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黄晓明  刘昊然  佟丽娅  张慧雯  梅婷  张博  郭京飞  毕彦君  孙淳  王庆祥  尤勇智  吴昊宸  成泰燊  乔欣  刘钧  胡先煦  刘琳  邢岷山  金泽灏  张棪琰  王永泉  柴浩伟  贾媛媛  邵伟桐  施诗  岳旸  张昊唯  赵达  董彦麟  陈牧扬  朱梦瑶  谭凯  魏至强  胡原君  魏伟  高海鹏  张龄心  宋显立  刘曜畅  魏智  康群智  张东升  杨程茗  文静  李斌  黄立生   

    导演:孔笙  李雪   

    猜你喜欢

     剧照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2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4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5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6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6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7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8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9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讲述了在琅琊阁学艺的萧平旌调查其兄长林军副帅萧平章一案而牵扯到大梁安危的故事。  大梁朝局安稳,但边境战火不断。守护大梁北境的长林军屡获军功,威名赫赫。在一次北境交战中,内阁首辅荀白水暗中断掉前线补给,战困中长林军副帅萧平章(黄晓明饰)身受重伤,在琅琊阁学艺的弟弟萧平旌(刘昊然饰)闻讯下山查案。三十年前,邻国夜秦遭遇疫情,大梁为自保封国道,濮阳缨(郭京飞饰)因灭国之仇潜伏在大梁,并勾结琅琊榜第一高手,东海国主墨淄侯,暗中瓦解梁帝势力与长林府,两人于京城四处投毒,疫情迅速蔓延。濮阳缨设局,使萧平旌与萧平章先后中毒。此时北境急危,萧平章放弃救治,奔赴前线支援后毒发而亡。一年后,梁帝驾崩,大渝进犯大梁,荀白水与莱阳王萧元启(吴昊宸饰)诱哄年幼梁帝颁旨,禁边境兴兵,萧平旌抗旨出征击溃大渝,长林编制因此被废除。萧元启与墨淄侯暗中勾结,卖国谋逆。萧平旌于危急之中起兵勤王,奔赴沙场营救梁帝。

     长篇影评

     1 ) 两声哥哥喊哭观众,刘钧孙淳即兴发挥,7个字台词贡献王炸级演技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两位实力派演员——刘钧和孙淳,在皇帝临终托孤的一场戏里,贡献了王炸级别的演技。

    刘钧老师饰演的梁帝萧歆临终前那两声“哥哥”,喊得无数人泪目;而孙淳老师饰演的长林王萧庭生回的那一句“哎,臣在”,又让人唏嘘不已。

    1月11日晚,在刘钧老师的直播里,有网友提到了这一场戏,说那两声哥哥让人特别感动。

    刘钧老师认真地回复了这位网友,这两声“哥哥”,其实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即兴发挥”。

    “原剧本里没有这句台词,也没有说我死在长林王的怀里,好像是没有的,只是说我临终托孤……我就躺那儿,不起来是没法儿说的,但是又没有力气,我就让我的哥哥来扶我,是最合理的……后来躺在他怀里的时候,我是给加了那么一句,哥哥,喊了两声哥哥。”

    加这两句哥哥,是刘钧老师融合了剧情、人物后,对生命的一些理解的表达。

    “其实,加这两声哥哥,是我想了很久,决定把它加上去的……这里边有我很多很多的一些对这个人物,对生命的一些理解,都在这两声哥哥里边儿,我觉得,我希望表达一些东西出来。现场的时候我还问了导演,我说我,叫声哥哥可以吗?因为按理说,是不合情理的,因为这种人物在过去的时候……应该是叫兄长或者是叫皇兄。”

    而让这两声“哥哥”升华了的,是饰演长林王的孙淳老师,一句“哎,臣在”,让刘钧老师赞不绝口。

    “所以后来我就躺在我哥哥的怀里,我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喊了两声哥哥。我记得当时喊完后淳哥跟我说,他说他没有想到,我会喊他哥哥,喊得他特别难受。昨天我又看了一下这段儿,我看到淳哥当时他没有接我这个‘哥哥’,他没有说‘哥哥在’,他说了个‘臣在’,我觉得他回得特别好……这才是长林王,我觉得特别棒!”

    “哥哥,哥哥。”

    “哎,臣在。”

    寥寥7个字,凝缩了兄弟之情,君臣之别,把梁帝与长林王一生的情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这才是好演员!

     2 ) 周年论文:“榜学”漫谈

    给二榜子的生日贺礼,既然提前写完了,就提前发出来吧。

    不是亲儿子,比亲儿子还心疼。榜子兄弟,为了你俩,老夫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啊~

    讨论区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5065/discussion/615903800/

    ——————

    从《琅琊榜》到《风起长林》,是一段上升的弧线,一段下降的弧线,最终合成一个圆。说得玄乎一点,第一部悲中有喜,第二部喜中有悲,正像是阴阳图形,一半负阴抱阳,另一半负阳抱阴,追逐往复,圆融无碍。这种对称,如两面明镜相对,所映所照,自然深远。两部放到一起,作者所要传达的东西,也能看得更明白。

    我总是认为,说《琅琊榜》写的是中国传统理想中的君臣父子,礼乐教化,即使不是误读,也是未能穷尽其深意。背景既设在古代,自然要采用古典的语汇,但作者显然按照现代的标准,进行了一番涵泳淘汰。所有正面人物,都不信天命,不重血缘,只此两条,便已大大偏离传统宗法社会的根本观念。作为正面价值的忠孝礼义,也都进行了一番改造,与儒家历来所讲的,似是而实非,貌合而神离。我也早就说过,这绝不是《琅琊榜》系列的缺点,而是它最大的优点。

    梅长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忠臣”,《琅琊榜》的故事,也不是演义中的昭雪沉冤。这里有“奸臣”,但却没有“欺蒙圣听”的套路,最大的恶,正来自皇帝本人。借着郡主、言侯、景睿等人之口,作者毫不客气地指摘皇帝,他们对那个掌握最高权力的人,都没有丝毫幻想和认同。在危急关头,他们甚至是想要“反给他看”的。但有意思的是,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梅长苏却两次救了皇帝的性命。第一次,他阻止言侯在祭坛埋炸药,认为这种做法只是“杀了一个人”;第二次,九安山上的勤王护驾,更是赌上了自己的安危成败。在这里,似乎连他最看重的“复仇”,也让位于另一个目标。

    有了这条线索,再来看《风起长林》,便也能明白,庭生父子,也不是“忠臣”。在第二部里,先有“抗旨”,再有“勤王”,顺序反了过来,又是一种镜像。庭生在金殿之上,公然说废立亦无不可,与梅长苏当年的“忤逆”相比,还真不好说是不是青出于蓝;只不过他的长辈身份,令这个情节少了一点冲击力。而最后令平旌下定勤王决心的,不是武靖帝嫡传的名分,甚至也不是他和元时的兄弟情谊,而是元启的叛国通敌,与当年的“不能让誉王得逞”,可谓如出一辙。第一部里的梅长苏和靖王,第二部里的庭生父子,按照“主辱臣死”的标准,是为不忠;按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标准,是为不孝。但他们当然也都有所坚守,只不过忠诚的对象,不是一姓一人,也不是皇权。海宴通过她的正面主角,非常清晰地传达了出一种理念,在权力与正统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合法性。忠于这种价值的人,可以做“逆子”,也可以做“忠臣”,可以挑战既有的秩序,也可以维护既有的秩序。而不论所为何事,他们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重义轻利,舍生忘死。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统摄《琅琊榜》的核心理念,我觉得是“义”。作者花了大力气来写的,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另一方面,则是让善恶是非恢复其本相的“正义”。《琅琊榜》的动人处,正在于“情义”和“正义”在主要人物身上的重合。梅郎从地狱归来,是为父亲、兄长和同袍洗刷污名,也是为了争取一个真正能够“保境安民”的清明朝局。靖王的坚持与忍耐,既出于他对故人的赤诚,也出于他的道德操守。站在他们对面的梁帝、誉王、谢玉、夏江,则是“凉薄”、“多疑”、为攫取权势不择手段,也忍于辜负那些亲近、信任他们的人。于是“大义凛然”者,也最有人情味,不曾卖友背盟者,也能最能造福天下。残忍的人一定撒谎,看重情义的人,也看重真相,在相信故人与秉公无私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这种向外界提出要求、有所争取的“义”,倘若是那些居于优势地位的人提出的口号,不免有些冠冕堂皇,但《琅琊榜》的好处,就在于它写的是逆风的抗争,是对一种压迫性的既成事实的冲撞。理想主义的年轻一代被父辈出卖、辜负,他们中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归来,取回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重新建造当年被打断的一切。故事停止在最有希望的那一刻,也保留住了那种“仰攻”的姿态。

    而《风起长林》的那个字,我则觉得是“仁”。此“仁”同样也也有“爱人”和“克己”的两重含义。大而言之,这是要求其践行者关心他人的命运,必要时甚至为之牺牲;小而言之,便是所谓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推己及人,反求诸己。孔子说“仁”,大多是讲给上位者听的,希望那些有条件有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者,反过来同情他人,约束自己,行忠恕之道,戒慎戒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强者的美德。但同时,“仁”大概也是儒家学说里宗法色彩最少的核心观念,在平等的人之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根基。长林父子舍弃生命,承担罪责,都是为了“保境安民”,替“金殿之上看不到”的人们而争取。而当他们富贵煊赫,也占据着“护卫国境”的道德高点时,平章却能想到,“无论内心如何坦荡,也不能要求别人天然就明白你,相信你”。这种高贵的克制,在通俗文化中真可谓惊鸿一瞥,甚至能超越虚实古今,令观众霍然心惊。萧平旌的成长,也是他从向往“江湖悠远,逍遥自在”,到明白自己的幸运“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过程。与《琅琊榜》一样,反面人物都是鲜明的镜像,无论是濮阳缨、荀太后还是萧元启,都没有什么“爱人”之心,也鲜少能做到“责己”。到了最后,已是家破人亡的萧平旌,面对昔日好友背叛的可能,一方面不肯贸然怀疑,一方面犹不忘反省“这件事,是我没有做好”。所谓“仁人”,自当如此。

    而《风起长林》之“仁”,也是《琅琊榜》之“义”的结果。在相当于交代后事的一席对话中,梅长苏对萧景琰提出了“克制权力欲望”的告诫;庭生“守住了对先生的承诺”,并且把这样的信念传给了他的儿子。正在此处,我们再次看到了梅长苏的智慧。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靖王提出要收养庭生,他不置可否,甚至隐隐有反对之意。当年的林殊,未必能见及此,但从地狱回来的梅长苏,却不得不想得更多。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教给庭生的是什么?他一定料到了庭生在景琰的时代,会享受何等的信任,长林王要面临的诱惑与考验,与靖王当初所经历的大不相同。他是否也预见到了,“历两代明君,从未受猜忌”的极大恩信,必然会导致它自身的瓦解?而梅长苏希望庭生“平安度过一生”的愿望,终于也回响在庭生给平旌的临终遗言里。

    讲“义”的故事昂扬坚忍,讲“仁”的故事沉郁高洁。《琅琊榜》奇崛快意,而到了《风起长林》,笔触和镜头都变得朴实沉稳。第一部里对昏庸无能之辈、趋炎附势之徒,其形象塑造经常是漫画式的,而这样的形象,在第二部里近乎绝迹,纯粹的轻松桥段,也大为减少。没有“算无遗策”,从一开始,观众隐隐觉得将要发生的事,无人可以逆转。在悲凉的底色之上去描绘至坚至纯的理想人物,写盛极而衰,盈不可久,其结果恐怕不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但也正因为如此,两部《琅琊》,单独拆开来看都是“传奇”,合在一起,一切仿佛回到原点,却有了真正的历史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如同宗教,人们喜爱历史,其实也畏惧历史。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所谓“三代之治”,是被安放在历史中的,但它也被历史所摧毁。所有的“治世”,也都有结束的一天。因而中国也有自己的“历史的恐怖”(the terror of history),也试图用文化来加以“克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三国演义》以下,对所谓权谋的热衷,正是用人力智巧驯服无常的尝试,是对历史的拒绝。而另一种“克服历史”的方式,则是接受“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从盛衰循环中拯救出某种比好运、幸福乃至清明政治还更坚固的东西。

    《琅琊榜》最令人动容处,其实也是它最令人担忧处。梅长苏对蒙大统领和郡主解释为何靖王会是理想君主的那一番话似乎暗示着,“清明朝局”的实现,要靠当权者的德行,而一旦能令有德者上位,便能荡涤污浊,焕然改观。某种程度上说,《风起长林》对《琅琊榜》中隐含的“圣王”观念,有所修正。梅长苏厌弃一切朝堂制衡之术,甚至不愿靖王与之有半点关联;萧平章却煞费苦心地维系着权力的平衡,一生不曾在这方面用过心思的庭生,也会说一句“制衡没有错”。“人心深沉,有时信不过自己,有时信不过他人”,所有人都情操高尚、慧眼清明、相互信任,是一种脆弱的状态,难以强求,也难以持久。《琅琊榜》中有鲜明的恶,《风起长林》中却有无法抗拒的悲剧。如果只有《琅琊榜》,那么这个愿望都得以实现,秩序都得以恢复的故事,便正是对历史的拒绝;加上《风起长林》,才有了对历史的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超越。

    从情节上说,《琅琊榜》更让人“放心”,梅长苏十年蛰伏,准备周全,就算偶尔措手不及,最后也有惊无险。在这个故事中,正面人物牢牢掌控着局势的走向。观众或许会担心梅郎能否享受自己的胜利,却从不会怀疑他会成功。金殿之上异口同声的“臣附议”或许是《琅琊榜》最让人感到满足的时刻,但就在这个高潮之后,萧选抛出一个阴郁的预言:权力会令情义变质,也能令德性衰败,无人可以例外,“那个天下,他也给不了”。对此,梅长苏的反应是拂袖而去,不屑一顾。但梅长苏对靖王的信任,毕竟未曾受到世事的检验,我们仍担心他的希望落空。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忘记时间终将摧毁一切“黄金时代”,那作为“理想政治”前提的风骨与情义,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

    《风起长林》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风从来没有停过”,这一次,风换了方向。从意蕴上说,《风起长林》更令人欣慰,因为它释放了前作结尾处留下的令人窒息的张力,交出了一份答卷。这是讲“主明臣贤”、“恩信不疑”的时代如何画上句号的故事。长林府走了一段下坡路,直走到人去楼空。但时穷节乃见,疾风知劲草,庭生父子三人越是走着下坡路,身姿却越见挺拔。管见所及,近来还真很少有通俗作品,以绝大篇幅去描绘英雄失意,却又令无可避免的衰落来得如此坦荡。“历史”显示出了它毁灭性的力量,但也并不能席卷一切。

    当然,这样的“历史”,仍然比真正的历史要理想化很多。南齐的宗室权臣始安王萧遥光,发动叛乱想要废掉末代皇帝东昏侯萧宝卷,事败身死。《南史》中遥光传记的最后,却有这样的一段:

    遙光幼時甚貞正,明帝傾意待之。東昏為兒童時,明帝使與遙光共齋居止,呼遙光為安兄,恩情甚至。及遙光誅後,東昏登舊宮土山望東府,愴然呼曰:「安兄!」乃嗚咽,左右不忍視。

    《南齐书》还记载,东昏侯“诏敛葬遥光尸,原其诸子”。这位先帝“倾意待之”的“贞正”少年,与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之间,实在也有一场到最后都未泯灭的兄弟情谊。即使如此,“不自安”、“虑见杀”,便足以成为兵戎相见的理由。真实世界中皇权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而残忍。

