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日月无光

    日月无光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法国1983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  阿丽尔·朵巴丝勒  Riyoko Ikeda   

    导演:克里斯·马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2集

      新声一代

    • 更新HD

      第237号房间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5时装秀

     剧照

    日月无光 剧照 NO.1日月无光 剧照 NO.2日月无光 剧照 NO.3日月无光 剧照 NO.4日月无光 剧照 NO.5日月无光 剧照 NO.6日月无光 剧照 NO.16日月无光 剧照 NO.17日月无光 剧照 NO.18日月无光 剧照 NO.19日月无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贯穿于一个女声读信的呓语中,日本、冰岛、几内亚、香港各种影像交叉着,但作者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东京。他去记录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标志性的招财猫,宗教仪式,性文化,漫画,铁道,珍珠港,摇滚乐,街上的舞蹈.....为观众呈现经济奇迹后的日本最真实的一面。作者用影像寄托着他对人类现状的关注,对历史和记忆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日月無光》散亂筆記,有問無答

    「日月無光」詞義:連太陽和月亮都失去光彩。

    「他告訴我的第一個畫面,是1965年,在冰島一條路上的三個小孩。他說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快樂的畫面。他嘗試了很多次,要將它與其他畫面連結在一起,但始終辦不到。他寫著:『我會將它單獨放在影片的開頭,和很長一段的黑畫面一起,如果他們沒能從影片看到快樂,至少他們能看見黑暗。』」


    「我在想那些不拍片,不照相,不錄影的人是怎麼記憶的? 」人與記憶?如何記憶?

    「記憶並非遺忘的反面,而是遺忘的內在連結。」

    「我們不是記憶事物,我們重寫記憶,就像我們去重寫歷史一樣,人要怎麼記得『口渴』呢?」(定格,亦是記憶的重寫?或是真實的捕捉?)

    「在每一個面孔底下的,記憶將會被那些偽造出來的集體記憶所取代。 千百個由個人創傷所組成的記憶將成為整個歷史的苦痛。 」

    「恐懼有著自己的臉孔和名字。」—《現代啟示錄》(恐懼、臉孔與名字,什麼能取代痛苦的符號與象徵?恐懼與記憶的關係?)

    Samurai Koichi:「誰說時間能夠治療一切傷口?應該說『時間能夠治療一切,除了傷口』。」


    萬物無常、泛靈信仰?日本與非洲的異同?

    「為什麼一個國家要為了世界的利益,變得又小又窮。」

    薩赫爾,世界的盡頭、荒漠、海;香港街景。


    深夜成人電視,指出宗教所遮蔽的(鎖碼與解碼)。教宗變展出的商品、廉價的神聖?

    教堂與情趣用品店,日本定山溪的陽具信仰、動物性愛博物館,不同領域的隔閡如此小?(宗教與色情是反面、隔閡的嗎?)

    「它也展示了某種他們的率直真誠,那會使你對電視上的那些遮掩感到不可思議。」


    「老實說,你不覺得像電影學校教你一樣,叫這些人不看鏡頭,是件很愚蠢的事情嗎?」

    「圖像比人巨大,偷窺著那些窺淫者。」

    「當看越多日本的電視,你將越感覺到,是電視在看你。」(電視人臉特寫散景)

    在電車睡著的人們,集體夢境(記憶)?鬼片、劍戟片、色情片,廣告窺視。


    「畫面不那麼虛假了......比起你看到的那些電視畫面,至少他們是由自己表明他們是誰—影像,不是包含著無法接近的現實,並簡單而可攜帶的一種形式。」(60年代衝突片段合成器)

    轉化後的畫面被稱為「禁區」(致敬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禁區的核心意指是?)

    「唯有抗爭才能贏得了解。」


    影像、記憶、詩;三者的本質與相異為何?三者捻揉而成的「意識」,乘載的「媒介」是什麼?如何定義?電影的獨特性?包容性?

    承上題,抄寫了許多語錄後,不禁疑問,語言是否作為電影的主體?然而,剝奪語言剩下什麼?反之,剝奪影像後?

