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电影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香港2020

    主演:许鞍华 / 徐克 / 侯孝贤 / 刘德华 / 萧芳芳 

    导演:文念中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7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8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9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她生于辽宁,长于澳门,受教于香港,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成长与求索。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她远赴伦敦进修。在那裡,她找到了电影,从此再没停下脚步。   师承胡金铨,处女作开辟香港电影新浪潮;于商业与艺术、 类型与文艺之间游走,不断探索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漂泊状态;六夺金像 三斩金马,仍要为投资犯难发愁;从早年获奖无数到跌入谷底,从不放弃忠于创作的机会。   美术指导文念中首执导筒,回顾许鞍华四十余载光影生涯,零距离捕捉她亲和地道、 急躁论尽的真性情,亦看到她与母亲的感情牵绊。   对电影和香港始终一片赤诚, 电影伴她活出了人生的圆满。

     长篇影评

     1 ) 许鞍华导演真是太可爱啦!

    当我看到电影中,70岁的许鞍华导演的精神与体态都还那么好,还那么干练地工作,优雅地出席活动,我想到的是,我70岁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成这样。所以当听说有营销号用“丑”来形容许导演以哗众取宠的时候,真是令我大跌眼镜。你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有多自以为是又目中无人?

    我在看电影前对许鞍华导演有一点点的了解,以前看过一点书,看过《客途秋恨》,我知道她身世复杂且富有传奇性,不知道的是,原来她自己也是16岁的时候才知道妈妈是日本人,谈到自己曾经反日觉得很讽刺。看她面对屏幕自己讲自己的身世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原来“鞍华”的“鞍”源于她出生的地方鞍山,所以她拍萧红,大概也是源于她对故乡东北的寻根。

    我知道她给胡金铨做过助理,她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我不知道的是,她没有签公司,没有自己的山头,所以她随时面临找不到人投资的情况。

    我知道她的电影富有人文关怀,现实思考,她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她在业界的声望,我不知道的是,原来她在香港的住所是那么小小一间,原来身为大导演的她经济状况却很一般,深处名利场却对物质没有太强的欲望。她一边说自己不会赚钱,一边又说我就不信自己赚不到钱,穿着“钱不够用”的文化衫的样子真的是好可爱!

    我知道她电影里表达的思想与价值观,我不知道的是她在电影之外也将其一以贯之,做到知行合一。她非常的真实且勇敢,以她的处境,还可以坚守自己的心,不去说违心的话,违心的去站台,唱赞歌。

    在《好好拍电影》里,我看到她在片场工作的风格,她发脾气的样子,也看到她对女演员的亲切与温柔,她往周迅身上摸泥水的时候还要道歉:“阿迅,对不起了”,她在汤唯旁边摔倒,她还要安慰汤唯:“汤汤,我没事”。

    我们喜欢看名人传记是因为我们好奇别人的生活,我们希望能从中有所领悟来为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如果我有足够的天赋,足够的努力,我最希望的就是成为许鞍华这样的人——有知识,对世界有关怀,对物质很淡泊,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找到了一生的热爱,并有所成就,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

    我自己对恋爱、婚姻生活其实是燃不起太大的兴趣的,所以我很想听听许鞍华对自己一生没有结婚生子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其实她这样的经历对我这样的女性是会有一定的鼓舞作用的,我会觉得她一个人不是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吗,人生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与方向的。

    一开始我以为电影不会涉及这个比较隐私的部分,没想到中途还是小小的讨论了一下。总结原因的话,一方面她也是对婚恋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兴趣,她还是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电影上,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那她自己也讲,对长相不自信的人其实很难去谈恋爱的。那其实这一点还蛮可惜的,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真的蛮可爱的,如果脸再瘦一点,就是很漂亮了。

    但是她是真的不满意自己的外型,她觉得自己鼻子太大,有法令纹,还有眼袋,我想说那好像是卧蚕,我和她有同款的堪比眼袋的大卧蚕/(ㄒoㄒ)/~~,但她年轻的样子比我可爱多了。因此,她最后也没有穿那件红色的礼服出席颁奖礼,我和张艾嘉同款遗憾,因为她穿那件红色的礼物真的更靓。

    从影片中也能看出导演对许鞍华的尊敬与满满爱意,她抱小猫的样子,她坐着轮椅还烟不离手的形象,她喝醉酒会念莎士比亚的习惯,她刚说完自己想健身,镜头就切到她吃着美味的菠萝包的一脸满足……

    还有她同学说她思想悲观,她撒娇地反驳:“我还以为我充满阳光呢。”

    哈哈哈,许鞍华真的是太可爱了!