    未有《风起长林》时,大概有很多人觉得,萧庭生和萧歆之间,就会像真实历史中的萧遥光和萧宝卷。现在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距《琅琊榜》最初连载,已有十多年,很多事情上,作者想得更深。在《风起长林》中,人力有时而穷。“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完美的萧平章在长林府最需要他的时刻死去,而正是他的完美,令他舍生取义,殒身不恤。但让《琅琊榜》成为《琅琊榜》的那个坚硬而光明的内核,并没有改变。作者和读者都珍爱的那些东西,就像黑夜中的焰火,熊熊燃烧,灿烂夺目,所有的善因都没有落空,所有的坚持也都没有白费。《风起长林》沉郁悲壮,它的结局却异常温柔。虽然是“良弓藏”,但毕竟没有“走狗烹”。对于萧庭生而言,长林的威权荣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回首一生,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于萧平旌而言,尽过责任之后,又得到了向往的自由,不负家国,也不屈其意,算得上真正的两全。细究起来,安排长林后人从容退场,是坦荡承认了并没有什么万世太平,但却也是固执认定风骨情义的力量,能战胜猜忌、恶意、世事无常。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过后又不恋栈权位,是平旌自幼庭训使然,追根溯源,则是“先生”当年的遗教;面对立下不赏之功的兄长,元时能说出“先帝能做到,朕也能做到”,也说明从武靖帝到萧歆的手足赤诚,还是在后人心中扎下了根。有《琅琊榜》的开端,才有《风起长林》的结局,而这个从容退场的结局,也正是对开端最完美的交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梅长苏是两部故事中最长寿的人。即使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他也仍然活着。

    在海宴的世界里,有情有义的人会面对厄运和痛苦,却不会面对道德困境,他们可能牺牲生命,却从不会被迫否定自己曾相信的一切。“赤诚与信义”能要人命,但也可以救命,它比任何“算计”都要“管用”。这样的世界观当然简单天真,但却也令人安心,如绿妖在给《琅琊榜》的影评中所写,“因其简单,所以坚固,让人有安全感”,“仿如重逢一个多年不见的亲人”。入戏的观众,就算从理智上看清了它的局限,从感情上也还是忍不住要心向往之。至少我自己,非常感谢海宴和剧组的所有人,一起创造出了这样的平行世界,让孤独的人、失望的人、不能相信而又想要相信的人,终于能有所归止。

    乱曰:

    不忠不孝,大勇大智。

    因其义尽,所以仁至。

    疾风劲草,知人鉴世。

    写尽盈亏,方成全璧。

    ——————————

    《琅琊榜》首播时,我三次元的生活正兵荒马乱,为了怕自己掉坑,特意忍住没有看,还撸了半本古书来“解馋”。等到《风起长林》出世,忘记防备,结果一头跌进坑里,一年了都爬不出来。我之于榜子兄弟,也真可谓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3 ) 似曾相识燕归来~琅琊榜一二部同镜头截图【不定时更】

    时间留下了美丽和一片狼藉,你还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二上一下,帧帧入画。凭感觉截图。


    第一集

    01 上琅琊阁提问的长林世子萧平章和誉王萧景桓在窗前等待

    构图和配色第一部誉王的这张更美,可能《风起长林》的近景是为了展示教主的颜吧啊哈哈哈 ︿( ̄︶ ̄)︿

    02 阁中派人送来锦囊

    同样的场景下长林世子陷入沉思,誉王听到脚步声便回头张望,一人心情忐忑一人翘首期盼。当知道两个人提问的内容后再回头看这个小细节,一下就体会到了导演和演员的用意。

    03 几十年过去锦囊朴素了不少,是合鸟主的风格╮(~▽~)╭

    04 从噩梦中惊醒的长林二公子萧平旌和……和那个人。

    印象中宗主有一张正面坐起来的,一时找不到了 (°ー°〃)

    05 “你曾经坐在这里,谈吐的那么阔气”]=(ノへ ̄、)

    导演一定是故意的,看第二部时遇到与第一部相似的镜头,想到那时“那个人”还活着,会特别扎心。

    06 合鸟主上了年纪瘦多了23333

    作为唯一一个从第一部活到第二部的人,合鸟主实力证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07 琅琊阁内景

    第二部为什么不给送信的小童子穿鞋!

    第二集

    08 病榻上的长林世子和病榻上的宗主

    看到这儿的时候以为教主就是在第二部打酱油的很快就要挂了呢╮(╯▽╰)╭军旅之人果然非常简朴!

    09 梁帝第一镜!是他爷爷的亲孙子!

    10 经典的对坐喝茶场景,长林王萧庭生与济风堂黎老堂主VS梅长苏与靖王

    老王爷腰杆挺得很直啊~

    第三集

    11 下朝的宋浮与荀白水VS靖王与沈追

    宫殿外的大台阶倾听了朝内朝外多少风起云涌,为什么每次看到他们下朝后的闲聊我都有一种看到自己当年刚出教室门就说老师坏话的感觉<(* ̄▽ ̄*)/

    不得不说《风起长林》的场景比第一部大气很多!

    12 林奚平旌元启VS霓凰林殊景琰

    这张并不是同镜头,私心放上来是要感谢导演在《风起长林》中的成全。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看到林奚和平旌时有一种多年心愿终被了却了的感叹。

    第五集

    13 长林王府第一镜

    王府中忙碌的家丁,让我一下就想到了宗主刚刚搬入苏宅的情景。

    三分构图法666666

    14 长林世子回到金陵后第一次出场,果然是宗主同款毛领大氅 ( ̄▽ ̄|||) 里面那件也很像!还都是扶着肚子做体弱多病状!只可怜我宗主孤孤单单一个人 థ౪థ..........

    15 平旌回到府中被长林老王爷“提点”。

    其实这并不是平旌第一次穿“飞流蓝”,但就是这个场景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萧平旌不仅仅是林殊,他也是飞流~!孔导果然最懂少女心 <(▰˘◡˘▰)>

    16 两任梁帝都喜欢在大殿外的走廊散步闲聊兼处理国事。相比起往往只有高公公陪伴的爷爷,现任梁帝可以说是幸福很多了。

    突然发现经过多年的建设,大梁帝都空气污染加重不少⊙﹏⊙b

    第六集

    17 长林世子与世子妃VS梅长苏与霓凰郡主

    自从变成了中年少女,我就发现还是糖好吃!!宗主和郡主难得发一次还要掺着玻璃碴子 ┭┮﹏┭┮ ,所以请给我来三斤柿子夫妇的日常!!

    这个也算是成全吧~假若林殊和霓凰当年如约成亲,婚后想必也是这般甜蜜模样。哪里还用得着站得这么远 o(一︿一+)o

    18 鸽子的境遇在《风起长林》里大大提升≡ω≡

    总觉得第一部里还有一个从鸽子脚上拆字条的镜头和平旌这个更像,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莫非不是飞流?

    第七集

    19 长林二兄弟VS梅长苏与飞流

    说这个同镜头是个巧合我是不信的 v( ̄︶ ̄)y

    第九集

    20 平旌与林奚VS梅长苏与郡主

    这两个镜头,一个是催人泪下的副歌,一个是短暂生动的间奏,本不可同日而语。拿在一起写,就算是对平旌和林奚的偏爱吧~

    长亭外,古道边,霓凰第一次喊出林殊哥哥,林奚第一次喊出平旌。两段情节反复看过好几遍,剧中人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很喜欢。

    平旌看到林奚站在亭前欣喜又略微有点害羞的一低头。林奚说出“在等最后一味药材”时望向远方的漠然目光(是怕暴露自己不敢看向我们平旌底底吧啊哈哈)。霓凰策马而来不解不甘又异常坚定的脸庞。林殊明明已经情绪崩溃还要强作镇定说出“七万赤焰军,你怎可能全都认得”的负隅顽抗(心里早就碎成渣了吧宗主)。

    这两对也实在是很有意思。

    梅长苏不能告诉霓凰自己是她相逢不相识的未婚夫。林奚不愿告诉平旌自己是他相逢不相识的未婚妻。(这么拧巴的两个人是怎么构思出来的,请问海晏大大自己姓林吗?)

    可是心里住着一个人终究是藏不住的啊。

    “如果你实在想见我,就来吧”。

    “平旌!”(冷着脸的姑娘扔给男孩一个早就准备好的水袋)

    屏幕前的我老怀甚慰,像是终于从喜欢的人那里得到了肯定。

    我喜欢你,不求你的回应。但若你也喜欢我,这就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

    因为从此,我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待你与他人不同。

    uhmmm…都有点羡慕这个亭子了。

    21 除夕皇宫家宴

    感觉现任梁帝对女色简直毫无兴趣,身边站着一水儿的太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体不好╮(╯▽╰)╭果然大梁若是亡了,全怪柳皇后!!

    22 萧氏父子祭祖VS言氏父子祭祖

    23 平旌和宗主大年初一去看女朋友

    据说喜欢一个人呢,就是把好吃的都留给ta~虽然……其实平旌的点心是大嫂准备的,宗主的食盒是给穆小王爷的,不过这两个场景都很有爱啊!不是同镜头也截图留下了~

    24 穿过百年剧组的橘子平旌的飞流

    对不起我实在没有办法把平旌底底截的更美了 (╯°Д°)╯

    第十集

    25 王府长廊VS苏宅长廊

    强行截图,想楼下那哥俩了

    一直觉得荀大统领衣服上那两个皮扣萌萌的O(∩_∩)O

    插播一条

    第二十四集

    柿子夫妇VS霓凰与飞流

    昨天晚上刚看完了第24集,心里有些感触。

    蒙浅雪是蒙大统领的侄孙女,虽然平时多以世子妃温婉的形象示人,但仅有的两次戎装出场都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霓凰更是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女将军。然而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她们都自然的流露出了“我很难过,我很舍不得你,但我会懂事,我会支持你让你做自己”的柔情,实在是令人心疼。

    琅琊榜一、二部都是所谓的“男人戏”,从某种角度来说,剧中女性角色“使男性主角形象更丰满”的意义要大于其自身“推动剧情发展”的意义。然而导演并未让这些女性角色沦为男主们的附庸。她们温柔而果敢,坚定而自由。

    我数次被打动,都是因为剧中女性角色身上的光芒。

    再插播一条~

    第二十六集 知道世子为了北境战事、父王和平旌准备牺牲自己的蒙浅雪VS听到宗主和蔺晨谈话明白宗主已经决定做回林殊战死沙场的霓凰

    昨晚看了25、26集,深深感到编剧想要虐死我等追剧群众那简直是分分钟的事儿~ (>﹏<)

    宗主,我明白,不愿违背心中道义十命换一命,相比在梅长苏病弱的身体里多活十年,宁愿在平反昭雪了却心愿后以林殊的身份燃烧三个月。

    但你萧平章呢?

    对,我知道萧平章必须得死,那就让他把血换给弟弟然后在北境战死好了,偏偏还要告诉我们一个蛇胆可以治好两个人!让我拓跋哥哥当背锅侠横插一杠逼迫教主做出这惨无人道的选择(╯‵□′)╯︵┻━┻ 唉~不说了~海晏大大你最厉害,你想让我哭我就得哭啊 ╥﹏╥

    说回这张图,我之前没太接触过佟丽娅的作品,《风起长林》看到现在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她。无论是小雪知道无法生育的绝望,还是强忍悲痛支持丈夫决定的坚强,都让我感同身受。昨天看到她捂住嘴巴转身出门的那个瞬间,我的心碎了。要说遗憾,应该是《风起长林》没有制作出《红颜旧》这样动人的插曲吧。要知道,看第一部最后一集的时候,当蔺晨和宗主谈完话,《红颜旧》的前奏缓缓响起,霓凰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尽头,我可是泪水夺眶而出,然后一路哭到了全剧终呢(TДT)

    慢慢更新~

     4 ) 数字时代的长篇小说——长篇电视连续剧

    前些日子我给两部电视剧打了星,却没有写评论,现在一起写几句。近几个月看的电影不多,但一直在跟着电视台的播出追电视剧,先是《猎场》、后是《风筝》的播出版和送审版,现在是这部《琅琊榜2》。追的原因首先是这几部戏质量高,吸引了我,其次是它们的主创中都有我们电影学院过去多年毕业的优秀学生。老师看到学生们不断做出好的成绩,当然是非常高兴和幸福的。

    姜伟老师自编自导的《猎场》,在剧作上还存在一些可争议、探讨的瑕疵,但是全局直面现实,针砭市场经济中的丧失诚信、唯利是图的恶习,呼唤真善美的意愿和许多精彩的戏剧设置和人物表现值得夸赞。《风筝》则是毕业于表演专业的多才多艺的柳云龙的呕心沥血之作,它引起观众,特别是我们这样的老、中年观众的强烈反响,人人奔走相告,网上讨论经久不息。半个世纪的历史情节真实、精彩,数十个人物生动、丰满,更重要的是作品对过去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有价值的反思,难能可贵。《琅琊榜2》的制片人侯红亮曾在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还跟我的电影《益西卓玛》组做过副导演。但是他毕业后转攻制片,从《闯关东》、《北平无战事》,到最近的《琅琊榜1、2》等剧,部部制作精良,发行成绩斐然,有目共睹。我很赞赏从不在媒体露面的编剧海晏,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编剧,她显示了很高的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与构思力,思路独特,人物丰满,结构完整,而且在娱乐的外衣内,蕴含着较宏大的历史与文化思想内容。她的小说与剧本奠定了这两部电视剧的成功。

    我在电影学院教授故事电影导演多年,早就认识到两小时的影院故事电影和在电视上播出的数十集的长篇电视剧本来就是一个艺术专业,都是用视听、组接为独特手段,艺术虚构、情节人物、戏剧冲突为基本技法的同一叙事艺术形式;就和文学中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一样,同属一个艺术种类。这也就是我的一些同学在电影学院学的是电影导演或表演,毕业后未经过任何转行或学习就可以成功的导演了电视剧的原因,如蔡晓晴的《三国演义》、《蹉跎岁月》、郭宝昌的《大宅门》、陈家林的《武则天》、《康熙王朝》等。只是电影诞生得早,百年的成就和大银幕观赏的视听效果,加上世界上各大电影节、影评媒体人的多年赞誉宣传,造成一些“电影高于电视”,“电影是艺术,电视剧是商品”等不科学的印象。数字和视听写作时代的到来,应该是改变这一观念或印象的时候了!

    从2017年我有限的看片观剧经验来看,就说以上三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还不包括上半年的《人民的名义》、《白鹿原》,不包括下半年突起的、也是我们学院新近毕业的学生拍摄的网剧《河神》、《无证之罪》、《你好,旧时光》等,无论在反映的历史社会之广度与深度上,还是在塑造人物、构建情节、提炼主题的丰满与光彩上,这些国产电视连续剧都远远超过同期国产电影,包括反响、争议巨大的《芳华》、《妖猫传》,或者票房创纪录的《战狼2》。现今进电影院里的主要是“20-30岁”的观众群,而电视剧则是中老年为主的全社会群;以35元为平均票价,《战狼2》在影院的观众数量也就在1.5亿多人次。电视剧收看的人数肯定更多,加上网络的后传播,看电视剧的人数更是不可想象。仅从猫眼上查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样的IP剧,优酷累计播放量就达463.3亿人次,《风筝》爱奇艺播放量17.3亿,《琅琊榜2》爱奇艺播放量达24.9亿,《猎场》腾讯视频的播放量更达到213.2亿人次。

    在纸媒、文字书写时代,长篇小说从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有代表性和分量的艺术作品,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五十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时期的四大名著《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陈丹青在2014年曾说“美剧是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那么在网络普及,数字和视听写作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就不应该再忽视电视剧的价值和创作了,因为它就是“数字时代的长篇小说”。

     5 ) 两部《琅琊榜》,看的到底是什么?