    影像與語言,關係為何?主從地位?並置?蒙太奇?「信」與文學?旁白?詩?影像與文學的綿延性?符號性?暗示性?碎片性?產生填補記憶與理解的空間。(電影是作者的提示,加上觀眾的理解與回憶。)


    結尾回到「禁區」、冰島的三個小孩、火山;如何拍攝幾內亞比索的女人?(永恆與一格)對鏡頭的閃躲,只要看了鏡頭一格,這一眼即是永恆;合成器拔起,FIN(劇終)。


    「因為我知道時間永遠只是時間。 空間永遠只是空間。」——T·S·艾略特

    「只有電子的材質,才能處理情感、記憶及想像。」

     2 ) 无题

    一本很法国,很电影的电影

    一本深刻的,不懈探索电影表现形式更多可能性的电影。

    虽然作者是以他者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日本,奇观化的审美视角略有些流于表面,也并没有针对个体的深入探讨,甚至不时流露出胜利者审视战犯的姿态,但本片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细致和深入的观察,以及作者站在个体情感和历史社会视角对此进行的剖析和思辨,是具有人类文明普适性的,甚至可以说也具有了一定人类学上的意义。

    本片风格可以说和作者前作《堤》出入不大。

    《夜与雾》,鲁什,杜拉斯,雷乃,这些伟大的纪录片和电影作者们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纪录片作为一种思考的艺术形式,一种审视内心和世界的媒介将依旧充满巨大的力量

     3 ) 沉浸的梦

    除了忽闪而过的两个香港街景和在日本单元中某个电视屏幕中出现的“西游记”三个字,没有阳光也同样没有中国元素,却在光怪陆离的异国风情和沉缓的幕后音中令我得到似乎惟有在梦境中才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生命体验的共鸣,似乎帮我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将人生的积郁混合在良莠不齐的人文视界中冷静的表达出来,这种纯粹的情绪化的元素让我十分享受即使对电影技法运用的无知也能体验到的崇高感和敬畏感。
    我无法表达,我似乎只能复述,在画外音提及sunless的来由时出现的幽暗的林荫道下的喷水池,以及那些粗颗粒的阴暗冷寂的令人发慌的田园风光,以及无数sunless的令我着迷的画面:白鸟栖息的树冠,卢梭的墓碑,东京的冷漠街景,旧金山的锈红色大桥下的吞噬黑石的白色海浪。我在想,导演一开始就提及日本文学修辞的乏匮,光是词语本身便足以表达蕴意。所以我又想,这部电影对我便是一个宏大精密的修辞。

     4 ) 一个人要怎么记住渴

    日月无光

    1.

    在看《日月无光》的时候,我不得不几次停下来,消化庞大的内容。这个庞大不是信息的量级,是Chris Marker调用镜头的气力。

    他在记忆的深海里,恣意地走动,打捞画面。

    我在汉口到上海的火车上看了一半。在上海,我的视觉受了他的感染。日月无光像是一种疾病在传播。无微不至的观察。最隐晦和最普通的细节。如同火车安检的漫步边际的人群,鱼贯而入。他们生出触角,和知识里其它细节产生联系,这些联系像地层深处岩浆涌动的闷闷的轰隆,在高温里剧烈地翻腾搅动。

    地铁上,对面玩纸牌的女孩和祖母。他们用一副纸牌对抗终点站前的等待。他们没带伞,淋到雨,现在头发仍然是湿漉的,浅色的外套变成了深色,一点点往浅色褪回。祖母穿着迷彩的短袖,外面是蓝色的针织外套,女孩穿着红色的连衣裙。他们把腿盘着,半搭在金属的座椅上。他们的游戏是翻牌比大小,赢的一方收牌,最后比较双方的牌数多少。他们津津有味地重复比赛。

    Marker拍了一段东京地铁的镜头。80年代的地铁。黑压压的人群把小小的纸质车票交给闸门口的检票员,白花花地雪花一样的纸片,有序地落入检票员的纸盒里。重复,重复下去,个人的面孔抽象成无差异的纸片。

