拼,今年正准备和男朋友买房,结婚,新生活的大幕正徐徐开启。7床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正盼他回家共享天伦之乐。因为一封信,两段人生在此相遇,7床不只是形象模糊的新冠病人,陈桂林也不只是机械工作的援鄂护士。

    护士的工作细碎,缺乏光芒,每天进仓工作四小时,给病人翻身、换药。但陈桂林说:“不能做太阳,但是能做月亮,就是我能尽我自己多大能力,我就尽我自己多大能力。”在威胁所有人的灾难面前,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是一束光。在萍水相逢的交汇中,照亮别人,也会温暖自己。

    未知的病毒,突然让人类的生存遭遇威胁,但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本来的力量和勇气。此刻在武汉的种种经历,正让我们表现出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人与人之间变得更为纯粹的同时,让我们也开始思考:或许人与人之间本应如此。

    疫情之下,我们开始真正懂得那古老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细碎的故事,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这些生命短暂又不可思议的相逢,让我们相互成全了彼此的故事。医护与医护,病人与病人,医护与病人,多少段紧密的关系在此建立,我们都知道,人海茫茫,再次相遇,谈何容易,但我们还是约定好,一定要再见!我们还是拥抱、哭泣,彼此诉说,彼此祝福,然后记住对方。

    在之后的岁月里,关于灾难的记忆可能会慢慢模糊,但灾难中的这段相逢,却深刻地存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我们都开始重新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展望我们的未来。就像出院的病患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寻找太阳一样,我们也在一次次的灾难之后,再次确认了——太阳照常升起。

    2020年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3675名队员,离汉返程。“也许我们一生也不会再相见,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是生死之交”送行的人群中有一只明黄色的皮卡丘玩偶,他是武汉当地市民,特地来表达谢意。别人问他叫什么,他笑着说他姓螺,叫螺丝钉。是啊,每个在这次疫情中努力生活的人都是一颗顽强的螺丝钉,他们紧紧扎根自我,为祖国建设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们在这里相遇,灾难下守望相助,然后分离,走向人海,就这样经历了彼此的人生。

    生命,人们,相逢,我们把这些称作“奇迹”。

     7 ) 记录每一集的感受

    第一集,一度放弃治疗的奶奶因为家人的一通电话重拾信心,穿的厚厚防护服呼吸都困难的护士因为患者的离去哭的泣不成声,还有骨科医生在几近窒息、护目镜一片模糊的情况下艰难地完成81岁老人的高位截肢。在这种情况下迸发的人间温暖让人觉得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真是净化心灵的纪录片。

    第二集说的是平凡的感动,女儿回武汉支援,到了最后回上海才告诉十五分钟车程的母亲;志愿者穿着皮卡丘的衣服,手从皮卡丘嘴里伸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谢谢,一个个送走来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医生护士临走前合唱的那一首首歌;患者出院时一笔一笔记下每一个医生的名字、医院,厚厚的防护服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能以这种方式把对他们的感谢刻在心里;援颚精神疏导的精神科医生自己哭到不能自已;还有对着一个个锁在柜子里的手机现在是遗物的医生默默流泪。言语描述出来是那么平淡,但人类的感激、感动、遗憾就在一个个平淡的瞬间以眼泪为媒介爆发。

    第三集说的是选择,传说中的ecomo出现在这集。5床15床同时急需ecomo,5床病情严重到下一秒可能人就没了,而15床上ecomo或许更有希望治好,选择最危重的可能两个都救不活,选择最急需的或许还能成功一个。医生常常面对这种左右为难的选择,而选择题的中心患者本人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成了选项。

    第四集没有患者的镜头,采访了100位医务工作者,信息量很大,其实他们都不是天生的演讲者,但每一个口述都让人动容。这集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手机上女儿在微信上留言,爸爸微信要一直开着啊,那一边老先生已经去世了,镜头前是无力自责的医生。看到很多以前课堂上讲课的老师们,戴上口罩他们都是英雄。