    比起当代新儒家通过重建家庭中的不平等来恢复社会秩序的滔天脑洞,《琅琊榜》这个通俗作品,误打误撞,倒更有“开新”的理论勇气了。

    《风起长林》作为《琅琊榜》的续集,故事大不相同,但滋味似曾相识,甚至犹有过之。至此可以说,这套设定和世界观在观众心里立住了。再换一群人物,另讲一个故事,譬如炖菜换了主料,但决定滋味的,其实是高汤(鸡汤?)。 于是也大概到了能够品评这锅汤底的时候,换句话说,现在可以问,看这个系列,到底看的是什么?

    制作水准和演员表现自然是最直接的答案,但这些都是形而下的“器”,这个系列能站稳,还是有“道”在其中。无心或有意,它企图从中国古典传统中找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感召,拔高一点,甚至可谓是“再造文明的尝试”。这般企图在网络小说中已酝酿许久,至此蔚然成风气,也是十年树木,终于桃李成林。

    一方面,《琅琊榜》与十多年前到达顶峰的“历史正剧”旨趣不同。“历史正剧”多是深沉的影射史学,但《琅琊榜》却是一种浅白的理想诗学。架空背景所抛弃的,不仅是历史坚硬凝固的形态,也是借古喻今的春秋曲笔。《琅琊榜》从头就没有想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甚至故事本身可能也不是重点所在。它着力经营的不是真实历史或当下现实中世事的逻辑,而是某种人物在某种可能命运中的感情和反应。这些“可能”,只对作者的想象和心仪的理念负责,不想费心遵守任何既有的事实或规律。于是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设定,其实都做得马虎,《风起长林》开篇就是“中书令”和“内阁首辅”站在同一个朝堂上,有一种令人震惊的穿越感。但它本来也没有想字字有来处,它要讲的是童话。另一方面,作为童话,它也与武侠故事不同。后者天生带着传奇的性质,颠簸动荡,奇巧炫目,却又被有意识地写在历史的夹缝里。在成名大师们的笔下,武侠小说有意地保持与传统雅文化的距离,落笔在民间社会,这大概也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风气有关。《琅琊榜》则反是,虽然并没有真的化用多少雅文化,却是在有意地创造它的对应物。在武侠故事中,读者清楚地知道“江湖”只是一个侧影,而《琅琊榜》却想给出某个世界的“正面”肖像。二者看待中国古典遗产的心情,大为不同,与时代风尚也似有关联。

    《琅琊榜》以“传统风骨”自命,它表现的却绝不是纯粹的中国古典理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早就指出,在中国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从血缘的“差序格局”,是非曲直不能一言断之,要看远近亲疏,高低贵贱。而修齐治平,家国一体,传统社会的理想秩序,就是亲亲尊尊,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的延伸,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种秩序中少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法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人在其中的位置,却又是固定的。而现代社会依赖于陌生人之间的契约与信任,是非曲直须能以一言断之,有许多人人都需遵守的法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在其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却并非固定。无怪乎现代社会的情感叙事中,爱情会被摆在极为显要的地位。人类所有深挚的情感中,大概也唯有这一种是从陌生人开始,最后却可以演变为社会单元的粘合剂。从表面上看,《琅琊榜》系列并不突出爱情,却以浓重笔墨表现了许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理想场景,似乎是很“传统”的了。而可堪玩味者,其中最深沉的父子兄弟之情,几乎全都无关血缘。这对于所谓“人伦”,无疑是“偷梁换柱”,忠诚亲爱,须以两不相负为前提。而第一部中的梅长苏,第二部中的萧庭生,都曾当着皇帝的面说了大不敬的话,那两番话里的意思,都是皇权的崇高需要得到合法性的保证。是以《琅琊榜》系列中所有的情感与关系,实则都是从个人出发,以对等为原则。这诚然不够复古,但却不能算是缺点。比起当代新儒家通过重建家庭中的不平等来恢复社会秩序的滔天脑洞,《琅琊榜》这个通俗作品,误打误撞,倒更有“开新”的理论勇气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琅琊榜》系列最光明的前途,大概就是发展成中国的《权力的游戏》。架空历史与奇幻文学在西方,由来尚矣,西方作者对这个体裁的精熟,中文世界的作者们还不能比肩。此类创作的根柢,正是“貌合神离”的置换,把历史材料打乱组合,搭一个能逞己意的舞台。《权力的游戏》总体上以欧洲中世纪社会杂糅魔法元素,但人物理想主义的方面,也时时见到现代的价值观。勇敢、守信、公正、仁慈,珍惜亲情和荣誉感,这些固然可说是中古风貌和现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对奴隶制的反思等等,则远超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范畴。《权力的游戏》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电视剧的制作水准,更在于原著小说有文学野心,立志在史诗故事中描写复杂多面的人物,高贵与卑劣并出,清明与愚顽同在。这也当然不是中世纪史诗的题中之义,而是现代小说的自我要求。

    目前的《琅琊榜》系列暂时还看不到这样的野心,在两部电视剧中,都有近乎完美的人物。说到底,它还是一个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奸臣害忠良,为国存大义,历来通俗戏曲中多有。第一部作为一个昭雪冤屈的故事,天然能找到正义的支点,到了第二部,则更倚重“家国情怀”。剧中设定近似中古,与这个观念其实有内在的紧张。譬如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田晓菲用深情笔致描绘过的那个萧梁, 那时贵族的心态,征诸《颜氏家训》,为人立身固然有许多准则,但不仅认为“君臣固无常分”,也不曾把天下兴亡揽作自己的责任。在真实历史中,家国观念的兴起与皇权的集中与科层制的壮大同步,成于明末清初,又得到近现代国族思想的加持。然而科层制中的楷模,是明君清官,而不是不拘小节,风骨超然的“贵族英雄”。《琅琊榜》把近世认可的超越性价值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加以综合,正如其想要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表现“庙堂”与“江湖”一样,其实给完善故事的逻辑性带来了不少难度。毕竟,要在架空背景中抵抗真实世界的逻辑,也是需要翔实的设定作为后盾的。

    乔治·马丁曾自承写《冰与火之歌》的初衷之一,就是反对托尔金式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和对战争的浪漫化。他作为越战一代的价值底线,无疑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从《琅琊榜》中,或许也能隐约看出一点主创们的价值底线。两部下来,赤焰军和长林军打了好几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争,亲历者言及之,无不激昂悲壮。在这里还保留着最后的,却是最重要的“差序格局”,为国征战有不证自明的道德意义。虽然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出作者力图对统摄一切的“家国”进行超越,但这毕竟还是剧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正面主题。《风起长林》的结局落在良将名医相携归隐,悲欣交集,韵味颇为悠远。但从始至终,在“家国天下”的暖风裹挟中,观众都没有机会发现,他们一个以杀人为使命,一个以救人为志业,竟然从未面临理念之争。这当然也并不令人惊讶,即使到了现代,在胡适、傅斯年那样的自由主义者们那里,国家也是超越性和崇高感的来源。如果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家国天下”就是这宗教中所崇奉的一尊主神。要拨动中国观众心弦,也终须来到这无字牌位前,诚心正意,酹酒致奠。

     6 ) 盘点长林府两兄弟的有爱细节【更新至大结局

    抱歉过了这么久才来更新,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看。

    从老王爷之死继续往下截吧,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

    面对太医和黎老堂主的无力回天,二公子早就哭的眼眶红肿,此刻强忍着情绪安慰躺在床上气若游丝的父亲。

    父王,平旌在呢。

    此刻空空荡荡的长林王府,只有这两父子坐在廊前,安静的叙话。服饰一深一浅,相互呼应,倒也干净。

    本以为会是两个儿子能够在自己死后有个照应的长林王,怀揣着对小儿子的愧疚和心酸,努力安抚着这个生性张扬却极重情义的小子。希望他能明白,父兄的苦心和期待绝不是要他背负一切,而是希望他活出自己的人生。

    所以老王爷明知道儿子遇到的困难可能会赔上整个长林王府和长林军,也并不打算替儿子解释或者开脱了。一方面,朝堂制衡老王爷是不反对的,长林军一方做大一定会树大招风这对新君绝不是好事,另一方面,二十万皇属军已灭,北境能得十年安稳,长林军此时可以安心身退,责任已履。

    长林二字,已经束缚了一个儿子,不该再束缚另一个儿子了。

    首辅大人一直在想如何制衡长林王府,如何平衡朝堂局势,如何小心应对以为手握兵权又握有赫赫战功的将军。可老王爷从未有过做权臣之想,长林王一生追求不过是边境安定家国安稳。师从梅长苏,怎么会不懂朝堂制衡。只是为了履行责任罢了,如今北境局势已稳,不再需要长林军了,那么何必使得新君幼主不安,何必用一个虚名困住生性逍遥的儿子呢。

    从今以后护持长嫂幼侄,不必执念。

    二公子当然明白父王所想,所以对于长林改制军权被夺无一丝反抗,只想扶灵北上远离朝堂。

    为家国浴血奋战,战功赫赫却被人算计受人提防,那边算了,又何必恋恋不舍。

    长林府无一人恋栈权位。

    寒心,有时候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

    二公子想明白了父王为何不作为,想明白了大哥为何放弃机会救了自己,想明白了发生在帝都金陵的一切,也想明白了自己一年多来的意义。终于放下了,也终于重新像个孩子一样倒在林奚怀里痛声大哭。

    父兄离世,长林被裁,如今连从小到大居住的王府也不得不离开了。不过一两年间,这一回首怎么就仿佛已过了百年呢。

    人生就是这样,有离开就有到来。上一秒老王爷的离世还逼得我们眼泪直掉,下一秒,一个活泼鲜活的策儿就出现在眼前。

    ------------------------------------------------------------------31-36更新-----------------------------------------------------------------

    先放两张父子挂念图

    一个在边境挂念老父是否安好,另一个隐下自己病情不给小儿子增加压力。老王爷对小儿是既了解又心疼。大哥不在了,陛下去世,老王爷若再有什么,平旌要如何承受。所以不能告诉他。

    就算是为了平旌,也要多撑些日子啊老王爷。

    有一个细节要给剧组打call。

    很多影视情节中,主人公经历劫难性情大变时往往会在服饰上有所体现,颜色加深,妆容加重,给观众一种变了一个人的感觉。

    实际上,服饰未变妆容未改却物是人非才真正最是心痛。明明还是那件衣服,明明还是那个长林府,可是二公子却不是以前那个二公子了。眼前这个穿着旧时衣服的少年,敛去了一身的锐气和飞扬,只余下强自支撑的沉稳和安静,陌生的很。也正是这一丝陌生,才勾动我们的心疼,不敢细想。

    冥冥中二公子和林奚这断不了的情缘扯动着他们。

    访医求药,有点事情做总能暂时把他放到一边吧,虽然看山看水总也逃不过一情相思,但是心境总也还算平稳。兴许一抬头,心上人就在眼前呢。

    可惜大哥的死始终是横在两人心里的刺。不知二公子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珍惜眼前人呢。

    二公子当然明白,只是做不到。

    语调轻松,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装给自己,也装给心爱之人。

    可就在这一回眸看向她的时候,却还是忍不住逃避了。

    这眼神里,有冷漠,有克制,有阴郁,也有...无措。

    历练了一年的二公子,如今也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和统御部下,一个眼神就能激出小鲁将军的求生欲。

    这个糖还真是猝不及防。

    如今的二公子,面对生离死别,也不再像个手足无措的小孩子了,立时就能调整心态,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想要将谍探带回大梁的那一刻心软,和被部下用性命换回生路的悲伤,也只在这一个奔跑中就缓和了过来。

    只是...不能提到大哥。

    强装镇定和故作从容都没有用,一眼就被看穿了。

    他表面上装出来的大大咧咧,从来就没有人相信。连父王也知道他心细又敏感,所以写封信也宁可慢慢来,大战在即,决不能让小儿子为他担心。

    终是免不了这一场冲突了。

    二公子身上的长林风骨,淋漓尽致的提现了出来,丝毫未给父兄丢脸。

    大胜而归,二公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面对荀白水如同当日的世子一样,无一丝弱态流露。杀伐决断的少年将军,上阵杀敌毫不畏惧,面对政敌强权气势不输,排兵布阵摊取敌情更是当仁不让,就连抗旨出军都敢放话一人承担。

    可是回到家面对父王时,却还是忍不住,委屈了。

    明明是打了胜仗却要面临抗旨的后果甚至给家族带来麻烦,即便父王安慰“父兄以你为傲”,也忍不住让这位接连遭遇劫难的少年将军绷不住眼泪。面对亲人,总算不用再伪装了。

    少年啊,你可知,你这老父的轻松和淡定也是强装出来的?你们还真是父子,这内敛不放的情绪一模一样,都不愿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难过和脆弱。

    看客的唏嘘和无奈,被世子妃一句话戳中了心中的痛点。

    这金陵城,什么时候讲过理啊。

    举剑的世子妃,真是巾帼飒爽,毫不让男儿。

    从前是大哥牵着弟弟的手,如今是父王牵着儿子的手。在他们眼里,打败二十万皇属大军的堂堂三品怀化将军,在家里也不过是一个需要人支持和陪伴的小孩子罢了。

    一父一子一仆,这萧瑟的长林王府不知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什么都好,反正是父子一起面对,他们站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朝堂之上,赫赫两代长林掌令人面对巍巍皇权,据理力争。对朝堂幼主,谆谆教诲。

    幼主心中又怎么没有一丝触动?

    只是事情已然如此,再怎么疼爱弟弟的二公子,恐怕心里也种下了一根刺了吧。

    终于,萧庭生撑不住了,倒在了儿子的怀里。这一刻,荀白水,皇帝,元启朝臣都会作何感受?

    已经没人关心了。此刻我们只关心这个支撑大梁朝堂的长林王,还能支撑多久。

    无论此时派来多少太医,无论小皇帝是否后悔下出那一道旨令,无论此事会如何收尾,都不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老王爷已经时日无多了。大哥不在了,宠爱他的叔父先帝也走了,如今老父也即将离他而去,以后可该怎么办呢?

    只留下茫然的二公子独自一人失魂落魄。

    -------------------------------------------------------------25-30集更新-------------------------------------------------------------

    做好了一周的心理准备,也扛不住大哥下线彻底哭崩。

    来吧。大哥终于来到濮阳上师这里,终于开始正面交锋。上师不断试探大哥是否愿意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放弃自己的性命。濮阳缨幼年被师父和母亲抛弃丝毫不相信亲情和爱,可是他也似乎也没有太强烈的恨意,而是好整以暇的旁观这时间的千百种情义。这才是真正被伤透了心的一个人啊。若非毫无顾恋怎会连一丝恨意也无?要知道所有的恨终归是来源于得不到回应的炽热的爱啊。

    可是大哥用一个坚定又决绝的眼神回答了他。

    明知前路艰难险阻已无生路,可伸出去的手却丝毫没有犹豫。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的决绝也许换来的不仅是弟弟的性命,还有父王的遗憾,小雪的痛苦,和平旌一辈子的愧疚。

    所以世子妃才会如此生气。

    (你可还当我是妻子?你可还顾念到我?你对我...连一丝信任也无?)

    (你怎么知道,我就一定会阻止你救弟弟呢。)

    (可是,我就是会。)

    明明有可以两全的解法,可是边境战事却把两兄弟之间的二难选择变成了父王,大哥和弟弟之间的三难选择。世子能怎么办呢?弟弟他舍不得,父王他也舍不得,家国的安危更是不能放下。长林府所有的一切一直都是大哥在抗。如今面临这样的境地,求你,别丢下我,别丢下我们,可以么。

    可是以后呢?