     2 ) 从杨德昌到许鞍华,好好拍电影

    最近看完杨德昌早期的两部电影,又开始莫名疯狂的刷《十年,再见杨德昌》,看到那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各种吐槽杨导当年如何暴君式的拍片,有笑有泪甚至带点气,曾经的争执与误会,最终都化为了理解和感谢。

    他的超高要求和严苛的变态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或消化,被飙到怀疑人生成了常态,甚至频临决裂,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因此营造出一种超强的凝聚力,一种未雨绸缪的预判能力和理工科系的风格,严谨到一丝不苟,极致的完美追求,和库神有得一拼。

    或许就像张震和陈湘琪说的那样,杨德昌的表达能力远不及他的绘画能力,所以达不到他的要求,情绪往往会先行,不行就走,不行就换,态度决定一切。而他这种过分严厉的要求,看似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和压力,但事后大家都会发觉从中获益良多。

    从他们的采访中就能知道,想要拍好一部电影,一部能够载入史册的电影有多难,投入的人力、精力、时间和金钱,以及需要克服的难关非常人所能想象。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杨德昌的漫画水平,曾让杜笃之赞不绝口

    吴念真说过:“杨德昌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比起从小生活在台湾的他们来说,更具有清醒和客观的意识。“他电影的视角与核心思想其实都非常的犀利、尖锐,在新旧交替或是时代洪流中有着一种超前的预见性。

    唐从圣也曾惊叹于杨德昌的未卜先知,开始他并不太认同杨导在《麻将》里貌似有些离谱的设定,没想到多年后竟在现实中神奇上演。

    电影《青梅竹马》中侯导的那番话让人记忆犹新,很多人沉溺于短暂并带有些许希望的转变中,自欺欺人,以为会越来越好,而随着“真相”慢慢的浮出水面,越发的迷茫、困顿、颓丧……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电影《青梅竹马》剧照,年轻的侯导,演得很好

    又会想起小明说的:“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包括震撼到哑口无言的《恐怖分子》。杨德昌真的就是一个能透过富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来充分证明自己是个相当牛逼的社会学家的高手。

    怀旧的无用,过往的逝去,迎新的虚无,渺茫的希望,无奈的蜕变,人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和彷徨的状态中,而杨德昌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片中角色在特殊时代和背景格局变化的影响下,起到一种放大式的呈现和反思,现在再看依旧相当厉害。

    写了太多的杨德昌,主要是最近沉迷于他的作品。讲到拍片,关于许鞍华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是近期我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的新片,诚挚而感动。

    太喜欢这张海报了,可爱的导演,难以想象许鞍华已经七十四岁了

    许导可以说也是一位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电影的导演,谈及曾经对于感情有没有过遗憾或者悔意,对于分手,她反倒乐呵呵地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感叹可以专心拍电影了,从许鞍华的言谈间就能发现她是一个特别真切而有趣的人。

    杨德昌对于台湾不像起初的侯孝贤和吴念真那样,有不少情怀或者感念的成分在里面,但香港对于许鞍华来说,不单单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单,黄金年代的消逝,换来的是不得不北上寻求资金与合作的必然结果,但许鞍华电影的核心背景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香港。

    纪录片《好好拍电影》海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猫猫已经去世了(字幕)

    杨德昌和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轻易妥协,例如《麻将》中一镜到底的执着,而许鞍华的执着便是对于投射进电影里对于香港的认识与察觉。就像片中提到她一天要走很多的路来深入市井记录周遭,很多地方不拍就没得拍了。

    记得曾经听一位大佬说过,好的导演在作品里都会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许鞍华曾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就如刘德华说的那样,她不过是想假借商业片的壳来表达其中偏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在看似变化的探寻过程中,“灵魂”实际从未动摇过。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去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许鞍华