    第五集非常沉重,主要围绕杨妈妈展开,杨妈妈的女儿是武汉的医生,24小时奋战在一线,而杨妈妈来上海旅游不幸感染新冠重症,姐夫已经在上海去世,而杨妈妈在上海公卫中心抢救,整集杨妈妈的病情时好时坏,口腔总无故出血,病毒五十天了依旧阳性。往往电视剧里这样跌宕起伏的剧情最终总有好的结果,但人生不是电视剧,医生更不是编剧,最终杨妈妈还是没有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当天凌晨2:03杨妈妈的女儿还在医院一个人值夜班,听到妈妈已经奄奄一息的噩耗,前期情感十分理智的医生瞬间成了女儿的样子,强忍着哽咽说妈妈什么时候离开和我说一声,中间抽泣声逐渐越来越大,还有最后轻轻地说妈妈再见。可能在值班室的缘故语言极尽克制,但难掩痛苦。同集还有帮忙联系女儿的上海医生,头发已经花白,但说到老父亲在老家上心脏支架情况也泣不成声,拿起电话以为是打给老家,结果依旧是指示工作救治患者。看多了网络世界抽离的恶意,再看看这些医护人员帮病人洗脚、按摩,为患者而哭泣,为患者而喜悦。或许有的人类感情并不互通,但此刻我相信总有人的情感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第六集说的是包括医院医护人员在内所有为疫情付出的人,发热门诊医生、疾控人员、民警、社区人员还有志愿者,他们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张巨大的秘密透风的网,他们所隔离的正是他们所守护的。感谢各位舍己为人,废寝忘食默默付出的人们,是你们用血肉之躯保护了这十三亿人的生命。

     8 ) 它很感人,但还不够

    多年以后,当我们和孩子们提起2020年,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一定是:新冠肺炎疫情。

    如果孩子们问你:为什么这次疫情这么难忘呢?

    你或许可以给他们看这部纪录片。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人间世》拍摄团队,和援助的医护工作者一起,进入了武汉,拍摄下了最珍贵的素材,制作了这4集纪录片。

    在国内疫情逐渐平缓的今天,重新回头看这些视频,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残忍。

    但如果我们要在这场疫情中,记住一些什么的话,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记住什么?

    我们必须记住,在遭遇这场疫情时,我们曾面临的困境

    以及面对困境,我们所展示出的勇气无私的互助精神

    面对未知的病毒,开始时,一切都显得措手不及。

    对医生来说,每天都在和死神抢时间,抢人。

    想象一下,你是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的医生,但你突然面对的情况是:

    病人在你面前一个个死去,而你束手无策。

    这是一种怎样的惨烈?

    这边心跳停了在抢救 那边又在叫着第二个病人心跳停了 第三个病人心跳又停了做到后来都怕了刹不住车的一个个看着他们(走掉)

    这种灾难电影里的情节,就真实地发生在抗疫最前线。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关于医生职责的名言,在这场疫情面前,成为了现实的写照。

    很多时候只能是安慰

    但是真正要解决很大的问题

    这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在新闻通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但在这些医护人员面前,却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命的逝去。

    一个护士说:

    那天有位病人去世了

    但他锁在柜子里的手机却响个不停

    她没办法去接那个电话

    另一个护士哭着对镜头说:

    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

    我们都觉得我们做的不够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把他们给抢回来

    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这些医生、护士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很多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从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来。

    连见惯了生死的医护工作者,都觉得无力。

    更别说,那些被感染的重症病人,他们心里遭受的打击,有多大了。

    他们中有很多人,拒绝配合治疗:不吃饭、也不吃药。

    尤其是在老人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

    为什么?

    想象一下,你突然得了一种来源不明的病,不知道自己活下来的机会能有多高。

    刚刚从昏迷中醒来,身边围绕着一群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护工作者。

    更不用说,在这之前,你已经听说了自己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还有同病房的病人,一个又一个地离世。

    对一个老人来说,要有多强的求生的意志,才能稳定情绪,不精神崩溃,才能在大难不死之后,继续积极地配合治疗?