    不论是放弃了父王还是弟弟,世子要面临的是陷入越来越深的愧疚和自责,直至被这巨大的深渊吞没。

    (我对得起父王,对的起弟弟,也对得起这家国天下,可是,唯独对不起你。)

    决定一旦做了,反倒轻松。只是,世子太了解二公子,所以既然能够顺理成章的死在战场,又何必让弟弟心怀愧疚的过一生呢。

    既然夫君做了决定,世子妃自然尊重维护。不为别的,只因那是平章哥哥呀。哪怕这决定是保护了所有人唯独抛弃了她。

    鸳盟缔结,便是我夫妇同心。

    于是,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孤独背负所有压力的世子,冲破了重重包围,总算替父王解了围。几个月怀抱必死的心志来打这一仗,怎会不赢?终于倒在了父王面前,大哥终于再也撑不住了。孤独的大哥,身侧只剩了这一匹马陪他躺在这漫天黄土中。

    既为长林之子,战死沙场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几十年前,也有这样一位怀揣死志的青年,也是同样的将门之子,也是在同样的北境,打赢了这最后一仗。也许,他们的心境会很相似吧。总算在绝路中看到了一丝光明却又不得不亲手将这光明撕得粉碎。家人,爱人,甚至生命,在家国安定面前,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

    海清河晏。海晏,你还真是知道怎么剜人心最疼。

    你让老王爷如何承受。他心尖子上的肉被活活剜了去了啊。

    没有血缘的兄弟也会有心灵感应么?上一次二公子做噩梦,是大哥在甘州出事。

    东青,你哭什么,你哭什么?!

    你们为什么都不说话,床上躺着的是谁,为什么父王会坐在床前?

    大哥!

    死亡就是一件迅速发生又迅速流走的事情。折磨的永远是活人,尤其是知道了大哥真正死因的活人。

    老王爷常年征战在外,连亲生儿子也是老来得子,想必是没有太多时间呆在家里能陪伴妻儿的。二公子应该从小也不常常见到父亲,更多的还是和大哥和母亲待在一起,母亲又早逝,所以最亲近的人应该就是大哥了。

    老王爷也不必说,平掌是心尖子连皇帝陛下都知道,对这个处处自制稳重妥帖的大儿子远远比对自己的亲生的小儿子还要疼爱。

    世子妃更不必说,夫君几乎就是她的一切支柱。世子妃并不聪慧,所以妥帖周全的世子几乎事事她的主心骨。

    如今,世子为了二公子而死,叫平旌怎么去面对父王和大嫂呢,又叫他怎么去面对自己?

    还能怎么办,也许离开就是最好的办法。

    大哥不在了,长林王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二公子身上。远离这一切也许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小孩子心性的二公子,总觉得躲开就能解决问题。

    萧庭生这一生真是不易,生于掖幽庭,长于北境战场,到了晚年依然逃不过丧子之痛,甚至小儿子也即将离开。身为长林王,既承袭了祁王的风骨,又怎能逃避呢?二公子可以逃,可他不能。

    可也谢谢父王,给了二公子历练的机会,也给了二公子舔舐伤口的时间。

    去吧少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也仍是少年。更何况,我们都知道你不会离开那么久。

    下次再见,就是威风赫赫的少年将军了吧。

    这样的二公子,终于让父王提起来就一脸骄傲。

    也终于是躲不开去了,无论怎样,父子这相见总是躲不了的。可这一抬头,就是满眼的泪水。

    二公子,你哭什么。

    当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面对父王。大哥的死大概是他以后永远都过不去的坎儿了吧。

    以前父王骂平旌,平旌会委屈会不服气会心里不开心甚至偶尔顶嘴,没关系,总有大哥从中调停。大哥最知道怎么哄他。如今父子三人的关系以世子惨烈的死亡彻底改变,父王以后再生气可怎么办呢。

    可就在这一敛首之间,二公子恭敬的用一双递筷子的手找到了新的相处方式。不再顶嘴,甚至都不再直视回去,低头默默的承受了一切。

    老王爷归根到底是心疼儿子的,也是最了解儿子的,不论这儿子是不是亲生,够不够懂事。

    他明白小儿子需要时间去缓和心境,也理解二公子从跳脱转变成沉稳所承受的压力。所以他尽力去缓和气氛,试图将小儿子身上的活泼能拉回来一点。

    二公子努力让自己活成大哥的样子,父王也开始用对待大哥的方式对待他。

    二公子开始理解父王的担忧,担起了长林之子的责任,也接受了父王和大哥的信任。

    所以他的压力就更大了许多。

    可是,我将门之府不就应该这样么。

    老王爷终归是不忍他这样死气沉沉的接受大哥的担子,所以也去掉了他身上的银锁和那最后一点心结。

    (你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不是父王执念和大哥期待下的一个毫无生气的第二个萧平章。)

    平旌自然明白父王的用心,才会感动到眼泪止不住的掉。也才会在小侄子面前露出了那久违了的飞扬少年的笑脸。

    可大嫂一句“你好还么”,还是忍不住沉默地摇了摇头。

    大嫂自然明白症结在哪里。只是一提到大哥,二公子的眼中就蕴满了泪水。

    大哥在二公子心里永远都会保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虽然大哥已逝,但是长林世子的封号和长林军副帅的位置,都只能属于大哥。

    束起了头发的二公子,待人接物如大哥当年一般妥帖稳重,懂分寸守规矩。挂念垂垂老矣的老父安抚陛下这个幼弟,一如当年的萧平章。只是这个认真看军报的人,为何有点陌生?

    那个活泼灵动飞扬跳脱,还有点孩子心性的小小少年,仅一年功夫,怎么就变成了成熟稳重,掌令二十万长林军的怀化将军了呢。这看不见的背后,谁又知道他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抗住了多少才没被内疚吞噬。大哥都不敢面对的以后,被他十成十的吞了下来。学着治军,学着处事,学习大哥的一切,连看军报的神情都像极了大哥。看着这个内敛沉重的少年,熟悉又陌生,却是骄傲也心疼。

    想他成长。

    却不忍他浴火重生。

    【对不起,这周没什么温暖细节,都是泪点。坐在电脑前的我,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掉着眼泪,努力找着那些亲人之间的理解和爱。可我想,正是这些撕心裂肺,才证明了爱的伟大和厚重吧。

    【下周继续。另外考虑是不是该换个题目,毕竟以后两兄弟同框不会再出现了,可能之后会文不对题。

    -----------------------------------------------------------------19-24集更新--------------------------------------------------------------

    这里首先夸一夸荀大统领,父兄均不在府中,难免行二公子为失当。荀大哥并没有通报皇后二公子闯宫,而是讲清楚原因,教导平旌赶紧离开。二公子无意中向皇上求情得罪皇后,荀大哥也是立刻就猜到并且顶了下来护住了二公子。这里大统领并没有像法海一样坚持法度和规则,而是含了私心的,希望长林王府不会被二公子的失当之处拖累。心中有所偏向,可还算作持身公正?算。因为他心里清楚二公子闯宫并没有威胁皇权的意思,只是小孩子做事分寸不如常年沉浮宦海的老手游刃有余。不解人心不懂政治绝不是什么过错,甚至还是一种可贵的特质。

    常年生活在父兄保护之下,心思单纯的二公子不仅是长林王府的团宠,在荀大哥这里也是个莽撞又有点可爱的弟弟。好像大统领更应该偏向荀家?并没有。甚至,也没有偏向长林王府。他心中自有标准和是非,不会因为亲情而遮挡良知和原则,也乐于成全一个孩子的单纯和干净。这样的荀飞盏,更可爱也更有人情味儿。

    接连做错事情的二公子,并不是不知好歹的无知少年。荀大哥讲明了道理,明白了自己做事冲动欠考虑的地方,回到家里就开始翻书学习,体会大哥处理问题的心态和角度,以期将来能成为父兄的臂膀。从这一点看,虽然二公子志向不在朝野,但为了承担长林王府的责任,也为了能够帮衬父兄,是肯放下江湖回到世俗的。亲情和责任,在二公子心中,远比自己的心之所向重要的多。

    画面切回父王和大哥这里。长林王自有其凝重和气场,身后跟着世子表情同样的严肃。明明是带养子来看看亲生父亲,可是自始至终,萧平章没有一句话开口认父。一个简单的“他”字,替代了这消失二十年的父子关系。老王爷倒是一口一个“你父亲”,娓娓道来与自己兄弟的过往与回忆。

    可是世子就是世子,世子也只能是世子,长林王府的世子。明白这是生父的坟茔就立刻走过去跪了下来,可是回过头仍口称父王,丝毫不提自己对生父的感情和期盼。最终也只剩下了这满眼的欲哭无泪和不敢触碰坟茔的发抖的双手。

    萧庭生自幼生长于掖幽庭,看尽世间冷暖,自然希望儿子们能不受苦楚远离伤悲。小儿子不受拘束基本上是萧庭生刻意为之,既然心性跳脱,就让他远离朝堂去琅琊山找蔺晨纵情山水。大儿子沉稳内敛就立为世子托付大任。小儿子顽皮就时时敲打,大儿子处处完美,却反而担心他太过自制受其所制,所以时常安抚,温言软语从不苛责。

    老王爷心里非常清楚此刻长子的痛苦和无助。从来都是神情严肃不善表达感情的长林王,立刻一把抱住了儿子,给他最坚实的臂膀和力量。

    所以萧平章对君上是忠诚可靠的臣子,对妻子是处处体贴的丈夫,对弟弟是无微不至的大哥,可是只有在父亲这里,才真正是一个可以尽情释放情绪痛快哭出来的孩子。

    回过头来,仍然是给弟弟底气闹向首辅大人的长林世子。这一幕真心让人看的过瘾,兄弟联手,一礼一兵地大闹内阁首辅,痛快,过瘾!

    可是你以为荀白水真的是黑白不分的畏缩鼠辈?

    瘟疫来袭,果断封城。既封死了金陵城中剩余的子民,也封死了包括太子在内荀家满门的性命和名声。朝堂上立场不同而产生的私心,绝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自己身上的责任。为了大半锦绣河山能有一息尚存之地,放弃了一切偏见和怀疑来寻求长林府的帮助。这两句“谢世子”,让我们看到了荀白水自有一股担当。

    从第一集到现在,这是我第一次控制不住落泪。

    为荀白水,也为他胸中和丘壑和风骨。

    (谢世子,谢世子肯来助我,谢世子放下心中嫌隙,谢世子理解我为国家的决心)

    瘟疫平息,两兄弟又来到东宫看望太子,这一次,二公子再没有不分轻重的跑上去保住太子,而且先征询了大哥的意见,得到应允,才欢快的跑向太子床边。

    这掀帘子的笑容,干净又明亮,还是那个少年啊。可是好像又没那么单纯了,这一次二公子口称太子殿下而非直呼乳名,开始学会有分寸的做事了。

    所以一旁的大哥脸上藏不住笑意和高兴。

    说他不再单纯,可又似乎还是单纯。在家里最受宠爱最受照顾的二公子,其实自己也才是个孩子呢,可是在更小的弟弟这里,已经开始有做哥哥的样子了,也开始学会向大哥一样照顾别人了。

    终于腾出手要考教弟弟的功课了,不过二公子轻轻一挑眉,显然是准备做足毫不担心。甚至还带了一点得意。一点点小心思都挂在脸上的二公子,保持了这最后的清澈和明媚。

    弟弟有一点点不舒服就担心忧虑的兄长,真希望他能陪我们到最后。

    时时刻刻都宠着平旌,身体不舒服连礼也不让行了,一脸笑意和温柔催他快回去睡觉。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兄弟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视。

    平旌出事,大哥立刻想到林奚,这可是平旌啊,你怎么能不说话。

    这句话里,我听出了一丝心疼的味道。

    这样宝贝的弟弟,怎么能容许他有事呢。纵然前路艰险,也不能让这个弟弟就这样去见母亲啊。他从小就强壮皮实,被困山林两个月也什么事都没有,怎么会就这么倒下了呢。

    大哥此时表情如常,讲述着过去种种小事,仿佛不经意的唠着闲话在安抚揪心的妻子。

    眼神却坚定又决绝。

    可是,你以为你在想什么我们猜不出来么。

    【关于更新:

    我不知道下周的剧情是不是还能有让我更新的东西,但是我应该会坚持写下去的。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截图写剧评。我不想辜负自己,也不想辜负看这个长评的小伙伴们。记不清上一次被一个故事吸引到如痴如醉是什么时候,记忆中有五六年没有摸过实体书也没有好好的看完一部电影或剧。《琅琊榜1》出来的时候我完全不相信评论没赶上追剧,等到几个月之后才找了个周末一口气看完。痛快,却无法消化。感谢山影给了我第二次机会,让我有机会像一个无脑小粉丝一样好好的追完一部电视剧。我会珍惜。

    后面更新的内容大概无法限于两兄弟之间了,但是我保证会围绕爱。父子,夫妻,朋友。都是爱。

    毕竟爱才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啊。

    钠钠于2018/1/5

    -----------------------------------------------------------------更新13-18集---------------------------------------------------------------

    【豆瓣长评现在有点毛病,图片顺序不能更改了,大家凑合着看吧,每周更新都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是上一周,上上一周。。。。】

    13集预告中,弟弟心里难受躲到了林奚的药房,哥哥从容来接。这一小段的情节中,哥哥温柔的安抚弟弟,面对弟弟的不自在和些许害怕,表明自己并没有生气,安慰说一切都不会变,然后一把牵过弟弟的手,回家。教主这一段真是把一个呵护幼弟的大哥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一瞬间,我真的希望故事不要进行的那么快。

    13集开头,平旌知道大哥没有孩子是因为周管家偏袒自己而心中内疚,垂头丧气的躲在林奚这里。此时的二公子,没有了往日的轻快和笑容,也不再调笑林奚小姐姐,迷茫又沮丧的躲在柱子后面,避开了大嫂也避开了回家的机会。

    舞剑这一段最喜欢的两个画面。二公子举剑坚定眼神却又茫然,醉酒后的情绪爆发却始终没有如市井莽夫一般发脾气或者摔东西,连舞剑也是游刃有余的控制力度,除了一截竹枝外并没有破坏林奚这里的其他东西。借宿在别人家里,显然是要拿捏了分寸尺度的,情绪发泄仍然在极力控制自己,世家公子当是如此。

    二公子这一笑不知道抓住了多少人了心。头发已被汗水打湿,眼神变得更加迷茫,一边舞剑,一边念着曹植的《蝉赋》,连发泄都不失水准。这显然是琅琊阁和长林府两方教养的结果。琅琊阁超然出世,长林府礼教严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二公子怎么会不招人喜欢呢?

    特别心水这一幕,平旌此刻心情已经平复很多,也有心思与林奚开开玩笑,浑然不知大哥站在身后目睹了一切。微博有评论说这一段很像是被抓到早恋,笑死了。

    大哥也从周管家的事件中恢复过来来接弟弟回家。不得不承认,长林世子的气度和气势真不是一般人能盖得住的。自己非父母亲生,恬占了世子的位置,被从小看大亲如家人的管家坑害至此全因弟弟才是亲生。虽然平旌无辜,可是心里怎会没有一点感受?无奈和悲怒全然被对弟弟的爱吞噬的毫无踪影。不管心情多复杂,最终两日不归家的弟弟才是重中之重,甚至都不用找寻,轻而易举的就猜到平旌会躲在林奚这里。家人之间的理解,了解在这一段里被处理的极好。

    话说了一半才反应过来是大哥来了,立刻起身却又一脸茫然。不确定大哥会不会生自己气,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这样安静的看着大哥。这样的二公子,心思单纯,眼神清澈,确是个乖巧懂事的弟弟。

    果然大哥一开口就是教训人,二公子此刻立刻低下了头。在礼制严谨家规甚严的长林府,外宿一夜都要央求大哥帮忙打掩护,两日不归家确实不是小事。一直住在年轻未婚的林姑娘的医馆里,不仅打扰也与人名声有碍。大哥说的都对,当然该低头乖乖认错。

    可是这些事都不如“大哥到底生不生我气”重要。有点不敢直视大哥却又想从大哥眼睛中探查出点什么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你可曾见过这样小心翼翼的二公子?

