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20

    主演:大卫·爱登堡,Max Hughes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基思·肖利,Jonathan Hughes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2集

      新声一代

    • 更新HD

      第237号房间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5时装秀

     剧照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7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8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9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部独特的纪录长片由获奖野生动物电影制作公司 Silverback Films 和全球环境组织 WWF 共同制作,由一个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然界的人为我们讲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故事。在 90 多年的时间里,爱登堡走访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探索了这个星球上的荒野之地,记录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这部电影为未来几代人提供了面对地球上巨大挑战的强有力并充满希望的信息。 这部电影是爱登堡对自然界的解说,于 2020 年 10 月 4 日在 Netflix 面向全球上映。

     长篇影评

     1 ) 希望百年以后,地球野性依旧

    我今年三十三岁。小的时候,记得门前有条小河,每逢下雨,小河水就涨了。不过现在早已经干了,并填满了,成了路。

    记得以前的井,十几二十米,就能挖出来香甜可口的井水,不过现在,已经需要至少一百米,才能打出来漂着一层油的水。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知了声声,蛐蛐声声,后院的好多棵树,哗啦啦的叶子,都是夏天的味道,不过现在,啥也没有了。

    记得上大学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雾霾,看不见路的冬天,让我一度以为世界末日,不过现在,好像世界末日离我们不远了。

    想想,我也不过三十三岁,从记事起,环境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辈人常常说:我们也看不到以后的世界,认他们破坏吧。我们这一辈耐过去就行。到我这,我才想:我这一辈能不能耐过去?

    保护环境,需要改变意识,而改变意识,需要教育。

    生态系统需要食物链,而人类依靠聪明的智力站在了顶端试图控制支配自然,却适得其反,遭到自然的反噬。

    我们盲目得感谢这接连不断的工业革命,让我们人类自己享受胜利者的姿态,却带给了除了人类以外其它所有物种以灭绝的代价,反而还沾沾自喜,是文明的漏洞。

    希望人类的文明得以和人类以外的其它所有物种能和谐共生。

    希望在百年以后,这个地球野性依旧。

     2 ) 也许大自然总是在做一个实验,看看到底谁能不那么贪婪、自私的接管世界。

    大卫·爱登堡何许人也?

    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如果你爱看《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一定会注意到一位老人,在野外边主持边讲解野生动物。

    这位老人大有来头,他就是BBC灵魂人物,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在BBC从业50余年的电视主持人大卫·爱登堡,他说“我去过世界的各个角落。”

    今年94岁的大卫·爱登堡,准备要退休的老爷子选择站出来,为了唤醒我们这群“愚蠢的人类”

    很多人说这是大卫·爱登堡的遗作,也是对人类最后一次的贡献。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豆瓣:9.4

    纪录片开始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这是一片因为核辐射紧急撤离的城市,

    30年前因为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季镇居民。

    切尔诺贝利废墟

    而这座曾经人声鼎沸的城市突然安静下来,没有了人类,如今所有人类存在的痕迹都被泯灭,荒废的切尔诺贝利静谧如鬼城。

    而正是在这片废墟中,老爷子开始讲述了他的故事。

    纪录片似乎从工业革命开始,根据全球气候的一些指标给了我们一个时间上的推算轴...

    全球的人口、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地球的荒地面积三方面。

    从1937年的23亿人,大气二氧化碳280PPM,地球荒地面积的66%,一直衍生到了2020年的78亿人口,415PPM和荒地面积的35%。

    83年的时间推移,最直接的感受是荒地面积从66%~35%。

    《人类简史》中里曾提过人类的破坏力堪比洪水,所到之处无数物种,特别是大型动物纷纷灭绝。

    据估计,北美原本有足足47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但其中34属已经消失;南美更是在60属之中失去了50属。

    而不光物种的灭绝,森林砍伐二氧化碳的上升,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地球变暖。

    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界将会...