    他的日本友人,把图像处理成印染的风格。日本60年代运动的冲突械斗,40年代起飞的神风队员,都没有了具体的面孔,只有化学物质反应般的色彩,和在轮廓中猜测的暴力。

    Marker忧虑这样的记忆。

    “在每一个面孔底下的,记忆将会被那些伪造出来的集体记忆所取代。千百个有个人创伤所组成的记忆。”

    但同样以纸片为材料,地铁上的牌局给我不同的触觉。他们的重复不是抽象,他们的面孔随着雨气的蒸发,愈加清晰,像是反抗要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集体记忆和刻板印象。地铁的检票口,端着圆形蛋糕盒的人过不去闸门,他别扭地踮起脚,把盒子抬过胸口,勉强地蹭了过去。

    选择普遍性的形象来覆盖这些细节。相信历史建构。了解记忆,是告诉我们自己的内心制度。

    秩序要在抽象的总结里才能找到么。

    2.

    How can one remember thirst?

    一个人要怎么记住渴?画面上是船上的几内亚比索妇女。她的嘴唇,眼神,和哗哗流淌的水流。国家可以让我们记住贫穷、耻辱和不发达的时代,它真的能让我们记住“与此相关”的饥饿吗。

    当我们去回忆一个感官,而不是情绪的时候,很少能通过场景的重现去追溯。我能记得一件事,想起来愤怒和悲伤。但在饭后想不起来饥饿,甘甜时想不起来苦涩,它们只能作为想象和比喻存在。

    在中元节的龙华寺见到上海的朋友。罗汉面没有让我想起食肉的感受。即便我努力去回想,我想起的只是一种缺乏,当下不能满足的缺乏。缺乏连起记忆,记忆则是欲望。

    我们的话题是科技和公益,公共和私营的分界。我想到,这场讨论会成为我对于这顿饭的记忆。一个关键词。不是潮湿的龙华寺,不是我想不起来的荤味,不是周六暴雨早晨挤满人的素食馆。

    这样的回忆比集体构建的回忆更值得担心。它有效和简练地概括了两个小时的上午。自我完成。它把细节变成幕布背景,给以个体补充一连串可供参考和调取的延续性。我再次感受到了一种连续,还有私人关系的进步。

    他问,那些不摄影的人,要如何记忆呢。

    3.

    凭借感官,记住一种缺乏。

    我真是一个糟糕的病人。马林诺夫斯基在病床上读了《金枝》,余生立志人类学,桑塔格在医院里写了《疾病的隐喻》。我感冒没了嗅觉味觉,崴了脚要躺床缓走,便会烦躁。疾病创造了无感官世界。

    这种缺乏只能在缺乏的时候唤醒,而不是在满足的时候。想要记起来,却怎么努力也不会想起来。这比遗忘历史或是重来什么集体记忆更让人觉得可怕。我不担心什么符号或是关键词的消亡。

    Marker对日本的猫着迷。拍了供养猫的寺庙。祭祀上,他发觉孩子的神情不是恐惧,而是好奇,仿佛想要看到死亡的那一端。这样的好奇要在什么时候消失?他们并没有经历死亡,没有参加祭祀的人会经历死亡。

    当恐惧渐渐取代好奇的时候,我希望还能凭着感官,记住恐惧的缺乏。反抗关闭的边界,抹去的细节,潜入的符号。我希望能记起来,在那个下雨潮湿的中元节的早晨,在地铁口看着天空和手机的面孔,以及他们对于晴日的记忆。

     5 ) 在记忆与历史的断壁残垣间旅行,是一种如此悲伤的消遣

    记忆并非遗忘的反面,而是时间残垣断壁的内在连接。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提到,在同块岩石上发现两个菊石的遗痕,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几万年的时间距离。如果用手指丈量树木的年轮,那么指缝间的间隙便是时间的裂缝 —— 它淹没了私人记忆,然后用集体叙事所取代,在下沉的时间中被火山灰所掩埋。

    在历史的欺瞒与不公中,我们又该相信些什么呢?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Marker是如此的依赖隐喻。但在隐喻之上,他更愿意相信一切可爱的事物。 毕竟”虎!虎!虎!“除了能够召唤零式战斗机的幽灵,也能召唤出豪德寺的虎斑猫。