    在香港这么现实(被侯导的精彩描述逗乐了)和商业化的大环境中,许鞍华始终没有被名利所裹挟。从胡金铨的“徒弟”,到电视台的吵与泪,再到后来“新浪潮”时期的一鸣惊人,源于生活的灵感,比男人更有掌控力的女人,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拍出自己独到的影像风格。

    有过成就,有过低潮,至今依旧过着十分简单甚至有点清贫的生活,拍着有上部没下部且不怎么赚钱的电影,但她还是那个留着波波头戴着眼镜随性自在有着爽朗笑声爱谈笑风生的许鞍华,还是那个懂得变通妙语连珠烟不离手常出现在颁奖礼上的香港导演。

    除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实际与年龄差,时间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太多刻意的痕迹。东北、澳门与香港;电影(老婆老公)与文学(情妇);和母亲的生活;聊电影可以,“祝福”免谈;出发点的不同;不注重物质需求;拍片,获得价值的唯一途径。

    人生起起落落,时过境迁,却没有带走她对于电影和香港的那份挚爱。即便脚力跟不上,眼神不好使,会有心无力,在只喜欢拍片和不再适合拍片中纠结与徘徊,但我依然坚信未来还能看到不少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作为一个影迷,希望能拥有这份幸运并期盼着。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3 ) 如果電影是我的老公或者老婆的話,文學就是我的情婦

    真的是相當不錯的傳記電影💓不負期待~票太難買了,不好看會生氣的,所幸沒有。

    ✨很喜歡穿插其中的是她拍過的電影片段,那些細節選得很妙,跟許鞍華自己的人生片段相呼應,表面上拍的是主角的故事,其實有很多導演自己的細節,而且通過大量身邊人的採訪和本人的口述來揭示,又顯得比用旁白更自然,有溫度。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的人通過她的電影人物大多孤獨,處於社會邊緣來推論出許鞍華本人的性格底色是悲情的,許鞍華聽完之後尷尬地笑說:「是乜?我以為自己好樂觀」,作為創作者,就難免被人這樣推敲和揣摩,有一種裸露於世人面前的感覺,這其實是我每次創作時,最恐懼的,我真的很怕被看透⋯⋯

    ✨劇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如果電影是我的老公或者老婆的話,文學就是我的情婦」。之前許鞍華了解得並不多,僅僅看過她錄製的節目《文學放得開——把酒問鞍華》,電影《黃金時代》和半部《天水圍的日與夜》,但恰恰是這樣的狀態,我覺得是最適合看傳記的。電影結束後,有衝動把她全部片子都看一遍!「社會性」、「文學性」、「香港故事」——這些key words都好吸引啊💫

    ✨電影裡雖然著墨不深,但是還是難免探討了一下她單身的理由,看著看著才意識到:「又是女性題材哦⋯⋯」無論是學業,還是個人生活,都時常圍繞這個題材,或許是因為自己作為女性,真的很需要這些故事作為成長的養料吧。

    ✨在影院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究竟是因為我太愛傳記,所以帶著濾鏡去評價這部電影,還是因為它真的還不錯呢?照理說,傳記看得多了,審美和標準提昇之後,還能被滿足,應該是高於平均水平的作品吧?然後我開始想,我對電影的評判標準是什麼?講出來好簡單哦,就是講好一個故事📚。有人曾指責過我,說我用看電視劇的心態欣賞偉大的電影藝術,但我又真的覺得這對於任何形式的藝術而言,都很重要。究竟是童年太缺故事,還是奶奶講的「街坊的日常」實在太精彩~唉。

     4 ) 許導演作品小統計

    我只憑記憶寫的,這不是影評,算是一個統計愛好者帮許導演作個小統計。

    許鞍華導演作品劇情發生地小統計:

    全部或主要在香江本地的有,桃姐,两部 天水圍,女人,幽靈,撞到正,瘋劫,炒飯,明月,傾城,男人,橋,千言,今夜星光,阿金,来客,廉政劇(合當1部),歳月神偷,江湖告急(最後2部是她演出的),合19部。

    主要劇情發生在其他地方,小部分涉及本地的有,投奔,胡越,黄金,上海假期,客途,極道,合6部.

    全部劇情在外地發生, 書劍,香香,姨媽,歸去,半生,河流(最後是她參演)合6部.