    在这场灾难中,病人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绝望。

    在重症病房里他看到很多失败的病人

    这些病人对他求生的欲望

    或者说内心的打击很大

    甚至于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

    对于这些被求生欲望薄弱的病人,护士们能做的,是安慰、鼓励。

    以及让他们和家人取得联系,获得更多情感的支持。

    这位老奶奶,在和儿子视频通话后,终于恢复了信心,开始吃东西,配合治疗。

    挂断电话,她说:我对不起你们。

    我们知道,她不是故意为难护士,她只是在可怕的病毒面前,不相信自己还能活下去,只想早点离去,不给别人添麻烦。

    还有很多时候,连医生们都会开始动摇:自己究竟该不该救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81岁的老爷爷,重症,医生好不容易把他从鬼门关前拉回来。

    但因为并发症,他原有的糖尿病导致右腿坏死。

    如果不尽快进行截肢,那么他存活的机会,将会越来越低。

    但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在这个医院,没有条件进行手术。

    并且因为高龄,手术成功的概率很低,不到50%,没有医生敢接。

    这时候,负责他的医生该怎么办?

    让他继续在镇定剂下昏睡,痛苦会减轻,但存活的几率越来越小。

    让他苏醒过来,可以尽全力争取一个手术机会,但存活的概率,也非常小。

    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连医生都开始动摇:

    「我觉得让他醒过来好残忍,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

    另一个医生安慰:「你做了该做的事。」

    结果如何,医生也没有把握。

    但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尽百倍努力,这是医生们的态度。

    幸运的是,最后这位老人,转移到另一家医院,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治疗。

    手术成功,他活下来了。

    还有一些时候,医生们面对的是更难的选择:两个危重病人,救哪一个?

    在雷神山医院,有两个危重病人,都需要用一种叫ECMO的机器来进行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生命,为治疗赢取时间。

    但因为疫情开始时,物资分配的混乱,雷神山有两台ECMO机器,却只有一件配套设施。

    并且因为这种机器十分昂贵,凑到另一件配套设施,还需要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两个病人,只能选择救其中一个:

    一个病人,情况更好一点,生存几率更大,给他用,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另一个病人,情况更危急,除了新冠肺炎,还患有恶性肿瘤,即使用了ECMO,存活几率也不高。

    但不给他用,则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先给第一个人用,活下来的可能性更高。但第二个病人,很可能「抢」不回来了。

    先给第二个用,能延缓他的病情,但两个人都有可能救不活。

    怎么办?这种伦理学的困境,几乎是医生们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难题。

    没有时间再犹豫了,最后,十几个专家讨论之后决定:救希望更大的那个。

    而第二个病人,虽然过几天后,也用上了ECMO机器。

    但抢救时机已经错过,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这样艰难的选择,相信还只是这场疫情中的冰山一角。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让我们震撼的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面临这场灾难时,我们面对的最真实的困境

    以及在困境之中,人所表现出的挣扎与勇气

    很多人说,这部纪录片提前透支了自己一年的眼泪。

    你确实很难看这部纪录片时不流泪。

    如果一部纪录片,仅仅停留在感人,仍然是不够的。

    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是真实。

    这个纪录片的slogan也是:以真实致敬生命。

    但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的仍然只是局部的真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开始初期,摄制组还不能进入武汉,所以更早之前,武汉是什么情况,这部纪录片无法呈现。

    另一方面,《人间世》拍出了我们面对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所做出的努力。

    但这场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疫情初期,是否有哪些不当的应对措施,加重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我们在这部纪录片中看不到。

    也就是说,它缺少对这场疫情的反思

    不得不说,只有感动,没有反思和追问,这是《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的局限。

    但或许我们也无法苛责太多,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拍出一档这么高水平的纪录片,已属不易。

    没有一个纪录片可以做到完全的、百分之百的真实。

    但作为一个观众,我们能做的,是在给这样的纪录片鼓掌的同时,仍然在心里保留,对更完整的真实的追问,对现实教训的反思。

     短评

    真的特别感人……能够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

    10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人间世真的是我看的最好的医疗纪录片了。

    14分钟前
    • 喜极而泣
    • 力荐

    这里没有happy ending,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个个能串联起过去一整年回忆的片段,就像它的名字,人在世间走一趟,看到的也不过是这人世间的一场戏。

    19分钟前
    • galiluo
    • 推荐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做了该做的事”

    23分钟前
    • kt
    • 推荐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25分钟前
    • 高老官
    • 力荐

    真的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旁白文案不矫情也依然很感人,几次不由自主地流泪。【9.3】