    2030年,亚马逊雨林经历大规模砍伐后森林大火、物种灭绝、夏季的北极将没有冰,太阳能减少,加速全球暖化。

    2040年,北极的冻土融化释放甲醛,这是比二氧化碳强数倍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风火轮般急速恶化。

    2050年,海水温度变高酸性变强,所有的珊瑚都会死亡,鱼类减少。

    2080年,粮食供应危机,土壤贫瘠、授粉昆虫灭绝,天气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增加摄氏4°,地球大部分的土地已经无法住人,人们将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而这一切即将上演....

    但你也不必太沮丧太绝望,因为大卫·爱登堡给了我们改变的办法。

    1、提高生活水平,缓生优育;

    2、改善能源结构,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

    3、改善海洋环境,合理使用捕鱼期;

    4、改变饮食结构,多吃素少吃肉:

    我们应该和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与自然为敌,每一个生物的存在都是大自然的和谐,生物的多样性,才是地球,而非是一个物种那么简单的构建。

    以上四点,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多少呢?

    但如果不做,那些环境的恶劣改变又触目惊心的放在那里,

    如果我们留给子孙的是那样的世界,会不会有愧于子孙。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人类从蓝田猿人算起距今100万年,而从元谋猿人算起距今也才170万年...

    无论如何人类在地球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的尘埃。

    而在这其中,地球已经有过五次物种灭绝,人类会是第六次物种灭绝吗?

    我们回到一开始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30年后,

    当大卫·爱登堡再次站在这座废墟的城市,野生动植物重新接管了这一切。

    森林取代了城市,这里成为稀有野生动物的天堂。

    “而这一切无论人类犯下多大的错误,大自然始终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的活下去,人类却做不到。”

    也许大自然总是在做一个实验,看看到底谁能不那么贪婪、自私的接管世界。

    而作为最聪明的人类,我们要想继续走下去不能靠聪明,要靠智慧。

    94岁的大卫·爱登堡还在奔走,

    我们又为什么不去改变?

     3 ) 地球物种丰富的时候好美呀

    座头鲸会唱歌

    雨林那几只傻鸟太可爱了

    人类没有了猎食者,大多数疾病都得到了控制,研究出如何按需生产粮食,不再受到约束阻挠

    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白化,白化的珊瑚最终被海草吞噬。白珊瑚是个悲伤的故事啊

    大气层碳含量的变化一直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天敌

    保持现状的悲观预测:

    2030,亚马逊雨林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量物种灭绝,全球水文循环产生变化。夏季的北极将没有冰,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减少,加速全球变暖

    2040,北极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速度

    2050,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世界各地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2080,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过度耕作导致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增加摄氏4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

    解决方法:

    保持物种多样性

    减少人口增长。特别夸了日本千禧年后人口就不再增长,延长女孩子上学时间,降低人口增长,资本听了会落泪

    再生能源是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啊

    帕劳,太平洋岛国,想去

    塞伦盖提大草原,想去

    减少吃肉,大部分人做不到吧

    粮食用科技提升产量

    这位94岁的老人家最后还是乐观的

     4 ) 我们不是在拯救这个星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老爷子今年九十五了吧。即使高龄也依旧热爱着大自然,依旧尽心竭力地投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索当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活到老学到老,令人敬佩。

    可能正是因为对大自然深沉的爱,才让老爷子对环境剧变更加担心,更有危机感。他用他相对于古老地球的短短九十五年的经历看到的,是人类仅仅花了两百年的时间就改变了地球用两百万年时间才取得的成就——全球变暖。这还只是地球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物种灭绝,雨林锐减,海洋污染,过度渔业捕捞。老爷子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度哽咽,看着确实让人难受。

    纪录片从切尔诺贝利开始到切尔诺贝利结束。一方面象征着人类发展面临的灾难是由人类自己一步步造成的,是控诉;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大自然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人类不加干预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是展望。整个片子也大致被分成了这两部分。

    老爷子最后也给出了人类发展的最佳形态和模式,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空想,不符合发展实际,但我倒是认为,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空想主义者。只有越来越多的空想主义者投入到对大自然的保护或其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中,文明才会发展不是吗?

     5 ) 说实话,大卫爱登堡同志你想多了。。。他把人类想的好像神仙了。

    同志们说实话我觉得大卫爱登堡想多了。

    他把人类想的太伟大了。还担心未来后人怎么办。。。。我晕。以为是神啊!