    如有错误,请豆友多加批評。

     5 ) 独一无二的许鞍华

    《虹膜》稿件存档

    《好好拍电影》这部拍摄许鞍华导演的纪录片目前正在香港上映,周末在迷影圣地的油麻地艺术电影中心,该片场场满座。我置身其中,黑暗中听前后左右时不时传来会心轻笑,感到空气里的每一颗分子都在跟一种感情共振——本地人对许鞍华的感情和对电影的感情。这种气氛,当下即让人怀念。

    该片的导演文念中是许鞍华很多影片的美术指导,在合作《明月几时有》之时萌生了拍摄许鞍华的念头,得到本人同意,几年中手持摄像机一直跟拍许鞍华。许鞍华同意拍摄的理由是,纪录片如果能用心拍一个人,不管拍谁,都是一件值得支持的好事。

    从成片来看,《好好拍电影》明显区别于阿萨亚斯《侯孝贤画像》或者塞勒斯《汾阳小子贾樟柯》等一类导演拍导演的纪录片,导演拍导演的目的总像是要找答案,找到即可。文念中拍许鞍华,则像是在对一个身边长辈和朋友没完没了地趋近,他的镜头捕捉到大量的真实而鲜活的日常时光,这些时光自带魅力,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底色。

    比如许鞍华在家里撸猫,胖猫的脸却兀自瞥向窗外,窗外正有一只小鸟攀着玻璃往里望;比如她在片场看一个老演员在戏中深受折磨,自己也跟着痛苦和不忍,脸上的表情逐渐狰狞到好笑的程度;比如她站在罗湖口岸附近的某个垃圾箱旁吸烟,有两个男烟民来借火,又有一个男烟民来借火;比如她在路演的后台等着上台,浑身透着打工人的疲惫和无奈;比如她夜里从的士上下来,拖着大码的行李箱回北角的家;比如她在街市上看中医,中医一边看诊,一边喝着白兰地吃着叉烧饭;比如年过七十的她带着九十多的老母亲去老人院,却马虎得搞错了时间,于是哄着妈妈去喝咖啡。比如她整日都在香港街头漫游勘景,是张敏仪口中“香港走路最多的导演”。

    一切都很日常而生动,像每一个普通人。

    她谈论自己的方式,也特别像一个普通人。比如对外貌的不自信和对体力日渐跟不上的担忧。即便是谈自己的职业和创作,她也好像并不认识“成就”这两个字,只念着自己的弱点,一是自己写不了剧本(她在别处也说过,自己写不好中文,也写不好英文,才去拍电影。虽然没有几个导演像她一样毕业于港大比较文学专业),二是自己拍的电影总也挣不了钱,十年行衰运,时刻都觉得再也没有机会拍下一部片了,所以每一部电影,都是当最后一部拍。

    每部都当最后一部拍的她,却是香港新浪潮一代导演里至今仍在拍摄一线,职业生命线最长的人(第二长的是徐克)。

    她也是香港导演里涉猎的题材和类型最广泛的导演,广泛并非志趣,而是出于转圜,即不错过拍片机会,对拍什么“不强求”。比如现在正遭热议的《第一炉香》,也并非她“又要拍张爱玲”,而是原定的导演因故离开,身为监制的她接手来的机会。

    在行运最衰的那两年,她还试过拍商业片《极道追踪》咸鱼翻身,认为自己“就代表商业片”的刘德华主动请缨,很快就发现许鞍华的商业片只是外壳,里面装的仍旧是她想拍的东西。

    在许鞍华身上,似乎能同时看到香港导演的变通精神,和她自己独有的冥顽不灵。比如她的《千言万语》,当时身边的朋友们求她千万不要拍这种找死的题材,她则是死都要拍,结果票房果然扑街,但又在多年后成了她被人谈论和回顾最多的影片。陈果导演带着十二分的敬意说,香港导演都有各自的山头和帮派,只有许鞍华是一个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条人文主义的路线,居然让她坚持下来,她是香港电影的奇葩,或者说是奇迹。

    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对她的作品抱以苛责态度的评论家,看过这部纪录片后都会对许鞍华其人其作有重新的认识,并会重新了解香港电影的一条幽微的草蛇灰线一般的路径,一条远离“过火”和“癫狂”的紧贴地面和普通人的曲折而坚韧的路径。