    27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推荐

    哭得停不下来,人间都是这些普通事,普通却那么生动动人。活着,让人活下去是那么让人感动的事

    32分钟前
    • 氢氧化钙
    • 力荐

    刚看了已上线的两集,我要吹爆这个系列。其实最打动我的是第一集一群医生围着开会讨论截不截肢的那个片段。气氛冷静得出奇,“怪话”“丑话”“所谓不吉利的话”一个个说在前头,是活是死是左是右,真正拿主意的时候,该砍就砍,哪又有什么伤春悲秋和“圣母的眼泪”呢。使命和决定交给他们,本就是让他们用来劈波斩棘的呀。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看见真实的惨烈之后带给人们同样真实的希望,厉害的作品在于,这个希望的来源不是画蛇添足的旁白,而是人物正在斗争的本身。是他们自身的蓬勃,而非解说的概括。当然,等这240分钟完全上线的那天,依然有人会说,guo家又来洗脑啦,镜头下的医生们“假装尽力”的样子好厉害。跟废物对线只会降低智商,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历史的原本面貌应该由他们写就,而非像公鸡一样聒噪的文人。

    34分钟前
    • 章北海
    • 力荐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每一季的人间世都看得我眼泪在眼里打转,感慨颇多。这次抗疫特别节目,让我了解到深处红区的医务工作者是多么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致敬伟大的人们!

    36分钟前
    • swags
    • 力荐

    還是給5星吧。給援鄂醫護人員和在不可抗力下拍攝後半程疫情的拍攝團隊。窺見一個尾巴也是窺。

    38分钟前
    • Anasa
    • 力荐

    人间世真的太好哭了。在立意上,还是难逃主旋律的框架。不过,在此基础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第二集《相逢》很棒。结构清晰:人到武汉去—在红区对抗病毒—疫区人感恩援鄂医护人员;细节戳心:信、乡音、皮卡丘、集满医护人员名字的本子。对一个病愈的老太太印象最深,出了院,四下奔走,寻找太阳。

    4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有的人不敢做,总有医生敢接的。”第一集有心了,都是医护人员想尽办法拯救老年患者的真实案例。疫情不分国界,有的国家决定全民免疫、放弃老人,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位长 者却都得到了全力以赴的救治。病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一视同仁,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作百分百努力——什么是人权?尊重生命,这才是最大的人权

    45分钟前
    • Una
    • 力荐

    虽然《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是我目前看过的与“新冠疫情”有关的纪录片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但给我的感触还是不及位列个人No.1的《金银潭实拍80天》。相较于《人间世》前两季,感觉除《防线》之外的前五集影像呈现的故事内容有些散。—— 第1集《红区》,第2集《相逢》,第3集《雷神山纪事》,第4集《脸庞》,第5集《武汉来信》,第6集《防线》: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上海的新冠疫情防控情况。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8.1看得出仓促,时间少制作短,没有第一二部那么的精细和深度,不过也好没丢最具特色的细腻绵长。

    49分钟前
    • 索多玛的旅人
    • 推荐

    生命的本身就是奇迹

    50分钟前
    • W.dong
    • 力荐

    总觉得缺少些对整个疫情的梳理,但是看到那个医生闷到呕吐哭着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这些星都是给他们这些普通人的。

    5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这部是以细节为重,有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疫情。依旧很好哭。虽然但是,还是那句话,天佑中华。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以前看这种纪录片觉得造作煽情。自从经历过方方日记之后,我终于清醒了。你的历史自己不记录,就会有别的人道听途说,歪曲事实,写成日记,占据历史浪潮的制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拍纪录片,而且越煽情越好!危机面前,让那些吃人血馒头的方方们,在历史的浪潮中接受未来所有人类的批判吧!

    59分钟前
    • Surweek
    • 力荐

    大概能预想到是什么内容,但还是时常泪目。主流节目肯定是宣传为主,不过弹幕评论里各种骂方方的也没必要吧。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次疫情中前线医生护士的付出,国家和人民的付出。我相信,即使没有这部纪录片,我们是如何挺过这场危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否认在很多人进不去医院最后死在家中的事实,疫情初期防护物资非常紧缺的事实,还有那个不可说的车牌号,热搜被撤的事实,等等等等。还有人记录下来给大家看,其实也是一种警醒。我们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也不是我们看不到就没发生过。

    1小时前
    • 等下吃什么
    • 推荐

    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感谢我兔,感谢每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渣不配称为中国人)。

    1小时前
    • 橙紫酱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