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鸟类变形记-HD中字版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鸟类变形记

    鸟类变形记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20

    主演:Manuel Rosa  João Móra  Ana Vasconcelos  Henrique Vasconcelos  Inês Campos  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José Manuel Mendes  João Pedro Mamede  Cláudia Varejão  Luísa Ministro  José Maria Rosa  Ana Margarida Vasconcelos  José Vasconcelos  João Vasconcelos  Nuno Vasconcelos  Pedro Ferna   

    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猜你喜欢

     剧照

    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3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4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5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7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8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9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长篇影评

     1 ) 消散

    平静到不愿多说一句,但更想留住一些感受。

    鸟类变形,人的变形。树,母亲的身躯。海,父亲的无踪。人,就是这样可爱。世界广阔无垠,太想抓住些什么,解释出什么,对于自身、由己及物。没有、没能。托物言情。

    能说世界、生活是诗吗?一个人成长的琐碎之中,透着诗的本质。与此同时,碎渣要咽下,它同阳光一起发芽。鲜花怒放的过程,层层伸展。首先是美映在眼前,随之而来的痛,花没有说。

    “一个人的终点是否就是他的起点。”

    常在睡前双手相握,试着感受彼此,就像不属于一个身体。常拥抱、感受一棵树,一股从地底深处而来的力量传来,无比安心。肉体肆意生长,在它还可以任性感知之前。有些东西我能感觉在逐渐消散,又有些更加深刻。诚如,可能感知力衰竭,它便出现。一个崭新、重生的,不囿于躯体,能立于大地和天空之间的未知,海岸线的渺茫。我再不需要任何。

    种种印象荡漾。细雪和着月光洒满院子,暮色公路中连绵不断的点点灯光。站在初秋的屋顶,天空蓝得将要泄下一般。河流不止,十年前梧桐的枯叶呢。

    更大了,相框容不下骨骼,母亲再拥不下我。飘渺的感情因与物结合,得以存留。如果没有外物,人将怎样的贫瘠。如果只有外物,情志何以共通。前提是,自然永远在,我是有限的。

    意象不断搅动步伐,鼓励不回头的你,也要频频回首,望向来时,走向归时。

    “一个人的终点是否就是他的起点。”

     2 ) 我们注定成为鸟类

    迁徙,传播,回归,死亡

    鸟的迁徙

    数百年前鸟类的迁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冬天到来时,鸟儿都去了哪儿,那些飞回来的鸟儿都是从哪儿回来的?红雀飞走时,画眉出现在了冬天的树梢上。杜鹃在春天到来,却从未于大鹰交汇,从此古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同一种鸟类,尽管外观和特性不同,却是同一种动物。只是经历了一次变形。

    鸟儿的身体不断长大,以便容纳更多的愿望和欲望

    鸟儿的胸腔也在扩大,这是为了装下一颗更大的心脏,来容纳家庭,兄弟姐妹和自己以外的事,一颗心开始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强壮的翅膀,中空的骨骼,有力的心脏,它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它要飞到它先辈们到达过或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鸟儿开始渴望天空,渴望飞翔。

    鸟儿的归宿

    飞翔和停留有时候并不矛盾,他们彼此需要

    鸟儿与树

    事物都有它们隐蔽的生活,我始终坚信,母亲是一棵树。

    她告诉我们植物的特性是直立性,总是用植物教导我们。

    我的母亲存在于上帝与外星飞船的存在的讨论中,我的母亲存在于秋天和缓缓飘落在人行道的枯叶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整理我们的衣柜和我们的童年时代里。除她之外,还有谁会留存诺昂六岁做的玩具呢?母亲存在于午后点心里,茶里和已经不复存在的棕色沙发里,在书签收藏里。我的母亲存在于蒙塔吉尔在不断结果的橘子树里,在对花无条件的喜爱里,在他的昵称特里斯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塞图巴尔的红鲻鱼里,在愚蠢的决定里。在自然的谦逊与暴力里。我的母亲存在于锁进衣柜的情书里,它存在于我姐姐准备的圣诞晚餐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我姐姐的眼睛里,诺昂的鼻子里,努诺的肩膀里,小泽的温和里和佩德罗的同理心里。母亲存在于我女儿的身体里,我的雀斑里和不擅长计划的特质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土地改革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深红色的衣物里,在绿色的窗帘里。在于我们为了让父亲在海上听到我们的声音而制作的黑胶唱片里。母亲存在于日落里,每一天都沉向海底。