    影片的英文名是Keep Rolling,指在片场里不停机,也可以引申为“一直拍”或者“拍下去”,这既是许鞍华的历史又是她的现实,既是一种愿望又是一种精神。本片在内在脉络上承接了许鞍华本人于1997年拍摄的纪录片《去日苦多》。她在九七之时选择留在香港拍下去,“是为了看看这块土地上都会发生什么”。二十几年后,香港人的身份困难和价值困惑已经衍变到了另一个难言的新阶段,她直言自己仍旧选择留在香港拍下去,这次不再是旁观会发生什么,而是出于责任投身其中,拍香港人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拍下去”有一种择善固执的意味。

    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提的好看之处还有访谈。片中采访了三十多个华语电影的重要人物。片中采访的女性,尤其是老一辈的风云人物,如萧芳芳、张敏仪、施南生等,都从心而发,以各自的方式撑她挺她。片中的男性,跟许鞍华越是相熟,越是流露出一种对许鞍华其人超越性别目光的钦敬或者喜爱。而香港电影人,作为被采访的多数,不论各自表达风格如何迥异,严肃也好风趣也好,普遍有一种深藏的郑重和得体,这是一个行业共同体在肯定一个人的路径和价值,并通过这种肯定来回顾这一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片中的老一辈香港电影人样貌都非常好看,有各自的风华和体面,还有一种风华之上的凝聚力。

    影片颇有意味地以许鞍华在威尼斯影展终身成就奖上的发言做结尾,当许鞍华在颁奖台上喊出“电影万岁”时,人们空前地意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香港,香港也只有一个许鞍华。

    这将是香港电影史上一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纪录片。

     6 ) 從北角到天水圍

    許鞍華所以是許鞍華,是她從尋常巷陌出發,把不起眼的小人物搬上銀幕。叫觀眾稍停匆忙腳步,看著劇中人感動共鳴。

    這是香港影評人家明在《視聽之餘》裡寫的《桃姐》開場。

    家明又說:「當然,電影有權選擇要經營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現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雖以天水圍為骨幹,但更像是許鞍華以人文關懷,去編製她的社區「理想國」,放諸不同的社區皆準。」

    多虧了家明的《視聽之餘》,讓我在《好好拍電影》觀影前,ㄧ是更加了解許鞍華的作品,二是更羨慕了筆者看過了《瘋劫》修復重映。

    我對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有著很複雜的情感,那種情感跟王家衛、關錦鵬的很不一樣。主要是因為許導多半的早年作品,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看的,例如《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後來沒怎麼有機會重看或趕上修復重映。

    比較近期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桃姐》卻是很喜歡。喜歡的原因有很多面向,從街坊、小人物的尋常生活到人文關懷,每每觀影時都遺忘了那裏是香港,不是我們的生活。

    縱然文化仍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語言與飲食文化,甚至人心的不謀而合,從我打小就對香港以及港片產生出一分微妙的情愫;更何況當時哥哥還在世。

    看了《好好拍電影》才知道許鞍華抵達香港住的頭一區就是北角;2007年我初次訪港住的便是北角,雞蛋仔沒少吃過。一路從北角搭丁丁到銅鑼灣、灣仔,那些短暫待在香港的日與夜,至今回味起來仍非常有滋味。只是不知何時能夠再去。

    家明說:「香港新浪潮」作品不流通。我雖沒看過《瘋劫》,但從《好好拍電影》看許鞍華導演的身世,也頗能明白為何不流通。當香港電影越來越少關注自己,卻高打著回歸本土的旗幟,許鞍華認為這是非常矛盾的。而驗明正身的問題,不僅台灣有,香港尤更甚。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許多看來都像是自傳體;也很可能她極大程度地描寫香港地景,市井小民的生活活脫像是某部電影剛剛瞥過的風景。這一點和王家衛或其他我鍾愛的香港導演是全然不同的。

    許鞍華的電影,除了人文關懷,影像中總保持的某種低限,刻意地迴避煽情,或許正來自於導演直率的性情。演員演的好,可是我沒有拍好,許導常常叨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真可愛,73歲仍像個少壯導演;每一次受邀來參加金馬獎,我都期待著她的妙語如珠。

    許導說拍電影很廢體能與精力,也許老了就乾脆不拍;她在獲頒威尼斯終身成就獎時說要回國多提拔新人,我相信她真心會做到。如今拍合製電影,大江南北跑宣傳,對年過70的導演來說,實在是一種折損。(我也常懷疑伍迪艾倫還能拍多久)