    其实,人和花花草草所有动物没啥区别,鸟进化出翅膀,鲨鱼进化出牙齿,长颈鹿进化出长脖子,人类,只是碰巧进化侧重大脑而已。。。就这样把自己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是可笑的!就好像统治地球的上一任——恐龙,统治了地球1.5亿年,他们就是碰巧侧重进化了体型和力量!用体型力量的绝对优势统治了地球。人类,现在碰巧侧重进化了大脑,所以用智慧的绝对优势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了。

    但,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还什么宗教,上帝,文明。。。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更不要自以为是!真正成功的物种,是你家墙里面的蟑螂和老鼠从恐龙时代就有了,一直存活到现在,2.5亿年一直不灭!等到哪天人类灭亡了,蟑螂老鼠还会一直繁衍下去。。。。他们才是最成功的物种

    所以不要自以为是地球的霸主,还探索宇宙?。。。对于存活了2.5亿年的老鼠蟑螂,你这个零头都不到的只有几百万年的人类,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之前,恐龙这个过客统治地球1.5亿年,人类呢?现在这样水深火热的世界局势,人类自己不断作死!尔虞我诈!还能存在一千年就谢天谢地了,加起来才几百万年,算是统治地球最短命的物种了。

    而老鼠蟑螂,对了还有蚊子,那些成功进化了几亿年不灭的物种,他们就好像观众,看着台上一幕一幕的表演从开始,到高潮,然后谢幕。

    当然,这些老鼠蟑螂,最后也会随着星球毁灭而毁灭,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正,最后一定不会是人类,所以,完全是杞人忧天。。。。儿孙自有儿孙福,船到桥头自然直,自以为聪明的人类逃不过大自然的法则

     6 ) 豆瓣9.4,拿生命拍出来的顶级神片,要看得趁早

    有这样一个男人,一生都在环游世界。

    他走遍了地球上最美的森林和荒野,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灵亲密无间。

    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之一。

    如果你爱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可能会注意到他,经常在野外边主持边讲解野生动物的一位老人。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自然,用生命在拍自然纪录片。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的,就是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大卫·爱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

    曾经有人根据豆瓣评分统计过,影人条目下的最高分男神是谁。

    结果不是大导演也不是大明星,竟然是大卫·爱登堡。

    毕竟老爷子的作品多为9分以上,他最受好评的作品甚至高达9.9分。

    神级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2》《王朝》等等,都由他担任旁白,每一部都是超过9.5分的经典。

    以下是部分大卫·爱登堡解说的自然纪录片:

    1995年《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1998年《飞禽传》(The Life of Birds)

    2003年《哺乳类全传》(The Life of Mammals)

    2005年《灌丛下的生命》(Life in the Undergrowth)

    2006年《行星地球》(Planet Earth)

    2008年《冷血动物》(Life in Cold Blood)

    2009年《生命》(Life)

    2011年《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2011年《冰冻星球》(Frozen Planet)

    2012年《植物王国》(Kingdom of Plants)

    2013年《非洲》(Africa)

    2014年《爱登堡的博物馆奇妙夜》(David Attenborough'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

    2015《猎捕》(The hunt)

    2016年《爱登堡与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with David Attenborough)

    2016《地球脉动2》(Planet earth II)……

    大卫·爱登堡的足迹遍布全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可以说,老爷子一生都在游历自然,探索这个星球。

    他亲身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观察过的生物种类比地球上任何人都要多。

    很多生物学家,都是童年时受到爱登堡的启蒙。

    那么,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男神”大卫·爱登堡,到底是何许人也?

