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最后的前线

    最后的前线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俄罗斯2020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  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  Igor Yudin  亚力克萨·巴杜科夫  叶甫根尼·戴亚特洛夫  谢尔盖·别兹鲁科夫  罗曼·迈迪安诺夫  叶卡捷琳娜·列德尼科娃  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达莉娅·乌苏利亚克  瓦西里·米什琴科  帕维尔·史顿  迪米特里·布尔热  尼古拉·萨姆索诺夫  卡琳娜·曼德罗夫斯卡娅   

    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7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8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9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前线||爱情还是没有赢

    近些年,很少看到值得一提的俄罗斯电影了。如果不是因为爱情,或者是有关学生英雄的二战电影的话,大概都不会看完这部《最后的前线》。

    前苏联在对阵德国军队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牺牲却属于平民百姓。记得之前曾看过的《勒热夫战役》,那些为国牺牲的孩子,却由于保存了用来点烟或是擦屁股的敌方传单,就要被惩处……当然,后来还是他们在途中遇敌的几声枪响,提醒了大伙赶紧起来打击敌人,电影阵营毕竟还是宣传主旋律要紧。

    《最后的前线》有点不同,无论战争场面还是后期画面,同样都保持了高水准的电影制作。但它,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歌颂了爱情,反思了战争。

    还在炮兵学院接受培训的孩子们,突然就接到出兵前线,阻击德军,保卫莫斯科的任务。他们,原本是未来的指挥官……

    军校学习的日子,阳光灿烂,色彩明亮。就算是夜晚,也温馨迷人:有过人天赋的拉夫罗夫偷偷跑去幽会卫生员玛莎,为此还与玛莎青梅竹马的班长干了一架。假如不是这次奔赴前线的行动,他俩就有可能被开除了。

    拉夫罗夫轻轻地将值班夜寐时玛莎手中的笔换成了玫瑰,由于院长的查访,只能偷偷地躲起来。当他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的小推车,院长就明白了缘由,借故离开,给年轻人迸发爱情的机会——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日常,原以为的地久天长,在战争来临时,才凸现出曾经的美好。

    年轻人激情澎湃,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然而,当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那些曾经的爱恨情仇在最后一刻释放出浓烈的善意,才显得无限崇高且光荣伟大。

    拉夫罗夫本来是有机会撤离的,但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混进队伍中去战斗。玛莎也在最后一个任务当中……所以,能够和心爱的人战死杀场,也属一种幸福吧。

    我们都喜欢含情脉脉,远远地被爱人关注、欣赏,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表白爱意。实则,瞬间交错,或许便是最后的相逢。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还是身不由己的江湖,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无助的个体,但是爱情点亮了生命的轨迹,绽放光华——我个人挺喜欢女军医和指挥官对话的那场戏:“士兵为保卫祖国去牺牲,而祖国怎么去保卫他们……”很明显,她并不是只为了自己刚刚牺牲的儿子,而是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生命而申诉。

    因为这一段彰显了导演的意图,也因为战争的残酷无情。

    所以,我们都热爱和平,珍惜生命,更向往爱情——就算是输掉了的爱情,也值得歌颂。

     2 ) Thompson芝加哥打字機

    1924年NKVD透過墨西哥訂購了數百隻1921型打字機, 其中4隻被送去愛沙尼亞並在塔林地區投入實戰,形成1924年政變中雙方各自使用Thompson和MP18互轟的場景

    帶著芝加哥打字機的蘇聯敵後游擊隊

    前線作戰單位

    在PPD和波波沙產能還跟不上前線需求時,蘇聯接受了大約137,729支美援芝加哥打字機,許多一下船就直接送到前線單位,在本土產手提自動武器終於能大量生產後,芝加哥打字機才陸陸續續轉入二線單位和戰俘營守衛手上.本片唯一的問題是,最早一批美援芝加哥打字機還未抵達蘇聯本土且蘇聯所擁有的芝加哥打字機也只能是1921型.

     3 ) 讴歌英雄的手法太老了

    真实还原二战莫斯科战场,从服化道来看,从枪械到坦克,从烟火到爆炸,拍摄还是很认真的,全部实景,投入也不少,整体还是不错的。

    对比现在满眼的眼花缭乱透着假的数字技术,这种传统手段依然是很有特色和震撼力的。

    剧情上面,有一些突破,人物更立体一些,但依然有高大全的影子。叙事上复杂了一些,似乎想全景展现,从司令到校长,从政委到战士,谁都得露脸,这就显得剧情过于冗长和凌乱。

    其实就围绕萨莎和女友即可,快速推进到前线阵地,进入惨烈阻击战。牺牲、战友、爱国、爱情、友谊,都在战场上展现出来。

    萨沙这个英雄塑造的有些乱,开始是闪亮登场,然后关禁闭,第一仗就当了逃兵,阻击战中最惨烈的大部分时间他基本在打酱油,最后时刻又升华了。

    最后三人在敌人包围的枪林弹雨中废话连篇,互诉衷肠谈感想亮风格,这种手法确实太老了,也比较失败,完全削弱了辛苦渲染了两小时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悲壮色彩。

    展现这种战场的奉献、悲壮和牺牲,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就是教科书。最关键时刻,也有人犹豫,但没有废话。该走的走,该留的留,干就完了,一切都在行动中,战场上哪来那么多废话。结果就把观众感动的稀里哗啦!