    大哥以一个温暖和煦的笑容解答了这一切。

    然后是经典的摸脸杀。

    最终还是牵起了弟弟的手,把一有心事就躲起来的幼弟带回家。此刻的世子,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无微不至温暖可靠的大哥。终于放下心来的二公子有点不舍的回头看了一眼林奚,也许该打个招呼再走?可是又被大哥牵着不太敢甩脱?不知道此刻的二公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回到家里,心绪都已平稳的兄弟俩终于恢复了放松的常态,世子也有了心思逗弄平旌,带着微笑的轻轻一句揶揄,让刚放松的弟弟又紧张起来,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果不其然,老狐狸的父王在背后已经知道了一切。

    这一幕是两兄弟在商量墨淄候的事情,世子一脸忧虑,二公子看向兄长。显然两兄弟之间一直是以哥哥为主导的,对于兄长的信任和依赖,几乎已经成为习惯。只是不知等到这习惯被打破的一天,二公子会以怎样的方式成长...

    两个背影。大哥的背影厚重又可靠,幼弟的背景顽皮也瘦弱。

    一心想要历练弟弟的世子,不断交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给平旌去做,也时不时听一听平旌对于局势的分析和见解。这一切显然是存在目的的,二公子显然也猜到几分兄长的心思,却又不想涉足朝堂。于是在大哥伤好以后,一有机会就躲开这些朝局琐事。趁着哥哥在专心看书一溜烟就跑了,真真是小孩子心性。

    大哥气到鼻子冒烟~

    不过再怎么生气也会护着弟弟,看到父王生二公子的气就立刻立刻劝解,这样的场景怎么似曾相识呢?

    看见父王拿橘子砸向了弟弟,不敢阻止又不忍心去看,索性闭上了眼睛。

    待弟弟醒来赶紧使眼色,这护犊心真不是一般的重啊。

    被父王砸醒,看到两张提前回来的严肃的脸,立刻站起来向父兄来行礼,下一秒却丝毫没有一点紧张和不安,甚至还带上一丝笑容。可见二公子确实是被宠着长大的。完全知道自己并没有犯很大的错,父亲和兄长虽然表情严肃却并不会生很大的气,只有从小被爱浸泡着长大的孩子,才会对父兄的爱如此信赖毫不怀疑。

    不过也来源于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在完整的分析了情势之后,老王爷的脸色明显好看了很多,甚至兄长也连连点头。不过作为一个严厉的父亲,老王爷照例是一句夸奖也没有,转脸继续和世子讨论事情去了。

    被父亲看了一眼之后仍旧有点心虚的二公子。

    在父王和兄长面前永远是低眉敛目的乖巧模样。二公子在外面打架,面对禁军统领荀飞盏气势丝毫不弱。可是回到家里,不管什么时候被父兄教训,二公子脸上永远看不到叛逆和不忿,只有恭敬和尊重。

    世子知道不安分的弟弟背着自己私自调查,气得摔了勺子,平旌明显被吓得抖了一下,可惜截不了动图。兄长教训,并不直视而是避开目光低头受教,礼仪老师对于传统礼仪分寸的拿捏真是精准。偷懒睡觉不是大事当然不用害怕,可是私自调查确实踩在红线边缘了,平旌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失当之处。所以此时大哥是真的生气,也确实吓到了平旌。

    忧心的兄长和自信的弟弟。二公子穿黑色这一身真好看。

    看到段桐舟摔落山崖立刻就想要下去找寻的二公子,刚后退了一部就被哥哥拉住。一字未说,可心中所想被哥哥知道的一清二楚,只有兄弟之间才会有这样的默契吧。

    回家疗伤的平旌疼的刚抽了一口冷气,大哥立刻担心的凑上来。想必从小养尊处优的二公子也没有受过什么伤,大哥的担忧和心疼全写在脸上。

    反过来懂事的弟弟立刻安抚大哥,不愿使兄长为自己担心。

    兄长离开,照例要行礼的弟弟还没起身就被大哥按下去了,大哥是真心疼这弟弟啊。

    面对父王的怒火,急着为哥哥开脱的二公子,大概完全没想到父王会这样偏向大哥吧哈哈。其实这一次的事件,是经过大哥默许的,所以大哥才会一脸的内疚和自责。

    老王爷脸上再严厉,心里也是极为疼爱这个小儿子的,训责完了立刻就关心二公子的伤势情况。可是军旅出身之人手上没有轻重,一通乱摸却触到了二公子的伤处。我们平旌疼的脸色都变了哈哈。这里真是要把人笑死了。

    父王走后,大哥赶紧安抚弟弟,脸上满是关心和心疼。大概还有自责和极度的内疚吧。二公子很明白这一点,父王的关心多于严厉,再怎么生气也只是一时之气,罚跪小祠堂看上去也是经常的事情,可是经过大哥默许的行动差一点就要了自己的命,这种后怕和隐忧,怕是很久都不能从大哥心中消退。这些,平旌都懂。

    一脸无精打采被拉来见客的二公子耷拉着脸,被旁边的世子看到立刻提醒这不是待客的礼数。二公子真是无意朝堂啊,代行太子事是多重要的事情,在二公子眼里,大概只有麻烦和无聊吧。

    补一张无关截图,连冬青都知道二公子的七寸在哪里。

    宫宴上失手杀了惠王的二公子,心中很是明白自己是被人算计了,可是面对大哥时,为什么还是一脸的自责和不安呢?虽不是故意杀人,被人算计也实在是预料之外的事情。可是毕竟是自己轻敌大意,给父兄惹了麻烦。二公子绝不是没心没肺的小孩子,责任和担当让他生出了些许内疚。

    老王爷嘴上不说,内心也是极爱小儿子的,半夜也拿着灯考虑对策分析情势。

    朝堂上拿不出丝毫证据也说不出推测,却公然说出了“平旌说她是蓄意谋杀,她一定是”这种极偏袒的话。长林王的强势和倨傲表现的丝毫不差。

    老父即将出征,世子内心的担忧都转化为不死心的劝说,可是老王爷却故作轻松的告诉长子,换了别人我不放心。长林王府家的摸脸杀还真是有起源的啊。

    一有心事就躲在林奚这里的二公子,毫不掩饰自己的内疚和担忧。

    即将出征的老王爷显然不太放心小儿子,拍了拍肩膀,提一提二公子的精气神。也提点了小儿子在家修身养性,照顾家里和大嫂。

    经了事的二公子眼神已经开始有变化,一脸认真。

    长林府二公子终于要开始成长了,可是不知怎么的,却又不希望他成长的太快。如果二公子永远都是那个无忧无虑,父兄庇佑的少年,该有多好。

    【下周继续更新

    -----------------------------------------------------第1-12集的分割线----------------------------------------------------------

    其实我们从未见过林殊。 我们看到的,一直都是境遇大变城府极深的梅长苏。那个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只是活在霓凰心里,景琰嘴上,和太奶奶的惦记中。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慢慢从闪回片段中慢慢想象,用脑补去勾画一个模糊的形象。而萧平旌帮我们具象化了这个少年。 父亲是身份尊贵的长林王,叔叔是当朝皇帝,兄长是面面俱到的长林世子,大嫂是蒙大统领的侄孙女,还有个天天念叨平旌哥哥的堂弟是太子,学艺是在人人钦羡的琅琊阁。这样备受宠爱的长林二公子,和当年的小殊,是不是有点像?父兄庇佑,远离朝堂,既享受着亲人的关爱,也不用忧心朝堂的繁复,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二公子,想不明亮都难。 第一集中与许久未见的大哥重逢,欢快跑向琅琊阁,尽显少年的天真和单纯。

    差点把大哥掀翻的一个熊抱。

    可是下一个镜头就是被兄长教训要他回金陵,此时低着头扁着嘴的二公子,真像个乖巧的弟弟。

    虽身处乡野,却丝毫不错礼节,世家公子的教养和气派全然不受环境所限。

    判断大哥出事,快马加鞭赶到,在外面看到血迹和伤员的二公子,几乎是冲进了房间。可是一进来看见父亲,仍然不忘行礼,这样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正对应了世家公子的身份。

    慌乱焦急担心忧虑,全写在了脸上。而庭生老王爷,冷静镇定毫不慌乱。这样的反差,只能是来自多年的阅历和成熟的心境。

    明明推理无误正确判断,却被父王一句“你回来又有什么用”顶的说不出话,回头时脸上还带着委屈,与身前一脸严厉的老王爷对应,真让人好笑又心疼。

    得知了自己身世的哥哥,虚弱的躺在榻上,对老父坦然交心,娓娓的讲述自己的心境变化,安然平静的眸子里却落下眼泪。这一滴泪,可曾流进你的心里?我并未对黄教主有多高的期待,可这一滴泪,实实在在的烫到我了。

    听到父兄谈话没有进来,躲在门口偷看的二公子,真是可爱到了极点。

    听到更偏心大哥时一脸不忿,情绪全在脸上毫不遮掩,这样单纯的弟弟谁能不爱呢

    再怎么不高兴也不会忘记行礼,这教养真是刻在了骨子里。

    一句话说错老爹就拎着棍子站起来,把我们平旌弟弟吓得脸色都变了。

    顽皮的平旌故意触到父王的逆鳞,然后立刻就跑。从这个晃到模糊的身影里,我感受到了二公子强烈的求生欲。

    一脸笑意劝说父亲的大哥,悄无声息的把锅推给了远在琅琊阁的蔺晨。笑意盈盈,眼里尽是对幼弟的纵容和溺爱。

    二公子逻辑缜密果断决然的处理完了大同府的案子,回到金陵城,从叱咤风云指点乾坤的长林二公子,又回到了长林王府的食物链最低端。 阳光倾洒,现世安稳,长林王府内一派祥和与安宁。此时的世子和世子妃,映着背景里的温暖和煦的阳光,真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可此时的二公子,正在父王房中挨骂。明明差事办得干净漂亮,却一句夸奖没得到,反而跪着听父王教训。这长林王府的家教还真是严呐。后面有个镜头很细致,平旌站起来的时候有点撑不住,扶着大哥才站了起来,估计是跪了很久腿僵了。

    长在琅琊阁跟着蔺晨长大的平旌,不受拘束,飞扬跳脱,在外面办事有张有弛,公子款儿该拿就拿。刀胁张府尹,威吓段桐舟,毫不手软,身负绝世武功,家世尊贵显赫,一堆人骄他纵他,可是他一点都不跋扈。回到家里,说错了话立刻就认错,听父王斥责,听兄长讲理。

    听哥哥慢条斯理的分析事情,讲明道理,避开了哥哥的目光,弟弟脸上没有一丝不忿和叛逆。安静的听,慢慢的想,分清楚是非,明白是自己错了就认。这样的严厉又耐心的父兄,当然该教养出一个懂礼知分寸的二公子。

    后面知道了大嫂无法生育的真相,悲愤交加的兄长站立不稳,旁边的弟弟脸上满是关切和担忧。

    来说说哥哥。黄教主在此戏中的演技无障碍回到大汉天子水平。在家里温和恭顺的哥哥,对父恭敬,对妻爱重,对弟宠溺。反过来当触及到家人底线的时候,萧平章丝毫不退让。皇后面前无一丝弱态,言语强硬表明底线。

    前一秒还在跟父王讨论年下事务处理的哥哥,转眼就恢复长林世子的气派。面对礼部尚书,眼神凌厉,语言压迫,字字挑明关系厉害,皇室气质的尊贵和逼人尽显。

    这一张和两兄弟无关,不过太美了忍不住截图。

    给弟弟整理衣领的哥哥

    在街上打了人心里不踏实的弟弟,脸上写着“快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快问我啊”,最终还是主动跟哥哥坦白,也说出了心里的不快。

    在商量墨淄候杀人事件的两兄弟。

    吃了一嘴狗粮的弟弟。

    多出去继续偷看

    亲生系列

    被吓得花容失色的弟弟。其实前面还有个镜头很有细节。父王摔东西发脾气的时候镜头转向两兄弟,弟弟是明显吓得身子抖了一下的,而哥哥则不动声色,沉稳得多。

    知道了大哥不是亲生,周管家为了自己不告诉大嫂妆盒的秘密,一时间几乎反应不过来。

    随着弟弟无法接受现实,跑了出去,12集结束。

     7 ) 论琅琊榜2人物塑造之得失,兼剧情集中吐槽

    琅琊榜2播到46集了,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原本应该等到剧终的,但是自后半段以来,精彩的人物已逐一下场,留下的人物,日益让我感到遗憾,胸中气闷,不吐不快,只好提前评论,结局时若有不妥,再行修改。

    整体来看,琅琊榜2 的人物塑造,放在整个电视剧圈内看,都还算是及格线以上,尤其是没有流于下等的人物,胜出当下大多数国产剧,当然这也是一部精品剧的基本要求。但对比第一部来看就不够理想,榜2集数50集,榜1集数54集,内容容量差不多,但榜1塑造的出色人物比榜2多。

    我将榜2的人物塑造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甲一等级的角色有:萧庭生,濮阳上师,梁帝,荀白水,萧平章,萧平旌,蒙浅雪,萧元时。这些角色一方面本身编剧在做人物设定时,考虑的比较周全,人物形象立体,没有明显的纰漏,同时演员都能较好甚至出色的演绎和诠释人物,将人物表现的丰富而立体,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这一等级的角色当中自然也有先后,排名越靠前,表明人物塑造越成功。萧庭生毫无疑问是本剧最成功的人物。

    萧庭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了。他的理想精神有其合理的来源,行事有其严密的逻辑,这是编剧在设定人物时做了精细的考量。但是这样纯然正面的人物,其实并不好演,很容易演成伟光的神仙,又要理想,又要真实,这就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孙淳老师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演员与角色互相成就,造就了萧庭生这个令人仰慕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我会把萧元时也放到甲等?
    萧元时这个人物虽然年幼,出场时间不多,演员也很稚嫩,但客观的说,元时的人物设定很合理,演员演绎的也完全合格。梁帝病逝,幼主登基,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又要体现君主的权威和尊严,另一方面又知道心力与能力不足,萧元时以他温和而善良的心性,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纠结与挑战,这是编剧和演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从剧中的表现来看,海晏和胡先煦交出的答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海晏让萧元时几次的心声表白,既体现了元时善良的本性,也表达了元时面对压力的纠结。比如萧元时对荀大统领倾诉“既想像以前那样和皇伯父亲近,又不希望他们再把我当个孩子”,还有元时在审萧平旌时袒露心声“元时知道自己年幼力有不逮,但如果百官都像怀化将军这样处事,我该怎么自处,我心中惶恐”。勇于袒露心声和自省,是元时的勇敢。同时胡先煦作为一个年轻的演员,基本上演绎出了元时的成长和变化,最典型的表现是萧平旌一案之前后,萧元时的表现判若两人,多了很多坚定和果断之气。还有请长林王回金陵,考虑周到,思虑果断,已然不是初登大位的萧元时了。当然之所以位列甲等,小演员的年龄因素也是占比很大,以如此幼龄演绎到这样的程度已然是相当不错了。

    乙等的人物有:荀飞盏、荀皇后、林奚、萧元启、荀安如、佩儿、狄明。重点说一说荀飞盏、林奚和萧元启。

    荀飞盏:这个人物算是比较出色的,但是有一个缺陷我很难接受,因此列为乙等。荀飞盏是禁军统领,有资格排得进琅琊高手榜的,虽不是梁帝托孤之人,也是极受两代皇帝信任的。荀飞盏可以傻萌,但是办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如何执掌一方宫城。结果他屡次错过段桐舟,失守濮阳樱,miss荀首辅,失察莱阳王,被称为miss king。评论说荀大统领关键时刻总掉链子,虽有些偏激,但却指出了部分事实。一个统领八万禁军的大统领,怎么能办事如此幼稚,实在无法接受。

    这其中部分是因为环节影响了人物形象。比如抓住濮阳樱之后,因为皇帝要回宫,荀大统领立马抛下人犯走了,一来消息来的太过凑巧,二来按常理推断实无必要,带人犯回城不过是半日一日时间,况且城内还有两位副统领,皇帝回銮也不是特殊事件,自有章程循例,大统领何必急在这一时半刻说走就走,退一步讲,即便如此,调动军队围捕,自然就有军中统领随行,荀飞盏将人犯移交军中统领监管才是正常逻辑,如何能托付给莱阳候,莱阳候并无军职,如何能指挥兵士?若要让莱阳候手刃濮阳樱,促进黑化,能不能想个别的桥段?