    大卫·爱登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更是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如今BBC的自然纪录片闻名世界,大卫·爱登堡功不可没。

    他在BBC参与动物自然节目的制作已50余年,可谓BBC的灵魂人物。

    1972年,他成为BBC总裁的热门人选。

    然而,对自然情有独钟的爱登堡, 辞去了BBC的行政工作,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仕途,只全身心投入野生世界纪录片的制作。

    因为他的成就,1985年,爱登堡被英女王封为爵士,从此纪录片影迷们亲切地称他“爵爷”。

    英国一艘北极考察船以他命名,甚至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被称为“爱登堡恐龙”。

    这世上能同时获得如此多殊荣的人恐怕不多。

    艾登堡爵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多年挚友。

    追溯艾登堡爵士与王室的友谊,可以看到早在1958年查尔斯王子和安妮公主到BBC电视摄影棚参观时,艾登堡爵士给他们看鹦鹉的照片。

    今年10月4日,这位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爵爷,推出了新作——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大卫·爱登堡用毕生与自然打交道的经历,向人们讲述近几十年来地球的变化。

    《福布斯》称该纪录片为“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4。

    很多人说这是大卫·爱登堡的遗作,也是他对人类的最后一次贡献。 毕竟老爷子今年已经94岁高龄,这回是真正的且看且珍惜了。

    与他以往的纪录片不同,这位94岁的白发老人再次出现在镜头前,并非身处自然荒野,而是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

    这是一座曾因核辐射紧急撤离的城市。

    30年前,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当局让135000人紧急撤离,留下了这片废墟。

    这位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人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作为一名自然观察者、博物学家的证词——

    人类对地球犯下的罪行。

    这部纪录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揭露多年来被视而不见的真相。

    生于1926年的大卫·爱登堡,小时候的世界和现在大不一样。

    1937年的世界人口只有23亿,大气层碳含量280ppm,荒野面积66%。

    年轻时热爱冒险的爱登堡,无论去到哪里都有荒野。

    闪闪发光的海岸、辽阔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是地球上的随处可见的景观。

    有时连续飞行好几个小时,底下都是一片原始荒野。

    面对如此广袤的大自然,谁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人类将拥有威胁大自然存亡的能力。

    1954年,人口为23亿时,地球上有66%的面积被荒野覆盖。

    而在2020年的今天,人口为78亿,荒野面积仅有35%。

    从外太空遥望我们的家园地球,孤悬宇宙中,既脆弱又孤独。

    只是一颗被黑暗包围的蓝色弹珠,它的资源和空间都不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的生存,就仰赖于这有限的自然空间。

    1970年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

    这趟旅程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近650个物种。

    他发现,一些动物变得更难找了。

    尤其是山地大猩猩,当时非洲中部森林深处只剩下300只。

    由于小猩猩在宠物市场很受欢迎,往往偷猎者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数十头成年猩猩。

    影片中,爱登堡看似能与大猩猩近距离接触,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的陪伴——

    保护者必须日以继夜地和它们呆在一起。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有好几次导致动物灭绝的纪录了。

    如果继续肆无忌惮地掠夺,那么未来出生的孩子,也许只能在动物园中想象曾经的地球。

    1950年,爱登堡在婆罗洲拍摄雨林时,那里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

    但20世纪末,婆罗洲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

    雨林是非常珍贵的生态环境,物种的丰富性是它的珍贵之处。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将雨林砍伐掉,种上单一作物,将生机盎然的雨林变成一片死地。

    我们每年砍下150亿棵树,地球上将近一半的雨林面积已被清空。

    而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已在全球砍伐了三万亿棵树。

    我们在河流或湖泊上建立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

    我们用家畜替代了野生动物,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

    人类数量,占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的三分之一。

    另外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

    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

    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曾经广袤的森林和平原,如今成了农耕地。

    从1950年代至今,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镜头前垂下了头,心痛地说:

    “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海洋也不能幸免,由于过度捕捞,30%的鱼种被推向灭绝边缘。

    人类的远洋渔船从195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地去公海捕鱼。

    如今,海洋中90%的大型鱼类已经被捕捞殆尽。

    1970年,大量鲸鱼被成群结队的捕鲸船残杀。

    世界上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下几千只。

    1998年《蓝色星球》剧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海洋温度升高,导致了珊瑚礁白化现象。

    共生藻离开或死亡后,珊瑚就会变白,这意味着珊瑚失去了生命。

    而死去珊瑚最终的命运,就是变成一堆废墟。

    1990年之前,全球气温大致上趋于稳定。

    但那仅仅是因为剩余但热量被海洋吸收了,掩盖了人为作用。

    但是现在,海水早已无法吸收这些热能。

    “现在的海水温度比我出生时已经高了一度。”