    最后,在一切的尽头,在人注定不能抵达的”禁区“中,Chris Marker选择相信电子记忆。那是一种完全的记忆,影像光点与声音碎片能够越过宏大叙事,与潜意识相接。

    对于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而言,旅行是一种如此悲伤的

    记忆并非遗忘的反面,而是时间残垣断壁的内在连接。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提到,在同块岩石上发现两个菊石的遗痕,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几万年的时间距离。如果用手指丈量树木的年轮,那么指缝间的间隙便是时间的裂缝 —— 它淹没了私人记忆,然后用集体叙事所取代,在下沉的时间中被火山灰所掩埋。

    在历史的欺瞒与不公中,我们又该相信些什么呢?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Marker是如此的依赖隐喻。但在隐喻之上,他更愿意相信一切可爱的事物。 毕竟”虎!虎!虎!“除了能够召唤零式战斗机的幽灵,也能召唤出豪德寺的虎斑猫。

    最后,在一切的尽头,在人注定不能抵达的”禁区“中,Chris Marker选择相信电子记忆。那是一种完全的记忆,影像光点与声音碎片能够越过宏大叙事,与潜意识相接。

    对于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而言,旅行是一种如此悲伤的消遣,四目可及都是文明的灰烬与受困的人们。但”他“却又总是带着些许期许 —— ”如果没有带着任何幻想的爱仍叫做爱,我曾经爱它。“

     6 ) 千里之遥,日月无光

    西非几内亚比绍、东京、冰岛……关于旅行 的书信体纪录片
    祭祀的花般少妇,印象很深。
    结尾画面在日本离婚,火烧仪式,以示情断意绝。
    搞怪的剪切,诡异的构图转换 超现实的节奏感和哲学色彩 充满幻觉,这就是他们的效果

     短评

    克里斯·马克回顾展@法国文化中心。电影并非是注定的叙事艺术,纪录片也不只有客观呈现真实一种可能。克里斯·马克的影像总在探寻着电影的边界,本片中他引入虚构的叙述者,借用旅行札记的组织形式,剪辑拼接都市的众生百态与影视中的悚然奇观,对希区柯克《迷魂记》做论文式剖解,对时间、记忆与历史做哲学化思辨。丰富的文体实验糅合高密度信息量,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不适合影院观赏的作品——观众需要随时暂停,回味,记录,摘抄,对话——正襟危坐如同进行一次严肃阅读。

    6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实在是太美了 不是美丽的美 而是影像记录之绵延悠长,是与语言共谋后产生的附加能量,是散漫而丰富的思绪本身,属于关灯后熟睡前这一黄金时间那飘摇的脑电波

    9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4.5;以旅游书信为旁白形式,介于虚实相间的散文诗,以艾略特之“我知道时间永远是时间,空间永远是空间”为基准文本,探讨记忆如何重写历史,个人记忆如何被伪造的集体记忆取代,雕刻的时光最终留存的影像。电影片段插入实拍记录,尤以援引《迷魂记》体现“时间的漩涡”为佳。城市的列车聚合了梦的碎片,城市是梦境的投影,多次提及日式文化的万物无常、消逝永生,穿插诸多历史影像,再次彰显蒙太奇的力量,奇异的时空共融性。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Florence Delay沉靜自信的對位旁白聼起來就好像整個片子眞是屬於她的.....雖然Wenders對東京幻滅,八零初的日本其實還很懵懂和古樸..Michel Krasna配樂果然怪腔,有一場新幹綫和恐怖片剪在一起的montage相當達達..那個陽具博物館現今還在不在?

    18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无止境的猎奇和肆意揣度,不是搞社科的好态度然而很美。最像诗的电影。 Chris Marker真是对回环结构情有独钟啊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日月无光]和[堤]像是克里斯·马克的两面,这边是绵长的游移的回忆式的,那边是跳跃的神经质的幻想式的。同样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忧虑,被转化成了宗教、政治、生活方式不同方面的急速坍塌来表现,以致最后会说,Beloved cat wherever you are may your soul rest in peace