    《好好拍電影》提供了一個平常不易見的導演日常,家貓掛名演出,順便把那對電影明星般的雙親搬上了大銀幕。魔鬼藏在細節裡,如果你想了解港片的前世今生,或者你誤會了港片都是那麼通俗諂媚,不妨聽許鞍華如何《好好拍電影》。

    文末,期待許鞍華導演的下一部電影;也希望有機會能看一看《瘋劫》。

     7 ) 你若真的尊重女性,就从不再刻意强调“女”字开始。

    令人感动不已。

    想起之前面对董卿的采访,她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好像除了电影之外什么都不会。

    《朗读者》

    “丈夫是电影,文学是情夫。”

    有许多自以为尊重女性的人,每每总在刻意强调她们的女性身份,殊不知大多数人,都挺反感自己被分门别类。

    “烦死我了,老是问什么女性电影。”

    人们心底因为存在着潜在的歧视,总会不经意透露出来,过分关切及强调她女导演的身份,你本身的语境就存在歧视。

    一名男导演显著的成就,我们会把他直接放在整个电影界的脉络中,而一名女导演的成就,总是人有疯狂提起“女”这个字,过分强调这是女导演的成就。

    我很纳闷,为什么男性导演拍了一部成功的电影,没有一个人会说,这是男导演的成功?

    但是一个女导演成功了,就非要宣传这是一名女导演的成功,或者她代表女性争取了成功。

    为什么她的成就就不能放在整个电影界,整个电影史脉络中呢?怎么就不能是直接强调她导演的身份,而非过分强调“女”字呢?

    她的成功不该仅仅只是被称为是女导演的成功,她的作品更不应该被划分为女性电影。她就是一名导演,不需要加“女”字。她的成功、她的贡献就应该放在整个电影史的脉络中,是所有电影人的福音,和所有了不起的其他导演一样,不需要被过分关切,也完全不需要被强调性别。

    一个真正尊重的女性的人,应当打从心底里放下这种过分关切的心态,放下这个每每提起总要加重音量的“女”字。

    你若真正支持她们,应该用更多的行动,去投资拉赞助、去买票买碟、去参加线下活动。而非在网络上天天强调她们是“女性”,用过分关切的语调阐述你的潜台词:我觉得她们很孱弱,各方面都比不上男性,所以她们的成功非常不容易,需要举旗,需要高喊,需要宣扬,和我一起支持弱势群体!

    她是一名导演,她可以和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比肩,不需要加“女”字。

    还有更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人,她们同样不需要强调性别,因为她们的付出与努力,本就可以直接放到整个电影世界,而非圈禁在女性电影人这个范围内。

    这一生都在做电影梦,这数十载的光阴,渐渐地,她亦成了一份传奇。

     8 ) 许鞍华,见证香港电影“黄金时代”

    最悲伤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所以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波澜壮阔。
    ——许鞍华

    只有在这部纪录片里,我才知道许鞍华与侯孝贤原来是同岁。当侯孝贤以满头白发、略显沧桑的面容出现在镜头前,许鞍华还是那个留着蘑菇头、喜笑颜开的大姑娘。谁能想到,许鞍华已经过了“古来稀”的年纪,但她看起来实在比真实年龄年轻太多。如果不是有人特意告诉你许鞍华的年纪,你大概还会以为她只有五十出头。这倒真是应了那句话:女人想永葆青春,那就不要结婚。

    许鞍华一生未婚,原因当然是多样的。但我们可以把它解释得俗套又显得“高大上”一些:许鞍华嫁给了电影。是的,电影让她永葆青春。从影四十余年,许鞍华拍摄了不下三十部长短片。这些电影题材多元,风格迥异,既有艺术性,又兼具商业元素,有些改编自文学作品,有些则由专业编剧撰稿,实在让人难以一眼辨清个人的风格。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疯劫》往往被认为开山之作),许鞍华为何没有走向更远?个中缘由,《好好拍电影》这部纪录片或许能给出答案。

    1.