    气候专家针对地球变暖问题,一直在警告世人。

    毕竟我们焚烧化石燃料,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

    大气层碳含量的变化,一直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天敌,也是历史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物种灭绝主要是因为火山喷发活动,但这类活动一般持续一百万年,才能向大气层释放出足以触动生态浩劫的二氧化碳。

    而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在不到200年内做到了。

    过去几十年来,爱登堡经常到访极地拍摄,他对极地的情况很熟悉。

    而他在有生之年,首次经历了北极夏天的变暖。

    为了拍摄纪录片,爱登堡要登陆位于北冰洋的一座海岛。

    他原以为会在岛附近遭遇大面积的海冰,但他们一路乘船到达小岛。

    曾经永久封冻住小岛的海冰,消失了。

    北极夏天的海冰,在40年内减少了40%。

    “如果我们再不停下肆意践踏自然,下一个世纪出现的环境损害现象,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损害现象更严重。”

    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亚马逊雨林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已经无法释出充足的湿气,将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量物种灭绝。

    全球水文循环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夏季的北极将没有冰。

    失去了白色的冰盖,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也减少,全球暖化会进一步加速。

    2040年,北极各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

    2050年,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2080年,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

    过度耕作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

    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上演。

    这是一条不归路,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如果人类不做出改变,下一个世纪,当下的安定和谐将不复存在。

    这的确不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影片。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耸人听闻的纪录片?

    爱登堡坦言:“我非常有罪恶感。”

    因为他是这一切的亲历者,无法视而不见。

    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也是数量最多的。

    人类过着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种与自然脱节的生活。

    在自然中所向披靡,没有天敌的人类,只能靠自己来拦住自己了。

    要恢复地球平衡,就必须先恢复生物多样性。

    这是解决人类危机的唯一方案。

    必须让这个世界恢复“野性”,而这其实并不是很难做到。

    爱登堡给出了他的建议。

    据估计,到210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10亿人。

    我们能在人口达到这个数量之前,放缓人口增长速度。

    在不干扰地球生态的前提下,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

    用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和地热能。

    保护海洋生态,全面禁止渔民在多个海域捕鱼,划分近海的三分之一区域为禁渔区。

    为大自然提供恢复生态平衡的空间,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

    地球无法承受太多肉食者,毕竟空间不足。

    如果我们的日常饮食以蔬果为主,我们只需目前一半的土地用作农业。

    新旧科技双管齐下,我们绝对有可能利用较少的土地,生产较多的食物。

    例如,在城市中的室内环境里种植农作物。

    将人类农耕至今所砍伐的土地,退耕还林。

    植树造林,因为森林是大自然用来隔绝二氧化碳的最佳科技。

    这一部深刻到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片中有野性壮美的自然,也有被破坏毁灭的自然。

    人类面临选择,而答案呼之欲出。

    影片的结尾,爱登堡再次出现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被人类放弃的地方,重回自然怀抱,再次生机勃勃。

    这表明我们还有机会逆转局势,只要我们采取行动。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爱登堡在《地球脉动》中的一段话——

    “现在,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环境中,我的家也在伦敦这座城市里。 俯瞰着这个国际大城市,人类不断重塑着世界的表面形态,其中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同时也发人深省。 它提醒着我们:人类是多么容易失去和大自然的联系。 然而正是这种联系,决定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未来。 无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己所能打造美好的地球家园, 不仅是为了人类,更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请爱护我们这颗“小破球”,请爱护每一个大自然的生灵。

    *本文作者:RAMA

     短评

    看得我心惊肉跳,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虽然对人类不抱希望,但还是尽量地做出自己的努力。stop climate change个人能做的事:不要生小孩;用可再生能源 不要烧fossil fuels;尽可能地少吃肉 become vegetarian/vegan. 「The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without human being,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 it’s to save ourselves.」谢谢 Sir David Attenborough