    母亲去世后,每天太阳照样升起,每天都有清晨,午后与夜晚。河流都奔流入海,不带丝毫会满溢的担忧。而我们十分悲伤,我们成了静物,我们仿佛置于画中一样,从旁观照这个世界。而外面的世界继续照常运转。

    母亲是一颗大树,她纵容我们在她的身躯上攀爬,当母亲去世时,我们无法再在她的树干上摇晃,然后坠落,我们都是这样。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看见世界栖息在她双臂上的感觉。

    我将枯叶插回树梢,仿佛这是唯一我弥补的事情。

    妈妈你随鸟儿而去,而当春天来临之时,我却总是想起你。

    你对大地的爱如此强烈,你留下的植物占领了这座房子,试图通过这告诉她的孩子,我们注定会成为鸟类。

    鸟儿与树

    鸟儿与土地

    鸟儿飞离土地,但当它飞离的那一刻起,它双脚却渴望重新站在大地上。

    它飞过浅滩,飞过戈壁也飞过草原,当它处于辽阔的大海上时,那条遥远的海平线,让它认为那里存在着它所爱的一切。

    我的爱人,我的家。在你去世的那一天,我轻轻的说着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说的:母亲

    你离世后,这个词同时从父亲和我们的口中消失

    当我谈及你,那时候他的眼睛不再是绿色的,我知道是关于你的回忆打开了他那扇封锁的心门。

    我于是意识到,我父亲有一部分是我不曾知晓的,那就是他和你在一起的那部分,随着鸟儿迁徙消失的那部分。

    死亡和语言

    我随鸟儿去了,它们拥有翅膀,而我需要一颗新的心。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们会换毛,而你会找到新的词语。词语会带给你新的意义。当你不记得的时候,去创造。

    以前,我的身体很安静,我甚至不会注意到它

    可现在它的存在比我更明显

    某一刻,当雅辛托不能再感受到他的身体时,他笃定人类的语言没有意义。鸟类的语言只有不再拥有躯壳的人才能听得懂。在那个大地与天空的间隔之处,重量消失了,如今他能听懂鸟类的语言。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嫉妒云和山峰。因为它们很高,因此与天空有了连结,而他却囿于躯壳,比起他的感受太过渺小。当他凝视山脊线的时候,它是这么容易进入她的眼睛,好像将他彻底看穿一样,事实上,他感觉自己在变小,他坍塌的程度之深,以至于他的身体细胞变得像山一样巨大,尽管他努力以她的所见为限度,最终还是变成了他感受的大小。

    在清晨出发,整理好衣物,带着土壤,鸟儿扇扇翅膀,准备最后一次飞翔。

     3 ) 飞鸟于母亲的眷恋,于天空中呼唤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简短且精巧的称呼

    “mama”

    帧帧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丽 吐露于叙述之间

    感叹影像的魅力 揣测瞬息间的生命

    母亲与树相拥 孩童终将成为鸟类

    展翅高飞是件美好的事情

     4 ) 油画般的葡萄牙散文诗,静谧的美与温情

    人人都在诉说着河流的暴力,却对容纳河流两岸的暴力视而不见
    死亡的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离世,死亡是一个活着的人才会面对的问题
    因为那些有大事发生的日子,像是母亲去世的那天,从来不会变成记忆的一部分
    它永远紧贴着我们,像痣一样永远存在,但由于钝痛而无法被传送去大脑,于是就在我们的肌肤之上存在着
    ……