    出生于中国旧式书香门第的许鞍华,有着离奇的身世。她出生在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则是一名日本人。2岁移居澳门,后又随父亲定居香港。幼年在祖父的教诲下,许鞍华熟读古典诗词,奠定了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田壮壮就称她是中国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色彩的导演。与此同时,许鞍华也有着扎实的西学功底,早年在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她自称喝醉酒后会背诵莎士比亚,屡屡成为别人打趣的段子。许鞍华的成长经历反映在《客途秋恨》(1990)这部半自传电影里,《今夜星光灿烂》(1988)、《千言万语》(1999)、《男人四十》(2002)等作品也有涉及。

    许鞍华把胡金铨当做自己的导师。她在英国求学时,经人介绍认识了胡金铨,两个人一起工作三个月。因为父亲的缘故,许鞍华离开胡金铨回到香港,进入电视台工作。胡金铨为此还给许鞍华写了一封信,勉励晚辈。信中写到,“希望你能宁静致远。如果有一天在外国的影展里,我们不需要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或古董来吸引外国人,而是拍一些水准很好的戏,我觉得我们中国电影就成了……”许鞍华把这封信一直留在身边,督促自己拍中国人的电影。

    在电视台期间,许鞍华拍摄了一系列反映社会问题的短片,《狮子山下:许鞍华导演系列》是这一时期的结晶。也是在同一时期,许鞍华把视角投向越南难民。当时正值越南战争结束,大批越南难民偷渡入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议题。许鞍华先是在“狮子山下”系列作品里执导其中一集《越南来客》,后又拍摄《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三部电影组成了“越南三部曲”。《投奔怒海》包揽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项,让年轻的许鞍华一举成名。

    用许鞍华自己的话说,“电影是她的妻子,文学则是她的情人”。许鞍华有大量作品改编自文学名著,既有古典文学(主要是武侠小说),也有现当代文学,前有《书剑恩仇录》(1987)、《笑傲江湖(1990,合拍),后有改编自海岩小说的《玉观音》(2003)、讲述现代中国女作家萧红生平的《黄金时代》(2014),以及正在着手制作、改编自白先勇同名小说的《永远的尹雪艳》。许鞍华似乎尤其热衷将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像《倾城之恋》(1984)、《半生缘》(1997)和《第一炉香》(2020),几乎在每个创作阶段都会有一部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无疑与个人趣味有关。

    2.

    虽然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但许鞍华从不自己写剧本,这是让我们颇为惊讶的。因为不自己写剧本,似乎就与“作者电影”有了一些距离。照许鞍华自己讲,有些剧本是别人觉得好,推荐给她,她觉得也不错,就拿来拍了;有些剧本则是她自己的点子,找合适的编剧一起合作。很多人都说既然你是学文学出生的,文学功底应该不会差啊,为什么不自己写剧本呢?许鞍华倒是有一套辩词:她对写剧本感到害怕,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不如找专业的编剧合作,自己专心在导演这块。

    我们会发现,许鞍华其实与张艺谋还挺像:两人都不原创剧本,而且都愿意尝试不同的电影类型;如果有现成的好剧本,他们也愿意拍。就像接“行活”那样,把“拍”放在第一位,“原创”是第二位的。这也许与许鞍华对自己的定位有关,她从不自诩为艺术家,而是把自己牢实地定位在导演这一身份上。拍电影成了许鞍华的毕生事业,而且她只会这么一件事。譬如关涉名与利的事情,许鞍华是极不擅长的。

    许鞍华与爱猫

    我们在《好好拍电影》里实在见到了一位生活素朴的老者形象:许鞍华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居室,屋子里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只有简单的日常物品相伴,那只圆滚滚的大猫成了她唯一的陪伴。很难想象这就是堂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导演的日常生活写照,名声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反差。许鞍华对名利的不关心,同样表现在《明月几时有》上映后,她在内地跑宣传的经历上。文念中捕捉到了许鞍华如何厌恶无休止的通告,同时又不得不为票房无奈接受采访。最终她只能要求工作人员尽量缩减媒体的采访数量,不要让她反复回答相似的问题。从中也体现出许鞍华毫不掩饰的真性情。