    5分钟前
    • F
    • 力荐

    大卫爱登堡是地球母亲真正的儿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爷94岁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只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诚。片子结尾,老爷子转身走进切尔诺贝利重生的森林里,坚定的步伐让rewild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问题问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无需回答,答案都装在拥有像老爷子一样如孩童般真诚的心中,就像老爷子回望一生,就像从太空回望我们的蓝色星球。老爷子是幸运的,在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还曾经经历过。

    7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过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见证了七十年来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后,他说我们还有希望去补救,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为自然无论有没有人类都会重新恢复生机,而我们需要自然来拯救自身,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统里,请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吧

    8分钟前
    • Shah ོ
    • 力荐

    一个一辈子为自然奉献一生的老头子的呼吁。1缓生优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可能)。航拍视角加之老头子的诗意独白有种俯揽众生的悲悯,从容但却孤独,任人类自生自灭吧却又难以割舍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年轻时的诗性奔放到现在却全然迥异。环保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曾经遭受比这更大的“灾难”,我毫不惊讶下个世纪可能会出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毕竟人类这种物种征服自然“硕果累累”,当然对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银翼杀手》最后那段台词: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1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宣传片。不过我跟某个朋友想法竟然有点一致,就是按照科学家预测的,我再活得时间长一点,是不是要看到人类灭绝了。每次见到这个人类世界的贪婪和残酷,我就不想要孩子。还不如帮别人养养。

    16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力荐

    人类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全都是出于人类自身存续的自私考量,人类已不可救药,马上灭绝吧!!自然自能恢复如初,

    18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过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21分钟前
    • laughattears
    • 力荐

    从切尔诺贝利起始,又在切尔诺贝利结束,整部纪录片非常震撼。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我们过度捕捞,把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我们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现在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人类为自己经营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我们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变成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鸡占绝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蔚蓝的地球,脆弱又孤独。人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设法地消耗它。实际上,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24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本来以为是传记,后来发现是“witness”(证词)形式的对环境变化的见证和呼吁。你说大卫老爷子都 93 岁了,人类自我毁灭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着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一直这么苦口婆心鞠躬尽瘁,过的真是梦想中的人生啊。

    26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让老爷子费心了,虽然给出了希望,但也不会有国家那么去做。人类这个种族该灭亡就让他灭亡吧,地球上再多一个灭绝的物种也不算什么。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人类赶快毁灭吧😂地球累了 人类快点毁灭 地球早点恢复

    35分钟前
    • Liefmans
    • 力荐

    別慌,反正人類遲早會滅亡的,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生或不生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愛護環境和其他生物,其他的交給自然母親。

    38分钟前
    • 力荐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劝人类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亡羊补牢开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坏的惨状 这部花了1/3的时间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决方法 不知道老爷子是真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只是想为这个一辈子热爱的生态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难对人类这个在死亡人数达到七位数的瘟疫大流行期间连减少聚众戴上口罩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无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觉得该重启时就重启吧 We are not worthy

    40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当爱登堡先生随时出口成章雅思满分作文,娓娓道来地展现这颗孤独的美丽星球,环保和动保难道不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吗?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44分钟前
    • veridisquo
    • 力荐

    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46分钟前
    • 力荐

    没了人类,就会很好

    50分钟前
    • 月亮坨坨
    • 力荐

    很遗憾豆瓣仅有1470个人看过。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是什么时髦的口号,而是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人类有没有灭绝的风险,还能不能平安无恙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51分钟前
    • 许仙儿
    • 力荐

    传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爷爷是最热爱这颗星球的人类吧。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N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55分钟前
    • Kkkkkk
    • 力荐

    太好看了,好多镜头让人美得流泪,感动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退休了还在普及环保♻️年轻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忽视问题不起来行动呢。老爷子说,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无穷的,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旧址, 而人类不是,继续浪下去就该玩火自焚了。喜欢这个老爷爷的叙述,温柔平和却十分有力。另外,老爷爷一生都在野外生存,为啥皮肤还保护得那么好呢?

    58分钟前
    • 小麻菇炒番茄
    • 力荐

    跟瓦尔达奶奶一样,他这是按照遗作来的呀。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