    再有荀首辅被刺一节,何必多此一举描写荀飞盏出城探平章又无故回转?我到今天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荀飞盏半路跑回来,从此荀大统领又多了一个miss的条例。荀飞盏在不在场都不影响荀首辅被刺,实无理由非要把荀飞盏插入这个环节。

    萧元启:属于人设比较精彩,但是演绎不太够的,所以列为乙等。萧元启的黑化缘由,给的比较充分,简而言之就是家破人亡带来的仇恨,对长林王府的兔死狐悲,对少年平旌的嫉妒失落,这些心理动机推动他谋反是可信的。但是这些动机和情绪,演员表达的比较生硬,不是没有表达,是表达的比较表面,所以我们只记得萧元启要谋反,却常常忘记了他为什么要谋反,要观众不断自己提醒自己,做不到让观众感同身受。

    同样的情景可类比濮阳上师,从上师大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压抑着的对大梁的深刻仇恨,对亲情的极度怀疑,观众迅速理解到上师此人已然变态,对上师的每一次谋划,除了感到痛恨,还充满了同情。萧元启作为第二个boss,到了后半段,已经是为谋反而谋反,情绪和动机都不重要了,令许多观众看的难以理解。

    林奚:这个姑娘一出场就基本定了型,从开头到结尾,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外表冷漠是看透世情的结果,对情对爱看的很轻,对治病救人看的很重。让这样一个人物谈恋爱会怎样?可参见最近一集萧平旌要下山勤王时林奚说的话“我理解你的想法和行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你,可是我也不能为你改变我自己,我的心一直在等你,脚步却不能为你而停留。”爱情和婚姻就是互相牵扯互相妥协和付出的,既不愿为爱人停留,又何必和他在一起?如此不愿妥协和改变的爱情观过于自我,难免要“注孤生”了。但是我要吐槽的却不是林奚的恋爱观,而是既然秉持如此自我的爱情观,就不要试图用林奚的爱情作为故事的主线之一来感动和温暖观众,因为这样的爱情太凉薄。

    即便如此也就罢了,更让我不能忍受的还有林姑娘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认为看透世间冷暖,比萧平旌成熟,看平旌的眼光像是大人看小孩,常有意无意去引导平旌;二是自认为自己淡泊名利,医者大道,看不上朝堂的你争我斗,以至于萧平旌要下山勤王,她却要给平旌下分手通牒:如果你待在金陵不回来咱俩就分了。前面那么多我也就忍了,第二点是可忍孰不可忍。萧平旌不去勤王,到时候叛乱丛生战火纷飞,我倒想看看你林奚届时如何行走江湖,如何淡泊名利?去勤个王就担心人家要去朝堂勾心斗角了,就要放弃陪伴爱人了,这就是你林奚所谓的爱情?

    再退一步,如此林奚我都能忍,那就不要给林奚包装成高大上的理想主义完美女神。然而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恕我实不能忍,只能归于乙等了。
    ————————————————————关于剧情吐槽的分割线————————————————————
    人物分析完毕,再来吐槽剧情。

    总体而言,本剧剧情质量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各种反套路令人意外,一方面各种巧合推进剧情;前半段跌宕起伏细致周全,后半段时快时慢简单粗暴。

    既是吐槽,自然主要针对不好的那一面。

    第一要吐槽的是萧平章之死。
    萧平章为救弟弟而死是剧中被注定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添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玄螭蛇胆只能救一人,平章选择死亡救下弟弟,然后拖着病体去沙场救父,并无不妥,何必要增添林奚与老堂主找到两全之法这一节?找到两全法还不是一样的死法?增加这一环节于人物、剧情有何增色?徒增拖沓,还添了巧合的毛病:世子妃怎么就那么凑巧发现了上古拾遗这本书?这本书如何就这么凑巧记载了解毒之法?未加试验,林奚和老堂主如何能这么肯定就能同时救两人而不是同时失两人?

    第二要吐槽的是萧元启谋反
    谋反如儿戏,这就是我对萧元启谋反的整体印象。

    萧元启蹦跶的这么欢,又是联系朝臣,又是插手东湖羽林,又是安插巡防营,搞了不少事,从一个被排挤的侯爷变成皇帝的宠臣,就硬是没人关心知道,这帮大梁官员还真是尸位素餐;

    满朝大臣,只有岳将军知道萧元启要谋反,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没法揭开事实一角,皇帝钦点面圣的将军,一来找不到一个可信赖的人,好不容易找到荀首辅结果死了,就再没人能知道了,二来连亲自进宫面圣的机会都找不到,将军您实在不行直接告诉禁军统领或者皇帝本人不行吗?我看着都着急;

    一国首辅当街被刺,竟然不审查不连坐,就派大统领四处捉拿刺客就完了,大理寺是摆设?刑部吃干饭的?京兆尹休年假?皇帝竟然不追究?只要稍一追究,蛛丝马迹总会显露一点啊!

    控制禁军和京兆尹府兵简直是瞎扯,巡防营怎么进的禁卫营?一个宫城外一个宫城内,何成你怎么带兵全副武装进去的?假传圣旨,禁军统领就不动脑筋想想圣旨何时归巡防营宣了?身为皇帝陛下的护卫者,没有丝毫警惕性,严重差评!

    晋大人,岳将军漏夜告知种种疑惑,宫城兵防岂容儿戏,却还斥责岳将军多疑,没有丝毫政治觉悟,严重差评!

    我就很奇怪后面两集要怎么描写萧元启谋反。拿下宫城之后怎么办?萧元启不会靠个东湖羽林和巡防营就想当皇帝吧?外边随便拉个军队过来,东湖羽林都挡不住啊,要是编剧写个“狭天子以令诸侯”还令人信服些。

    写完这两大吐槽,忽然觉得别的都不算啥了……

    佩儿之死:恰巧佩儿看到了秘密,恰巧佩儿水性好,恰巧被岳将军捡到,刚好凑个恰巧三联,无语了
    荀安如:知道丈夫谋反,从来没想过传递消息给叔父,还正大光明的跟萧元启说要告诉大哥,这荀家的女人果然脑残无边
    荀皇后:从来就没有搞明白过,为什么荀皇后这么恨长林王府,萧平旌拿个零食给元时吃她都要惊跳反射,难道怕平旌毒害了太子?要论篡位,长林王府不是血亲,还不如提防萧元启和二皇子更恰当些,

    最后吐槽总结:
    如果说榜1写的是无论现实多么令人心寒,总有人不忘初心坚持前行,那么榜2给人的感觉就是恰恰相反。
    萧元启的黑化,是因为家破人亡,可是莱阳王因贪腐治罪,莱阳太夫人因巫蛊获罪,是罪有应得,萧元启的不忿,不值得同情;
    狄明的黑化,是因为妻子儿女在疫病中死亡,从此对皇后怀恨在心,却苦于不能治皇后的罪,干脆就谋反杀掉皇后,典型的以暴制暴,以恶制恶;
    荀飞盏对长林王府的遭遇心寒,抛下元时年幼,挂职闯荡江湖,请问荀大人你可对得起先帝和元时对你的信任和宽容?

    榜2的政治生态构建的太简单,导致谋反如儿戏;各类人物太容易因委屈而丧失信念。对比我们在榜1中看到的:
    沈追和蔡荃在私炮坊一案后感叹朝局,蔡荃大放悲声,“朝局如此,真是让人心灰意冷啊!”沈追劝说:“越是如此,越不能心灰意冷,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有些事情,虽然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总比尸位素餐要强”。看看他们面对冰冷现实,不是心灰意冷,而是努力奋进。

    剧中萧庭生自己也说过,先帝当年,所受到的冷眼,所遇到的困境,不知几多,但他从未沉迷抱怨,从未失去本心。萧庭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这样的中流砥柱,早早下线领了便当,只留下一帮动不动就“心寒”的小字辈,徒叹奈何!

    本剧精彩在先,仓促在后,颇有虎头蛇尾之嫌。纵然十分喜欢,也只能四星改三星了。

    最后用苏哥哥一句话,送给林奚小姐姐:你行医救人凭什么就看不上朝堂斗争?

     8 ) 从赤焰到长林,是补全,也是成全。(已更完)

    (已经更完,感谢大家一直在看。)

    喜欢《琅琊榜》这个故事,不是因为它所谓的权谋,而是它的底色。

    在琅琊风云里,有那么几个基本价值观念。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是相互尊重的,梅长苏以一介布衣之身进入金陵帝都是受到王公贵族处处优待的,琅琊阁这种跨越国界的信息贩卖组织竟然没有被政治家们联手灭掉反而被尊为圣地。世家大族互结姻亲的政治交易,呈现的面貌是血脉相连的温柔亲情,皇子和王侯公子们一起读书学骑射,都得有点水准才过关。历来被美化为“运筹帷幄”的翻云覆雨权谋手段是应该被鄙视的,被历代史书一笔略过的军中铁血阵前豪情才是无上的荣光。坏人们做的事最起码也是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而且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是错的。

    我是《琅琊榜1》的书粉,在剧播出之时,和书相比较,觉得剧的完成度很高,与原著相得益彰。

    而《琅琊榜2》,因为是先有剧再慢慢成书,所以作为订制的续集来看,我觉得《风起长林》这一部,无论是从故事上还是拍摄上,相比于1都不逊色,是补全,也是成全。

    首先,《琅琊榜1》的故事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铺垫而写成的。

    当出现一个一个难题时,大家习惯了多智而近妖的江左梅郎一定有解决之道,甚至很多就是他自己布的局,有着“江左盟”和“琅琊阁”这样的后备助力,十三年的准备,这就是开金手指的设置啊。

    海宴在《琅琊榜》的后记里写道,她当时想写这样一部小说时,心里首先浮现的人物是祁王的形象,文韬武略众人景仰的皇长子,围绕着这个形象才慢慢有了后面的故事。佩服海宴架构故事的能力与笔力,庙堂与江湖相互交织,具有家庭气息和江湖眼光的皇室贵族,是在其他权谋剧中看不到的风景。

    而2的故事,则是带着锁链跳舞,如何在琅1的风云背景下再续写传奇,如何顺应电视剧拍摄的进度要求快速成篇。

    这次海宴选择了由盛而衰的走向,既是后续,又像是前传,非常赞同知乎高票答案中所说,“镜像版的《琅琊榜》”。

    第一部是设局,赤焰军在阴谋的合力中灰飞烟灭,大梁朝堂已经朽坏,从江湖而来的梅长苏看似隐忍,实则飞扬,那种掌握大局的自信,气定神闲的姿态,让读者观众安心地等着复仇故事的光明结尾。

    第二部则是破局,长林王府威望与恩信已经朝野皆知,而祥和表面下的恶意与暗流却在慢慢酝酿,长林王府处于一团迷雾之中,萧平章与萧平旌都只是这不仁天地中一颗走向不明的棋子而已。正反派都没有天眼,萧平旌会被设计在朝堂上误杀北燕惠王,濮阳缨也会在自己设的局中折损掉段桐舟这样的琅琊高手。

    甚至长林王府的朝堂对立面内阁也只是想要制衡兵权并非拔除帅府,濮阳缨也不是针对长林王府而是想要灭掉整个大梁(而他所心心念念的灭国之仇,谁又能说大梁无过呢),这些谋算都施加在了长林一府之上,就更不同于琅1之前林府的纯是小人心计而导致的覆灭。

    第一部是人心莫测,第二部是天道无常。

    天道轮转的无常,更增添长林的无奈与悲凉,与琅1相互折射、映照,将琅琊故事写得更深,更远。

    由此而来,刻画的人物性格也更加含蓄内敛,需要观众用心体会其中的矛盾与挣扎,更深层地了解故事的悲凉意味。

    一出场的蔺晨。虽然从众人口中得知还是那般不正经的油腔滑调,可已然是鹤发鸡皮的老人。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那个人,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再是萧庭生。这大概是琅2里我最心疼的人物了。

    第一部里是最弱小的幼苗,众人费尽心力才得以保存,第二部甫一出场,就是支撑大梁王朝的中流砥柱。先帝义子,掖幽庭出身,还背负着不可说明的皇家血脉,重重压力之下,要经历多少战场厮杀朝堂舌剑,才成长为现在的泰山之姿。

    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张三丰,在《神雕侠侣》结束时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倚天屠龙记》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代武林宗师。

    只是张三丰可以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屹立不倒,萧庭生在海宴的琅琊风云里却不能逃脱阴风诡雨。看到片花里老王爷在朝堂上支撑不住倒在平旌怀里,简直有种想给编剧寄刀片的冲动。

    对儿子的好也是细腻,不在意他看到的真相是什么,只关心平章心里真正的想法,也是很拎得清了。

    原本想要去看《琅琊榜2》,就是冲着孙淳老师去的,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王爷,孙老师演绎得极其到位。风起长林的时间选择很精准,上一辈人物所剩寥寥,新一辈后生正要经历自己的风雨。萧庭生自带的苍茫感,更给了故事以纵深性,每当提起一个琅1的人物,都带给观众苍凉的想象。18集里,萧庭生在去北境前收到南境穆王爷,啊也就是上一部里蹦蹦跳跳的护姐狂魔穆青小王爷,的丧报,人到暮年故友一一离去,原本就沉重的回忆可以共同分担的人也逐渐减少,那种无奈,孙老师的表演静水深流,太让人心痛。

    同样拎得清的还有梁帝,宽仁为怀,自幼年袭承的情义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与长林王胜过血脉的亲情,暖人肺腑,看久了心计深沉的君主,这样的梁帝真是让人感动。虽然也为长林王府的将来埋下了隐患。

    当然智商也是在线的,听到大同府沉船一事,从涉事官员到大同府奏报,一步步盘问。

    萧平章。怀着身世之谜的长林世子,是专心军务的父王与自在逍遥的弟弟背后真正的依靠。

    因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大概在甘州一役遭遇危机时,除了长林风骨支撑着他不后退之外,大概也想着就此埋骨也好。也因为这样,并不急着要孩子,在知道妆盒真相时首先想到的是为此自责了多年的妻子。对平旌的疼爱与保护,是将平旌放在自己的生命之前。

    被苦难切割过的心,才装盛得下更大的美好,耐得过更深的黑暗。

    萧平旌,金陵城里又一个飞扬少年,引着大家想起那位未曾谋面的赤焰少帅。长林故事直接将这样一个少年呈现在眼前,观众有幸。

    从前猜想从林殊变成梅长苏的痛苦过程,遗憾故事里没有写明,这次终于可以残忍地亲眼得见。

    重生的梅长苏自江湖一步步走向庙堂,走回纷争不断的金陵;看透世事的萧平旌却携爱侣遁入江湖烟云,不得不成为年少无忧无虑时想要做的江湖人。

    风起风停,云来云去,江左盟与长林府,难说谁前谁后呢。

    故事精彩,制作也不弱。

    服化道精致走心(虽然好多是从第一部直接拿来用的吧),构图考究,空镜拍得比琅1更有意境,武打动作拍得也很精彩。看到官微上po出的几个制作花絮,为正午阳光团队疯狂打call,太喜欢这种严谨的工作氛围,大殿上揭示淑妃死因真相那场戏里,连小太监给皇后搬凳子,皇后因为担心事情败露而一时没听到这种细节都包括在副导演的讲解里,重新勾起了我的影视梦啊。

    最后表白海宴。

    虽然看小说、电视剧不多,但海宴的故事,我总觉得不能被定位成历史剧或者权谋剧,前者架空朝代太站不住脚,后者其实涉及招数不多且重点不对。

    权谋重在搬弄人心,斗争重在成王败寇,而琅琊榜里,哪有谁是真正的胜者和输家呢?