     4 ) 一个细节(?)

    猜想吧,不知道对不对

    电影中1h25min这里,政委左手举起手枪从战壕中起身高呼,然后中枪牺牲

    政委带头冲锋应该是苏军传统,不过这个姿势(或者是这个镜头)可能是在致敬二战苏军营长A·叶列缅科。

    A·叶列缅科带头冲锋的著名照片

    1942 年7月12 日,苏军第18集团军第4步兵师220团在今天的乌克兰卢甘斯克地区与德军的优势部队进行的战斗中,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高举TT-33手枪,高喊着:冲啊!第一个跃出战壕,向德军阵地发起反攻,随后牺牲。

     5 ) 俄国战争爱情片。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

    俄国战争爱情片。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等待部队前来救援,但是说好的防守5天,却一共抵抗了12天,3000多学生兵牺牲了2000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切实地抵抗住了德军的飞机坦克,打得异常英勇。

    毛子的战争片有血有肉,异常热血,蛮喜欢的。战争场面也很是真实,太多的青春还没有绚烂地绽放,就已凋零。很多的学生兵可能才从孩童长大,乳臭未干,却上了战场,一腔的报国热忱虽然满满,但是真正面对真刀真枪的殊死搏斗,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我们看到了慌乱,看到了不知所措,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兄弟同窗的不顾一切。面对仇敌,他们只能拼上性命,以命相博。还有战地里的爱情,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一个是年少轻狂的追求者,女孩的爱情直率而纯美,很喜欢她默默地站在那里,深情地张望,满是思念,满是幽怨。最后一起慷慨赴死,很是凄美。但是我想这样的战地情侣,可以为了胜利死在一起,应该很幸福的事,祝福他们。里面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层次感很强,让人过目难忘。那个被切断双腿的卫生院主任的儿子,虽然被救回,但是还是死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那个打仗前求婚的少年,最后才知道自己的爱人牺牲在前线;还有那个喜欢写诗的青年,还没到战场就牺牲了……太多太多悲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太多战争的伤痛,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写满了美好,可以全心全意去爱,去表达,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问东西;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撒撒娇,偷偷懒;可以与爱人相守……但是在战争面前什么都没有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望的前路,就算战争结束了,也只留下大家颓废茫然的疲惫脚步……

     6 ) 来自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孩子们

    1987年吧,看过一本《莫斯科会战》的小书。第一次知道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名字。在1941年德国法西斯冲向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他们曾经挺身而出。

    当时有组织的苏联红军已经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方向陷入合围,莫斯科门户洞开。

    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被临时动员起来,紧急开赴前线。他们承担的就是堵枪眼、充当人体盾牌的作用。只要能够迟滞希特勒的进攻,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啊。也许就要不了几天,他们就将走出校园肩负起重建红军、光复国土、攻克柏林的历史使命。

    1814年反法同盟兵临城下,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准备进行抵抗。拿破仑在最后时刻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为了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但是当1941年秋天兵临城下,面对肆意践踏人世间一切道义准则、违背人性良知的法西斯凶手们时,俄罗斯已经别无选择。

    来自波多利斯克的孩子们临危受命、以身许国,最后慷慨赴死。那时候,他们的年纪也跟我差不多。

    再后来赶上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内公映,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们的身影。

    再往后,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

    从此以后,波多利斯克的学校成为一个使我热泪盈眶的地方。

     短评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3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战争片,拍得真好,那么年轻那么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场战争中消亡了,虽然不是通过士兵面对战争对信仰的暂时犹疑与内心恐惧来表现,同时还是学生的士兵们稍显整齐划一了些,但这种保卫家乡与爱人的热血和勇气却显得真实感人,年轻的生命与美好的爱情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被战争的残酷全部煙灭,看的时候挺震撼,看完还是觉得挺有余味的。我们内地电影市场好大哦,但有好多年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6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10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15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1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21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24分钟前
    • Chris Kong
    • 力荐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26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27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小伙精神 姑娘漂亮

    29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3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35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37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42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47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48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52分钟前
    • Mido
    • 力荐

    7分

    55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58分钟前
    • 头大伞小雨不愁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