    😭😭😭😭😭😭真的太美了……古典油画般的葡萄牙散文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可以看出导演美术功底深厚。语言像诗一样,恨不得全部摘抄下来,整部影片的情感又很细腻动人,静谧中的家族温情。本来,我还不知为何是纪录片的,原来是导演家族的故事,人声也是亲人录的,如此私密且真实。

    (PS:简介的文笔好好,很吸引人hhh)

    真的很爱读信的旁白,声音平和却又蕴藏着深情,让人感到安定。私心很喜欢写信这种交流方式,特别是语言又富有诗意,很文艺。

    神奇的是,一边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边联想到几部其它电影,或许,它集结了好些我喜爱的元素吧。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想到了《石榴的颜色》,同样构图和色调绝美的诗电影,以及那种仿佛被钉在椅子上,眼睛根本无法离开屏幕的感觉;埋葬小鸟那里,想到《时时刻刻》;恩里克对贝特丽丝念信时所表达出的情感,让我想到《永恒和一日》……

    1. 39分唱的歌太好听了,有人知道是什么歌吗?还是说只有电影里有。用音乐软件听歌识曲根本识别不出来……

    舒伯特D446第二乐章好宁静祥和,让人想起萨蒂的《裸体之舞》,时光悠长。

    2. 贝特丽丝说她与恩里克的关系,就如同她与上帝一样,即使看不见,也感觉他无处不在。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God is omnipresent”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感觉,但从未想过能将其应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即使看不见,听不到,也依然感觉对方无处不在,这是需要多深的信任与感情呀?如此让人安心……希望我以后遇到的爱人也能与我有这样的联结;

    另一方面,个人偏好这种仿佛带有“神性”的关系,像是一种高度的精神/灵魂联系。

    祈祷时,特丽丝微微低头的画面好美,像极了油画上的圣母。

    3. 干海马既代表母亲,又承载着她与丈夫对儿女的记忆(大脑中的海马体负责处理记忆)。

    把干海马别在耳朵上作为耳饰这个想法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意外地挺美的,而且形状正好与耳朵相似,我也想整个( )

    母亲去世后,女儿拿起她的海马耳饰,也别在了耳朵上。同样的构图,同样的角度,让我一瞬间感到恍惚。

    「是否这样,就能更加接近您?是否这样,就仿佛能重现我们之间共同的记忆,我的母亲?」

    4. 父亲是海,母亲是树,而我们(子女)是鸟儿。我们在树上栖居、长大,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与道路,我们都会飞走。

    可是,母亲去世后,树倒塌了,我们再也无法“归家”了……

    巴赫在他的妻子死后,写下了《恰空舞曲》。它不仅是为了回忆死者,也为了呼唤他们。伴随着这首《恰空舞曲》,女儿奋力将倒塌的树扛起来,却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她完全直立。维持这个姿势僵持了好一段时间,她才终于把树放下。不知道这几十秒中,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母亲,我该如何呼唤你?我该如何让你回来……」

    将掉落的叶子重新接回去,脱落的树皮重新补回去(这里应该是倒放),仿佛这样就能回到过去,填补缺失的部分。

    把一簇鲜红的花安放在树当中,像是心脏。母亲的心脏。

    5. 也很喜欢“植物接管了房子”这一些画面,感觉很美。象征着母亲的大自然,象征着母亲的植物。“贝特丽丝不允许自己死去”,于是她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母亲也挺狡猾的,像是她通过与自己相关的植物而让子女们难以忘记她^ ^

    6. 儿女把一棵树放到小船上,一同驶入大海。

    「母亲,我将您送去,与父亲一块了……」

    7. 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镜子”,而且都是人藏在镜子之后,镜子里倒映的是面前的景象,不知用意为何?像是观众在通过镜子,知晓电影中角色/事物眼中的世界,很有意思,构图也很有艺术感。

    8. 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就不细说了:

    用放大镜看妻子寄来的照片
    提到儿子开始恋爱后,画面上是一颗剥开的石榴,像是鲜红跳动的心脏(想当年,我也用石榴来比喻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母亲的眼睛特写,好美的蓝眼瞳,以及一滴恰到好处的泪。看着孩子们长大,一个个飞走、离去,找寻自己的人生之路,一边感到痛苦不舍,一边又感到欣慰
    小男孩的眼睛好美T T这个特写太棒了
    很艺术的构图,像是在拍商业写真(?)自母亲去世后,屋子里都弥漫着失意的感觉
    拉开窗帘后,看到这般广阔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就如同人藏在镜子背后一样,这里的人也是藏在窗帘背后,我们只能看见他拉开窗帘的半只手臂,这种感觉很神奇,好似他只是一个向我们展现这一切的神秘的叙述者
    易碎又纯净的情感
    将眼睛献给了景色
    好喜欢这段话

    真的好喜欢这种电影,想看类似风格的,不知道还有哪些……

     5 ) 话语是情书,还有歌声,还有一个一个的词语,都是诗。

    这是一部电影吗?

    对《鸟类变形记》的评价虽然不多但相当两极化

    喜欢的人称其为诗,而厌恶的人则说:

    “这是配有旁白的PPT”。

    导演卡塔里娜在这部姑且可称其为“家族传记电影”的作品中利用旧物件、书信、照片、录音重建了其祖辈的过去,16mm胶片拍摄的精心建构的影像有如静物油画,旁白中疏离的男女声呓语般讲着从祖父母到孙辈的家庭琐事。

    没有线性时间、没有叙事,没有剪辑和运动。

    难怪有人看完会感到不明所以。

    《鸟类变形记》是极度私人化的影像,

    它的确像诗一样传达着朦胧模糊的情绪,

    而总是被与戏剧或小说作比较的电影

    都在讲故事。

    鸟类变形源于古人的想象,那些迁徙的鸟没有离开,而是变换了模样。 导演在鸟类变形的传说中寻找自己和父亲的联系,祖母和母亲的去世让承受着失落的父女更加靠近彼此,两代人也像是变形的鸟。这个家庭的后裔聚在一起演绎往事,用年轻的嗓音朗读祖父母的情书,一同记录和继承。自然这种记录也是私人的,即便是家族史每个成员也有不同的理解,导演也从未掩饰电影的主观性。 电影对往事的重现没有借助访谈和任何自诩为客观的形式和手段,而是在自己的理解上建立了梦。

    电影中迟滞的镜头使用容易使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小津的固定镜头总是提前入场等候演员的到来,《鸟类变形记》中也是一镜一景,但镜头中没有那么多演员和运动,镜头之间也没有需要深思熟虑的转场和剪辑,内容和镜头的关系浑然一体,这更像是罗伊·安德森去年那部《关于无尽》。

    而画面和旁白的关系是松散的,即话语并不一定与画面内容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其一可以单独存在或是在影片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信息有时来自于旁白讲述的零碎片段,

    有时来自于画面展示的人与物,

    而不论是话语还是画面

    都穿插着难以解读的部分,

    但或许这种难以解读

    只是不需要解读,

    这种无意义的存在

    或许正是漠视意义的体现。

    剧情片中常利用镜子完成更复杂的场面调度(例如《公民凯恩》中的镜渊,《霸王别姬》中通过镜子把正反打置于同一个画面)或是利用镜子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黑天鹅》中人物性格的分裂,《出租车司机》中对自我和假想敌的确认)。

    本片也多次用到镜子完成充满想象力的构图,让海映在树上,让树隐于林中,在镜子里确认血缘带来的形似,确认人的成长和老去。除了镜子,影片也多次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来改变画面。如果电影有其语言和语法,那不妨再以此片与诗歌类比。