    25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最大的啟示:如何通過聲音聯結映像碎片。

    2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尽管还有半年,但可能是我本年度看到的的最喜欢的片子了。片头引用的艾略特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几乎贯穿全篇,如果把关于时间空间(历史、地理、社会)的思索这样大的框架比作川流,那些细琐的叙事、记录和信件就是水上的粼光,很美,不是虚弱的自恋,而是更坚硬的美。最喜欢的地方也在这里,借用艾略特的说法,历史的意识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因此是对永久的,也是对暂时,更是瞬间与永恒相连的意识。在这样历史与个人交织的意识下,诞生的是脆弱与强韧混杂的诗。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一种历史的失落,是个体记忆都被宏大的集体记忆掩盖。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历史有一种反行其道的抚慰,就是每个时代中被掩埋的个体心灵,那些失语的眼神会使真正自由的,超越言语游戏之上的记忆不言自明地留在时代里。

    31分钟前
    • 拧腰
    • 力荐

    不知所云,大概要归咎于字幕翻译。对电视图像猛拍,倒有不少启发。尤其是将电视中的暴力、色情画面和地铁瞌睡族剪辑在一起,像是被电视洗脑的现代人的意识流。

    33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电影被以信件的方式展开,碎片化的影像在文本的串联下散发着迷人的情感。因为文本而赋予过去的时间性,我们得以在克里斯马克的带领下打破空间的维度在冰岛、东京、非洲等地游历和思索。多元化的东京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作为记忆的载体我们一次又一次从过去挖取新的情感,私密和真实性的美感让我们感动

    34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比阿伦雷奈强多了...

    3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影展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马克的许多作品都不能说是“纪录片”了,而是散文电影、诗电影。而相对其他几部或许会给人高冷神秘知识分子的形象,这部真的非常私人又非常浪漫,对白全是书信,时不时还夹杂一声叹息;他喜欢猫,就到处找猫拍。还有自己的孩子。思绪到哪里,摄影机就去哪里,太酷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记忆,我们并不记得,记忆是谎言,我们像重写历史一样重写记忆。

    42分钟前
    • Adieudusk
    • 还行

    散文式的风格;零叙事;摄影很好;文字略为晦涩。

    43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推荐

    戈达尔并没有终结了电影的历史,Chris Marker才真正做到了这点。在所有涉及记忆的作品里,只有他这部划时代的「日月无光」完成了对主体的消解。叙述的声音究竟是谁?写信的这位仁兄现在又位在哪里?这个没有身体性的声音成为了一个幽灵的存在,游荡在民族的、政治的、人类的、电影的记忆里,尖锐地指出客观回忆的不可能。电影对过去画面的重现仿佛「迷魂记」里的时空漩涡,把回忆的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当电影结束时,它已经来到了未来,看着当下的画面扭曲成电子化的全息图像。忘记的乌云上回忆的金边里,三个小姑娘的画面即将被火山灰埋没。

    4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东京的美妙 只存在于飞向太空和日月无光

    51分钟前
    • 力荐

    这种自陈自扫的风格只有极少数导演能做到。好像经历过世界末日的人,重新捡起一些记忆的碎片,又明显知道它们没有用处。更像是一个被洗脑的人,很不情愿地说出内心残留的痛楚。日本的3S:Business, Violence, Sex。

    56分钟前
    • 昊子
    • 推荐

    本意是记录各个国家的纪录片拍着拍着成日本脑残粉了最终百分之八十都是东京。。。

    5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A+#克里斯·马凯真乃神仙!将对于西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景观的东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纳为影像中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其镜头下的日本、非洲、冰岛、香港无不带有个人的思绪,却以这些地方的“只言片语”关照整个世界的现代进程,探讨整个人类族群的联络与羁绊,最后回归到“不管在哪儿都希望你幸福安乐”的人文关怀以及定格在媒介图像展现的直视镜头的人物预言未来,真的太让人说不出话了…… 到底怎么样才能拍出这样一部完全私人又完全社会的电影啊!高兰评价这部电影是“想象的范畴”,真是随着马凯本人游走的思绪写就的诗,旁白太美了。

    59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用影像重构记忆,既不是真实的历史,也不是虚构的故事,是诗。诗由世人书写,却被诗人发现。诗人最能捕捉这个世界动人的细节之美。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