    许鞍华不是没有过瓶颈期。有长达十年的时间,她觉得自己“迷失”了,支撑她挺过来的还是电影。她开始想着拍一些偏商业化的电影,于是打电话给刘德华邀请他拍新片,因为就像刘德华自己笑称的“我代表商业嘛,我就去了”。虽然这些电影最终被证明不成功,但至少许鞍华尝试了新的东西。许鞍华从来不是那类故步自封的导演,她也从来不将电影标榜为艺术,愿意为其献出生命。没有电影拍的日子,她就一个人逛荡香港街头,美其名曰“选景”,如她自己所说,她是“步行最多的导演”。

    或者我们可以说,许鞍华是极少数未被资本改变的华语导演,这是她与张艺谋相似的另一面。两位导演都不约而同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匠人”姿态,即对电影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无论是电影类型,还是电影数量,两个人都如此相像。当同龄的侯孝贤可能十年磨出一部个人作,许鞍华已经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部新片了。《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开启了许鞍华新的阶段,她似乎找回了当年聚焦社会议题、表现香港小市民生活的创作热情。其后是数部佳作:《桃姐》(2011)、《黄金时代》(2014)、《明月几时有》(2017),还有那部我们尚无法看到的《第一炉香》(2020)。虽然差不多三年一部新片,并不是多么迅速(比较另一些香港导演的话,比如邱礼涛),但考虑到年纪,这已实属难得。

    3.

    许鞍华既有强势的一面,也懂得让失序的场面平复。她很清楚,导演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电影拍好,而“好好拍电影”离不开创作团队的通力协作。早年曾当过许鞍华副导演的关景鹏在纪录片里透露,他其实在片场做不了太多事情,许鞍华多是亲力亲为。确实,在《明月几时有》的拍摄现场,细雨迷蒙,许鞍华穿着雨靴,迈着疲惫的步伐在淤泥里指导拍摄,一边督促工作人员给演员后背多抹些泥,一边拍拍演员后背低声“抱歉”。

    许鞍华也会对失职副导演破口大骂,那也许是她少有的动怒时刻。厉声斥责完工作人员后,许鞍华会像小姑娘生闷气那般一个人气呼呼走到门口,独自抽烟。许鞍华可不是暴脾气性格,生气只是因为她对电影有高要求,见不了工作人员不专业,于是转化成了怒气。当然,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自知过分的许鞍华第二天总会买好菠萝包之类的零食安慰被骂的工作人员,请求他们原谅。这也是蛮可爱的一面。

    许鞍华与母亲

    许鞍华的真性情还表现在对家人的态度上。别人送的东西凡是自己用不上的,她统统送给亲人。当家人商量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许鞍华非常不高兴,但最终也不得不迫于现实。纪录片里有一幕是许鞍华送母亲去养老院,到那儿才发现大门紧闭,原来养老院周二不开门,周四才能过来。扫兴而归的许鞍华提议与母亲一同去喝咖啡,从中我们见到了许鞍华可爱、率性的一面。完全没有大导演的牌子,活像生活里的邻家大妈。

    在片场烟不离手的许鞍华

    抽烟是许鞍华留在众人心中的至深印象,年轻时的刘德华也不例外。当年在《投奔怒海》片场,从不抽烟的刘德华看到剧组里人人烟不离手,也开始抽起烟来。“烟不离手”也是吴念真对许鞍华的印象,在某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吴念真要模仿数位入围导演,轮到许鞍华,他演的便是腿部受伤的许鞍华一边抬着受伤的腿、一边疯狂吸烟的画面。场面一度失控,让人啼笑皆非。

    不少大导演作为采访嘉宾出现在《好好拍电影》里,徐克、施南生、关景鹏、侯孝贤、吴念真、田壮壮、贾樟柯……但略微可惜的是,这些导演的发言只截取了只言片语,我相信肯定还有更多精彩的言论未能呈现在成片里,这只能成为某种遗憾了。“好好拍电影”,Keep Rolling,这是对每位电影人的期许,我们都相信“Long Live Cinema”(许鞍华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颁“终身成就金狮奖”时发言最后一句)。是的,电影万岁!

     短评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5分钟前
    • LOOK
    • 推荐

    long live cinema

    9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10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15分钟前
    • 还行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20分钟前
    • bitterlemon
    • 力荐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23分钟前
    • Q
    • 力荐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28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3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39分钟前
    • HALHYUN
    • 力荐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43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48分钟前
    • 单鱼Apple
    • 力荐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5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55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58分钟前
    • 才华有限
    • 力荐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1小时前
    • Simo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