    《鸟类变形记》如果是一首诗,

    大概会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布局,

    许许多多的意象铺陈,

    构成电影的氛围,

    色彩和光影夺人,

    静多于动,静中有动。

    邮票、老照片、孩子的乳发和手工制品、信件本身就是动作的结果,是流逝的时间的凝结物。在这部电影,或是诗里面不是没有判断词“是”,不是没有动词“变成”与“连接”。

    只是名词的组合比起逻辑

    更倾向于情感,

    因而也更加自由。

    巴迪欧在《哲学宣言》中所主张的四个真理程序之一即为诗,或许着眼点就在于诗的自由和这种自由带来的无穷可能。当然即便是诗要有这样的自由也必不能有韵律和格式的限制,不能有先天要为某种精神或目的献身的要求。诗可以活用意象的象征意义但要避免被其束缚,诗有时被人奉为艺术但最好不要自封为艺术,电影也是如此吧。

    任何一个不愿僵死的事物都要向他者敞开,在与各种不同相碰撞的过程中自身可能会更丰实,当然也要有变得面目全非的觉悟。

    在对《鸟类变形记》的诸多抨击中,围绕其另类形式进行的抨击似乎显示了电影的定义边界在收缩。

    而当电影真正筑起防卫壁垒之时,

    它也将再无活力。

    而对于观众,全部的冒险不过观看一部用不熟悉的语言讲述的别样类型的电影,何其简单和幸运。来看看电影、谈谈家庭、谈谈记忆、谈谈岁月、谈谈爱、谈谈陆地与海洋,橘子树与船,海马会在你耳边呢喃,孔雀羽毛是你的另一只眼,就像沉滞的雾霭是山的波涛。

    你也可以在皮肤上看见树叶的脉络,活着的人不断向幽灵靠近,回忆便像藤蔓缠绕住时间,把落叶送回树,把树送到海中。

    人也是会变形的鸟,

    年轻时可以翱翔,

    暮年被躯壳包裹,

    你看向镜中垂老的脸,

    看向过去和未来,

    话语是情书,还有歌声,

    还有一个一个的词语,

    都是诗。

    文/0u0 排版/晓雁

    欢迎到vx公号“来之电影”说说你的见解

     6 ) 第三人称的真切

    没有直接的人物对话,有的只是第三方视角的旁白和跨越时空与空间的对话,但却十分真切 万分真实。 妈妈留着孩子们的童年,爸爸用放大镜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像鸟儿一样自由成长,终于他们要远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逐步走向分离,父母终究要和这个世界一起分享孩子。 “妈妈,你去哪里了?你走了十五年” “不,我没有走,我一直在,只是那个事情我没想到要那么久” “妈妈,我的身体已经不太适应,有点尴尬” 一片片掉落的叶子 一块块脱落的树皮 一丛丛枯落的苔藓 一双手 让他们回到了过去 犹如当年的青葱与生机,我喜欢这段设计,那双手是开头妈妈说的手“手在带领着我们,手是我们的主人”,最后这一幕定格在分开的大树,树杈上一抹红色的花簇,像妈妈的脸庞,像妈妈的的鲜活生命,更像是女人的阴道与流淌的鲜血,那是属于母亲独有的鲜艳和血色浪漫,那一刻 女孩与妈妈在一起,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回到了生命的源头。

    妈妈种下一棵树,最后带着那棵树 一起上船驶向大海。

    海马是雄性繁殖,海马从妈妈的耳畔,戴到了女儿的耳畔,女儿昂着头,双手为自己编辫子,头发尾捎用卡子卡住,那是自我的完整与抽脱。

    父亲 母亲 女儿

    死亡与生命

    成全与重生

     7 ) 《鸟类变形记》:爱的呢喃

    这个夜晚如此安静,我们依偎在沙发上看《鸟类变形记》。画面一开始,当大量的静态画面伴着娓娓道来的独白,我就感觉自己不像是在看电影,而是在读一本带着精美插图的散文诗。

    影片通过家庭里不同成员的阐述,将一个家庭历史如画册版展现,这其中有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对父母爱情的祭奠,对逝去母亲的缅怀,对新生一代的期待……