    琅1里最终获胜的是世间正道,而琅2,大概最好的注脚就是片花中蔺晨的那段话:

    红尘碌碌,风起不息啊。这代代相传的,除了世间情义,还有皇权,野心,阴风诡雨。

    最后真心期待《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小说的出版。

    海宴写岁月软埋的笔力,真是让人心惊。

    谢谢大家的赞同,再更几个看大家讨论中想要说明的点:

    关于先帝的功绩。

    这既牵涉到梅长苏飞蛾扑火般的牺牲是否值得,也是风起长林故事的开局。

    看到其他的回答说到大渝仍在、东海和北燕仍然放肆等等,还有荀氏外戚坐大等等,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质疑靖王也就是先帝武靖帝的政绩,并没有如梅长苏所愿,开创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大梁。

    对此我想说,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武靖帝的功绩是卓著的,可以说是把前朝的腐朽重新清扫了一遍。

    对外关系上,起码是一片祥和。大渝在北,应该或者是个正经国家,或者是个彪悍的游牧民族,对应我国的北部应该是以匈奴为原型的吧。穷兵黩武如汉武帝,最终也只是把人家赶远了一些,就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要灭谈何容易,何况如靖王这样从战场上走来的君主,更应该明白治国治军在保境安民而不在开疆拓土,所以他将战力最强的长林军放在北境,也的确护卫了多年的平安。再一个北边的北燕,内斗自顾不暇无需顾虑,单看这一部北燕惠王作为嫡皇子也能出使大梁,说明两国是保有和平邦交的。东边的东海,想想他们的两位和亲的郡主,一个嫁给了先帝的太子(现在的梁帝),一个嫁给了当时的莱阳王,都是先帝的嫡亲子啊,再回想上一部中南楚来和亲,老梁帝考虑的都是不重要的皇子,两国关系的和平亲密可见一斑了。至于南楚,你们熟悉的穆小王爷,在那里镇守至去世,穆王府也没有被更换,想来也是平稳的。

    在内政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弊端(虽然内阁和中书令这种穿越混搭实在无解), 看到第20集内阁和朝廷在皇帝不在的时候也非常果敢有决断,处理疫病时没有出什么混乱,太医署的负责官员还能十分恭谨地对待济风堂这样的民间医家,朝堂清明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大家所说的“外戚坐大”,剧中的大梁应该是以南北朝的南梁为原型的,那时世家大族互通姻亲相互辅助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特点,当年的靖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也要娶中书令的孙女,言皇后也是言太师的女儿言侯的妹妹,所以荀皇后的哥哥是首辅也很正常,若说外戚容易坐大,那也只能说是这种家族经营制的固有弊端,但一般文臣只会结个党什么的不足为虑,掌握军权的外戚才历来是大患,隋文帝就是这么起来的。

    不过这种姻亲互通、血脉相连的交易关系在《琅琊榜》的故事里却被处理得温情脉脉。皇室贵族们真的就像一家人在相处,林殊萧景睿等贵族子弟也可以和皇子们一起上学一起成长,梁帝催平旌去看太子时还说你再不去他估计都要忘记你这个堂兄了,权力中心尚有如此温柔亲情着实让人唏嘘。另外还get到一个萌点,第16集荀大统领去请梁帝起驾赴宴,想求梁帝却欲言又止,梁帝一句萌萌哒“有事儿说呀在朕这儿还憋着”,猛然想起他们还是姑父和侄子的关系,大酒窝梁帝看来是当惯了晚辈们的垃圾桶啊真是萌哭~

    你看靖王教育孩子成果也很显著

    所以综合而言,武靖帝已经是将从老梁帝手中接过来的烂摊子尽力收拾得很妥当了。

    然而风起不息,世道轮转,至于所谓的海晏河清四海升平,所谓的清明坦荡的朝局,如果真的写出来了,那才是自欺欺人,格局大大地小了。

    关于平旌的人设

    萧平旌这个人物身上有多重的属性,自在洒脱的飞扬性格,机敏聪慧的调查能力,外加自恋呆萌和话痨。大家纷纷说他像林殊又像飞流,包括萧平章也是像梅长苏又像祁王,其实相对而言这两个角色的独创性都很强,萧平旌就是萧平旌,是长林王府自在的二公子,萧平章也就是萧平章,是肩扛重担步步谨慎的长林世子。

    其实这些属性都不冲突。平旌聪慧明敏,所以在大同府一案中能够像唐人街探案一般查明真相。至于在皇宫里不守规矩,被观众质疑“情商低”,我倒觉得恰恰是因为他太聪慧,在琅琊上学得一双清澈的眼睛,明白这些礼仪规矩后面防备的是人心,而这一点恰恰是他所不屑去顾忌的,天才少年的心性,加上琅琊阁的教诲(你懂的),怎么会去关心皇后如何想朝臣们如何想。

    而他也确实不需要步步谨慎,因为长林王府的所有姿态要求全都落在萧平章的身上,长林世子的谦恭有礼,才维护着萧平旌的逍遥任性。身为养子的萧平章,因为拥有了世子之位,对平旌的爱护中更添加了愧疚与自责,想来萧庭生这样从掖幽庭中出来的孩子,对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童年也是怕了的,父兄两个是宁愿萧平旌这样无忧无虑地长大,是真正的“团宠”,他不需要在亲人们面前有所顾忌,才显得自恋呆萌,有什么说什么。

    本来他不像林殊那样将来需要继承父亲的王位与军职,却也不像飞流那样没有身世无牵无挂。看看后面的故事走向,我还是宁愿他做个一面洒脱一面呆萌的二公子啊。

    关于“蝉”的意象

    很多人注意到了片头水墨画里“蝉”的意象。片头出现的“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以及萧平旌舞剑时咏出的“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都出自曹植《蝉赋》,这一篇是咏蝉一类作品中最早的篇章,也奠定了后世咏蝉的基调:天资秀美,品性高洁,却难逃造化之手。而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咏蝉之作应是著名的“咏蝉三绝”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借物比兴,古来如是。长林王府的境遇就如蝉一般,清华自知,可最终罹难,个中甘苦说不出也说不得,说出来就成了牢骚。

    第一部是破茧成蝶,第二部则是蝉落秋风。《琅琊榜》原著小说里,梅长苏与周玄清老先生长亭话别时,拿出玉蝉时说的就是骆宾王那句,后来电视剧里改成了曹植的《蝉赋》,应该是为了朝代质感问题吧,想做成中古前期的样子所以没有出现任何唐诗宋词,但千古咏蝉,其义如一。

    关于道具担当桔子

    虽然我很想说屈原的《橘颂》证明了橘子这种水果在我国是早至战国就出现了所以只要你不拍尧舜禹汤的事儿一般用起来当道具是没毛病的,但是我突然想到早在周朝的《诗经》不也写了“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诗句来证明桃子也是很早出现可以随便用的么,所以我猜,大概就是在冬天拍戏砂糖橘到处都有得卖吧。

    (谢谢大家的赞同与支持啊不常写真是受宠若惊~这篇影评被《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出版机构看到经我授权转载到他们的公众号上了,还承诺实体书上市的时候送我一套海宴姐姐签章版,因为海宴几乎不对外签名咳咳,等书到手了再来写书评哈~)

    附一个我写的梁帝&飞盏的同人:

    http://canwujian.lofter.com/post/1f391c7c_120fb3af

    (不要乱想!!!我就是让这两个心里苦的人聊了聊天·····)

    —————

    最近没有一直跟着看,但看到预告里老王爷已经要领盒饭了,实在心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写一些感想出来,不成章法,就做个分享吧。

    濮阳缨:用生命向世界试探

    看到平旌中毒那段我有点疑惑。若说潜伏在济风堂的云娘是精心准备的一招手段,黎老堂主与长林王的关系不是秘密,那么这手伏笔说是为直接杀掉萧平章,是说得通的,所以云娘后面伤害平旌是在暴露前夕的退而求其次,而对这种做法濮阳缨也准备了补救措施,就是引萧平章来求解药。

    但给我的感觉却像是,握住萧平旌的性命,用来试探萧平章,观赏一出兄弟之争才是濮阳缨本来的目的。当然这应该不是剧情本意,但这个设计实在太能反映出濮阳缨的内心矛盾与可悲之处了。

    曾经被迫将救命的药(也就是生命了)让给弟弟的他,曾经为了自己的虚荣和贪欲毫不留情地杀掉弟弟的他,看着萧平章为救并非血缘之亲的弟弟,义无反顾地伸手去拿解药,他的复杂心情,那一瞬间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希望萧平章这样做。大约他也曾经和弟弟是那么要好,可以将心爱的玩具随意让出,而涉及到性命,他却没有了选择权。

    濮阳缨这一刻的矛盾,郭京飞表现得太棒

    而看到萧平章的坚定,我想他内心是撕裂一般的,可也只能意味深长地说上一句,“有意思”。

    濮阳缨不是在为夜秦复仇。他是在为自己复仇。像一头曾经被猎人伤害,又被家人无情抛弃的小兽,内心里从此填满了对整个世界的仇恨与 不甘,疯狂地吼叫、撕咬,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抹不可愈合的伤痕。

    一种无助的反抗。

    而对他最好的打击,不是毁灭他,而是向他证明,他原本坚决不相信的美好与善良,原来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长林王:来自最黑暗处,却成为照亮众生的光源

    前面就说过,萧庭生是这部剧里我最心疼的人物。但看到现在,不得不说,海宴还是给了我新的震撼。

    本来幻想着,长林王府倒下,长林军制裁撤,会像榜1的林府覆灭一样,是多么沉痛的一件事;毕生忠心热血得不到回报,无法再为大梁子民守卫北境平安,对长林王来说是怎样的憾恨(陆游不就是如此么)。

    但萧庭生这个人物,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困在局内。

    大梁朝堂上,荀首辅和皇后在费心谋划如何遏制长林军权,萧元启在默默酝酿着崭露头角的阴谋,甚至萧平旌在遵守内心违抗圣旨的同时也在担心该如何收场,局外之人的林奚甚至都跑到琅琊阁去求蔺晨援手。

    可是处在漩涡中心的萧庭生,他根本不执著于王位、军权,他甚至不执著于忠君护国,他比身在红尘外却始终关心着局内人的蔺晨还要潇洒无碍,他想走,随时可以坦坦荡荡地抽身。若说他有执着,的确有,他执着的是澄明的本心,只要守住了此心,别说身外之物,便是挫骨扬灰,亦无所伤。也正是因为老王爷的超脱,平旌才放下了最大的负担。

    不由得联想到《史记·屈原列传》中太史公评价屈原的一段话: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在列国纷争中,多的是张仪那种以利口覆邦家的倾危之士,司马迁见屈原如此忠贞为楚,遭遇昏君也是这样,就觉得可惜,为什么不离了楚国再谋他国高位呢?汉时的人还未被儒家礼教完全束缚手脚,可以有这样自由的想法,真是好事。而想想萧庭生,比之屈原,更多了份淡定从容,是真正被道家所调剂了的儒家士大夫。

    看到37集预告,更多添了一份感慨。

    萧庭生此身,并不汲汲营营在当世,而是从始至终追慕着梅长苏、靖王那些人的英灵。他从掖幽庭走出来,见过人世间最冷的面孔,却被通透的光芒照彻,成为最坚定的信徒。就像之前评价平章,“被苦难切割过的心,才耐得过更深沉的黑暗,也盛得下更盛大的美好”,庭生更是如此,在那些人之后,他自己变成了光源,照亮偏狭与阴暗。有一个细节,萧元启本身已经走向了歧途,但在听了萧庭生的话之后,却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长林王在朝堂倒下,本身已经非常冷漠的元启却表现出了比一般朝臣更多的关切,甚至偷偷跑到长林王府门口去想要探听病情。在元启心中,长林王填补了许久以来缺失了的父亲的角色,他心里曾经那样羡慕过萧平旌有父兄护持,如果从小有这样一个父亲教导,他该是另一副模样。

    老王爷对葬礼的要求,想必都印在诸位心中了吧。自始至终,他的心魂都不在金陵啊。

    权谋:不是正途

    在lofter上看到有人质疑萧庭生的人设,有一定的道理——老王爷既然是明了权谋手段之人,那么就不应该在朝堂上教育君主,不为主君留存颜面是大忌;更不应该瞒着皇帝擅自准备与大渝的交战,他应当明白不请令而行对皇权的危害有多大。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并不矛盾。你认为的君威,是臣下服从听令,是需要臣子们唯唯诺诺地作出维护 ,而萧庭生认为的君威是来自为君者自己的能量与心智,是出自实实在在的政绩与民生,国安君自威。这才是长林王府与荀白水皇后之流的区别。

    老王爷能在朝堂上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幼主也能在众臣面前坦露为君之苦,这一点其实个人觉得更能衬托出当下大梁朝堂的包容与开明。当然就算是为了剧情需要刻意制造高潮好了,看到荀白水和皇后的小人长戚戚的德行,在正主稍微一吭气之后就被吓得魂飞魄散,真是太爽了!