    频频出现的大海、大树、鸟儿分别象征着常年漂泊于海上的船员父亲、哺育和照料六个儿女的温柔母亲,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父亲如同大海般波澜壮阔,却因远离陆地而无比孤独;母亲如同大树般枝繁叶茂,甘为鸟儿遮风挡雨;孩子们如同鸟儿们栖息在大树下向往大海,而当大树倒塌之后,尽管慌乱失措却不得不独自成长。

    每一帧画面都像是经过精心完成的绘画或摄影作品,固定机位展现的画面优美而沉静,极具艺术性。但它们又极其贴近生活,就像是在翻阅家庭相册,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不同人物、不同性别、不同音色的独白如同入睡前妈妈在讲的故事,让人心神安宁甚至萌生睡意,却因贪恋这画面和独白而不愿意睡去。

    这是一部电影,一部诗集,一个家族普通却又跌宕的百年时光。

    导演通过这样美好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家族,着实让人惊艳。而对于我们来说,那些过去人生印象里平凡的瞬间,或许可以再次细细去感受,感受父母对你的偏爱,感受你对父母的依恋,感受成长路上的蜕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平凡的长大,我们的爱与被爱同样伟大。

    而在此刻或是未来,鸟儿终将变形为大树或是大海,在得到和失去的时刻,儿女们总会更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感受,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你,我也成为了你。

    我的爱人,我将海马邮寄给你,你把它当成耳饰挂在耳朵上,或许就可以听见我的思念。

    树叶的脉络如同老去的皮肤,我们终将与你告别,可你永远是我最爱的母亲,而这份爱将持续一生。

    镜子里的你,镜子外的我,重叠在一起的我们的人生,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爱人,我的儿女,我最爱的人们。

    小船载着树驶向大海,相爱的人将永生永世相拥,再也不分离。

    公号:映画森林1994

     短评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5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一边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山中,静谧物语,语页呢喃,鹰化为鸠,鸠鸟入海,化而为蜃。维克多的南方渊面黑暗,维克多的蜂巢暗中有光,维克多的榅桲年华老去,杜拉斯的呓语最好无人能懂,伍尔芙的幽咽海浪最好催人入眠,一边打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船中…

    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

    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美术馆影像

    11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1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

    19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21分钟前
    • Madam Veronica
    • 推荐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下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28分钟前
    • punkpork
    • 还行

    献给母亲的电影诗,画面极美,但私人化的记忆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普罗大众?情感也许是个闭环,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29分钟前
    • uncannyblue
    • 还行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32分钟前
    • Tom荣
    • 推荐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3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万物静默如谜。宁静、神秘,又浓烈、隽永。关于隐藏在万物中的母亲,关于在大海中不停漂流思念着的父亲。我们如何像鸟一样对抗地心引力,对抗不可阻抗的时间。又如何拥有像海马一般脆弱、美丽,跨越山海的记忆与爱。诗意的旁白与静美的画面,诉说着看不见的心灵伤痕,就像镌刻在天空中的鸟儿飞过的痕迹。用身体、语言、油画、注视、镜子、信件,火焰,用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波浪,潮湿的灵魂,温柔的吻,用一切的一切,记录你,留住你,然后,等待在新世界再次相遇。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43分钟前
    • 朝凪
    • 力荐

    家族记忆,家庭故事,也不一定要拍成访谈录,拍成琐碎日常,拍成这一种就高级多了。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48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50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还行

    试图为观众展示出影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胶片呈现出的油画质感,拼贴成了一首影像的散文诗。家庭成员用极具文学性的独白将家庭史娓娓道来,稍不留神就陷进了回忆的漩涡。它是优美沉静的家庭记录,流露出的记忆质感干净清澈。物成了这些记忆的载体,象征着父亲的大海,与象征着母亲的森林,似乎永远有着隔阂,结尾时将树带入大海,两人终于在记忆中团聚。

    53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58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