    当然我也不认为荀白水的顾虑是没有道理的,执掌强大军权的超品亲王,还处在幼主的辅政大位上,的确有削弱君权甚至独揽大权的可能,但是费尽心力将长林军扳倒之后,换上了萧元启,难道是更好的解决方法么?文臣的“忠君爱国”,自以为读了几本高头讲章就把全天下的道理都收入腹中,有时候实在太过天真。

    想起很多年前看《大秦帝国之裂变》,感觉耳目一新,因为讲的是治国正途,秦国正在忧虑如何变法图强,转而看魏国,就觉得一派衰亡之相,卫鞅护送公叔痤回到魏国,卫鞅对魏王的一句评判是“魏王醉心权谋,喜好均衡朝堂”,便恍然大悟。

    权谋的确聪明刺激,但终究不是正道。

    ——————————

    2018.02.07

    大结局当天就抢着看完了,不像想象中的会有很多话想说,剧中人物更像是活在心里的另一个世界的朋友了,看着他们如何走到一个我早已知道的结局,中间几多波澜,心结是否得解,开心与遗憾都是自己的,不必强加给角色们。

    但还是聊添几笔,以慰寂寥,以酬知音。

    爱情

    除了男儿情义,《琅琊榜》里的爱情也是让人心心念念。正因为不是在情情爱爱的小纠葛中为虐而虐,是独立人格在无奈命运下的相知相惜,才让人觉得难得又难过,理想化又残酷得真实。

    先说平章和小雪,嗯还有飞盏(捂脸)。最初看到这一段时就脑补了三个人的童年和成长历程,心中暗暗感动。金陵帝都,温柔知礼、能够打点上下妥当得体的名门贵女如云(比如荀安如),无论为家族前程计还是为个人生活考虑,稳稳当当地娶一个高门闺秀是最好的选择,而平章和飞盏这两个金陵城中拔尖的公子,却都真情真意地爱上了心地善良却粗心大意的武门之女,个人觉得可能因为海宴是女性视角吧,这一点还是妥妥地很有玛丽苏感的,我吃得很开心。

    (我是张博的粉丝,看到微博上有人剪了一段飞盏&小雪的视频,用了嬴稷的原声,那段“出其东门”,配合飞盏多年的隐忍爱恋,真是太好哭了)

    之后自不必说,平章要舍弃自己的性命去救父王和平旌,小雪作出支持他的决定,随后自己默默承担平章的责任。因为彼此完全懂得,所以选择支持,所承受的痛苦也因为有那样一份爱,也便不算真正的痛苦。

    再说平旌和林奚。从剧集一开始,看着弹幕上的老母亲们对萧爱国和林济世的催婚催糖,觉得超级可爱, 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的,要是真的像其他剧一样每天谈恋爱估计大家都不会有这种期待了。《琅琊榜》写爱情很含蓄也很耐看,想想古人也没有直接说喜欢啊爱啊这一类的字眼吧,所以看上去旌奚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但两人心中的细水深注,该是很明了的,平章在疗毒之前也在说着两个人“真真切切的缘分”,若非如此平旌为什么会因为林奚的做法那么生气,质问“我以为你懂我的”。

    这一段本不必说,只是没追剧时看到被热切讨论的平旌骗元启谎称成亲的情节,很多人觉得这窗户纸捅得太不尊重女孩子了,说什么人设圆不回来了。我觉得有点好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是林奚有必要时这样做了,平旌会跳出来反对并且耿耿于怀么?

    哪里是角色的问题,明明都是看客们自己的不甘罢了。

    《琅琊榜》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单薄,有自己的主见和担当,再不济也有行事的充分原因而不至于成为符号。但这也只是一部好作品的标配而已,没什么特别值得推崇的地方。

    倒是林奚面对平旌回金陵勤王的决定时所做的选择,让我思索了一阵。两个人经历过那么多磨难最终明了心意,这样一个人一份情太难得,难道就因为对方要去做自己本心必须要做的事,就要聚散听凭天意了么,不能等一等么?

    后来摇头一笑,觉出自己的狭隘来。她也是要去做她本心必须要做的事情啊,这件事和情爱没有先后之分啊。况且她知道,无论金陵事何时了,只要平旌还活着,他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她。

    天涯海角,心线不断,就是从未分离,否则咫尺天涯,有何意趣。

    嗯,而且口嫌体正直的林奚小姐姐不是就在金陵城门口等到了心上人么。

    亲情

    长林王府的亲情自然不必再说了,这里想为小元时鸣一声不平,因为所有人都为着亲情而把他当小孩子看待,而非一国之君,长林王是如此,荀白水更是如此。

    我不认为长林王隐瞒小梁帝自己决定与大渝皇属军开战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不仅因为这样会给自己招致祸端,更在于这样擅自做主而不让皇帝自己明白边境形式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元时统治大梁江山的,他对大梁的了解就始终会缺一块,而长林军以后能保证一直如现在这般能够稳住北境么?与其说他不禀报是想要独自承担违背国丧之礼的罪名,我觉得更不如说是怕萧元时太小拿不准主意而被荀白水等人左右,本质上是替小梁帝下了决定。

    元时面临的为君之难,不只在于阅历不足,也在于这许许多多的“呵护”。

    荀白水相较长林王,对待萧元时更像个大家长。所谓的为元时排除隐患削减长林兵权,作为内阁首辅难道看不出此时此刻长林军镇守北境给大梁带来的安稳么,但他非要制衡长林乃至于长林军制被废,另外为了调动之权不惜成本地重建羽林军,与其说是政治智慧,我倒觉得更像是家长的关心则乱。尤其是岳银川初次觐见反驳梁帝的话,明明句句在理,作为内阁首辅本应提醒陛下虚心纳谏了解本质的,却不假思索地训斥岳银川无礼,满满都是家长姿态·····说智慧,大概也只是经验老道了一些吧。

    结果呢,萧元启起兵谋反,打出了幼主被外戚把控的理由,天道轮回,不胜扰扰。

    哦还要说,荀皇后,不要再说她蠢了,蠢不是掩盖恶的借口,她就是坏。世间有许多不够聪明的人,但都能谨慎本分地生活,满怀善意地对待他人,而荀皇后对长林府一家却丝毫没有情义可言,可以想象一下在先帝尚未登基之前,长林王府是他做太子多么稳固的支柱,对荀皇后而言长林王既是兄长也是恩人,而荀皇后对长林府,哪一次不是想要做到绝处才甘心。其实何止长林府呢,失火后对东宫侍奉宫女的处置,以一镇之人性命换萧元时性命的决定,哪一点不是恶毒。

    她唯一的一点善意,大概也就作为亲情留给了元时和荀家人了吧。

    本心

    平旌起兵勤王,必然。如同蔺晨所说,他与林奚此刻背负的,无关其他,只有本心。

    他与父王萧庭生不同。萧庭生可算是赤条条来天地间,最后魂归梅岭,将生前名身后事都留在了帝都金陵。而平旌出生在父王的盛年之时,自小便受将门家风教导,忠君护国已是刻在骨子里的了,而抛开这一点不说,重情重义的他,怎么可能看着自己的元时弟弟陷入困境而袖手旁观呢。

    这一点本心,飞盏与平旌相同,只是人物刻画的空间有限,不如平旌立体。

    也是这一点本心,是平旌与元启最大的区别。

    看到很多评论说到平旌与元启两人的成长史相比较,觉得元启的更为立体丰满,而平旌的角色显得有些单薄。嗯,该是如此,因为平旌本身就没变。一个通透明亮的人,承受了如山重负,始终没有被压垮没有变浑浊,这不就是平旌的可贵之处,也是《琅琊榜》这个故事最可贵的地方么。

    最后的朝堂对峙,萧元启的争辩有理有据,是聪明与权谋,是理智的分析与判断,我也觉得很有说服力,历朝历代不都是从史书中的累累白骨和前车之鉴中找方法找借口么?

    但萧平旌的理由很简单,你反思一下自己所想和所作,便该知自己不配为君。

    说到底,做君王是以能为首,还是以仁为先?看看武靖帝和先帝,该知道大梁主君的标准。

    觉得平旌的理由不够的人,可能本身想法就更接近萧元启更接近世俗标准一些吧。

    不过朝堂对决这一段表演,不得不说吴昊宸的表现力是十足的,表演的节奏和台词功力都稍稍胜过刘昊然,当然也得益于角色本身的能量,而刘昊然的角色完成是胜在本色,难得的少年清朗之气,想起前段时间看的《妖猫传》中的白龙少年,若没有他,只怕杨贵妃的光彩也要暗上三分。

    风起长林

    最后说说这个名字吧。

    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来自《琅琊榜》1,靖王登基后亲手写下的“长林军”,老太监高湛的那句“这宫城里的风,从来就没停过”。真是好呼应。

    但我看到这个名字之后,想起两年前去南京先锋书店,正好遇到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做小型分享会,讲的就是小说《琅琊榜》中的文化内涵,想到自家学校里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师写论文觉得金庸《笑傲江湖》都不够分量,就实在觉得这位教授真是赤诚可爱,坐下听了一听。他讲到“林殊”之名,说联想到了一句成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句话用在《风起长林》,更贴合吧。

    寒假在家翻看老书,又看到那篇高中时最喜欢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又发现这样一句:

    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

    “长林”意象,本身就代表着山野江湖,想到这部剧中萧平旌的矛盾,又是一层贴合。汉字真是奇妙,一个偶然相同的词可以牵连出这样绵长的思绪。

    正午团队的工匠精神

    几乎没有像这样追过一部剧,整个过程中除了看正常的剧集之外,还通过制作团队放出的专门的幕后专题纪录片和花絮,深入了解了一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更像是一种学习。

    我很喜欢这样的宣传方式,不炒作不买热点,对自己精心完成的作品怀有信心,围绕作品来发布信息,与观众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我是从小看国剧长大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爸爸妈妈还没回到家的黄昏时分,写完作业之后,是家里那台小小的电视化解了我的孤独和落寞,而那时候的剧也都很好看,故事精彩演员用心,看一部剧就像读一本书一样,教我理解世界的眼光与角度,让我体会自己生活之外的情感。看到现在国内电视剧的一片乱象,由衷觉得心痛,所以觉得正午阳光团队真是踏踏实实的工匠,出品的剧集从选本选角到各个角度的完成,大部分都可以说是精品。

    曾经也认真想过去做编剧这个行当,目前还是没有成行。但没关系,带着这种工匠精神,把自己的行业做到尽善尽美,这才是我们该从山影团队的工作中得到的鼓励,而不是去为娱乐圈操心。

    后记

    这篇剧评在此结尾,感谢大家一直在看一直有同好在交流并表达肯定,对于我这种懒得动笔也十分害羞于和别人交流感想的人来说这样的反馈真是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日后当更勤于笔耕,以求长进。

     短评

    为!什!么!要!给!昊!然!弟!弟!用!配!音!

    5分钟前
    • 戚阿九
    • 推荐

    参加过看片会,制作水准和场景设置都比第一部有所提升,老戏骨很多,演员演技也都在线,尤其大家认为的雷点黄晓明,演技其实是很在线的,没有露胸肌也没有霸道总裁式围笑。值四星。少一星是因为从演员阵容和故事剧本角度来看,跟第一部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7分钟前
    • 可爱小馋猫
    • 推荐

    打一星和两星的真的满满恶意非常有毒了。摸着良心说再怎么嫌弃剧情挑剔演技。这部剧都及格了。。少了点第一部的金手指外挂。其实反而更正常些。。

    9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画面真是越来越精致了 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 刘昊然少年气十足 看预告这个萧家最后也是类似赤焰军的下场 希望刘昊然能把后期戏份hold住

    14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推荐

    少年时代的萧平旌还会有人不喜欢吗?那种炽热,忠诚,向上的生命力,以及可以看到不同故人的影子。少年不知爱恨一生最心动

    17分钟前
    • 木叶下
    • 力荐

    虽然第一集出现了内阁首辅,但非得说这是架空剧,那也就算了,可是从山西大同到甘肃甘州为什么走的是水路?

    21分钟前
    • 孔鲤
    • 还行

    黄晓明难得发挥得不错的角色,佟丽娅这个角色也还不错。前面好喜欢长林府的日常啊,喜欢老王爷,皇帝的酒窝也太深了,每次皇帝的镜头我都注意酒窝去了。太太太太他妈悲凉了吧,越往后越悲凉。

    26分钟前
    • 冰山俱乐部
    • 推荐

    制作方面比第一部手笔更大,但第一部最赞的编剧和复仇的包袱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教主宫廷剧。

    28分钟前
    • Jing
    • 推荐

    没有接着萧景琰写第二部是明智的,隔代更易展开剧情,人物形象也好树立。感觉又看到了大汉天子时期的黄晓明,真好。

    29分钟前
    • 翌嘉
    • 力荐

    终于不油腻的晓明哥让我真实的有些不想让他下线。昊然弟弟一出来我就盯着他的脸看完全忽略了他讲的话。不知道为啥看到榜一的演员有些想笑,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觉2333

    32分钟前
    • 想去送外卖
    • 力荐

    五十多年后,蔺阁主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型。

    35分钟前
    • 平四眼
    • 力荐

    几个主人公选角不太满意,如果不是冲着琅琊榜的招牌估计都不会看。萧平旌这个角色过于聒噪了,这可不像是年过二十的名门子弟。摄影美术还是很好看,战争场面一百分,继续观望。(剧情渐入佳境,而一开始让人不喜欢的平旌也慢慢让人感受到了责任和担当,刘昊然把握得也还可以,没拖后腿。

    38分钟前
    • スピカ
    • 推荐

    第一部中 金陵城最明亮的少年只存于故人的记忆里 而新的篇章里 寒潭小神龙 你便是最亮的那束光

    39分钟前
    • 楼小楼Loenna
    • 力荐

    昊然弟弟真好看QAQ整体质感很质朴,画面好看,音乐有燃有温情,晓明只要不尬耍帅,业务水平还是很在线的,还是想嚎昊然弟弟好帅QAQ

    41分钟前
    • 晗·许我向你看
    • 力荐

    故事是新的人也是新的。庭生没有想象中的黑化,和梁帝也不负当年教导之人。梅长苏和林殊的两面好像分在平章和平旌上,思虑周全细心谨慎和少年意气。林姑娘的古装扮相意外不错,有种当年刘亦菲的惊艳,看好~黄晓明终于接对戏了,明明可以演好戏的不是么?看来当下演员不济,导演制片也是有不小的锅啊。

    45分钟前
    • shirly
    • 力荐

    无功无过。琅琊榜1有复仇这个主心骨,撑起了故事的脊梁,让人物随之血肉丰满,琅琊榜2的主心骨迟迟没有出现,两集过后人物依然立不住,人物关系依然如同一盘散沙,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虽然从制作来看是顺眼的,但顺眼是不让人看不下去的因素,却不是吸引人看下去的因素。

    47分钟前
    • Chris没有tina
    • 还行

    放心打个五星!质疑刘昊然的我觉得没道理,这么年轻却hold住了,看多点集数你就知道了,四五集开始渐入佳境,这部没有金手指却有满满的情怀与反思,场景布置,礼仪,音乐等等非常考究,武打设计也不错,刘昊然舞剑那段拍的美!黄晓明发挥正常。最近的剧情看的我泪奔!好喜欢孙淳!正午不愧是正午!

    48分钟前
    • 沁言子
    • 力荐

    第一季的高潮在那句:臣附议!第二季的高潮落在了: xxx愿追随长林!第一季以朝堂为中心,第二季以边境战火和邻国外交为主线。。。君君臣臣的揣度猜忌从不停止。。但是我知道景琰已经做的很好了,庭生已经尽力了,蔺晨已经努力在照顾了!这就够了,谁在乎大梁的江山啊!只是心疼那些竭尽全力的人。

    53分钟前
    • 夏末甜桃
    • 力荐

    依然很耐看。国君、文臣忧惧,但“罪在将来”也不过是赌长林王府的一颗忠心。长林王府不屑党争,而是胸怀天下、忧心国难,格局真大啊。这一部的精彩依然在人物明里暗里的较量,一众男性角色和刘昊然一起扛起剧,二公子醉酒舞剑很有武侠剧江湖的感觉啊~也许纵使出于朝堂,还当归隐江湖。

    54分钟前
    • nina
    • 力荐

    哇塞,那些打着一星说演员演技尴尬剧情不好的真的看剧了吗?但凡沉下心看过剧就不会这么说,只想说第二部的格局比第一部更大,再说黄晓明虽然演过烂剧,但这部戏演的还真就不烂,还有刘昊然怎么就撑不起来了,设定的就是江湖少年的成长,前面活泼是人物性格,没看到后面的成长怎么就知道他撑不起来了。

    56分钟前
    • 鱼一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