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斯拉沃热·齐泽克 

    导演:索菲亚·菲尼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7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8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9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

     长篇影评

     1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影笔记

    服从,结婚生育,钱是你的神,不思考

    解放思想需要极端暴力,自由都是强加人身上的

    只要做出禁欲的姿态,你就能随心所欲了

    享受成了一种怪异的畸形的责任

    欢乐颂第二段轻佻的不能压制驯化

    2011年8月英国骚乱

    她不想被拯救抗拒救赎

    anders behring breivik

    鲨鱼象征了压榨美国人民万恶资本主义

    最极端的意识形态就是纳粹

    都怪失业单身母亲,凯斯滕伯格

    原住人民的团结是纳粹的中心思想

    战车现场,星巴克咖啡

    废弃飞机船和城市现实的惯性

    像吸血鬼吸取下层能量

    布拉格之春,消失的调停者

    给她朗诵诗歌什么的

    1.温和的戏谑性的保持距离

    2.对军事纪律的下流的增补

    abu ghraib scandal

    小丑:社会稳定运转以谎言为基础

    法律系统内部是怎样腐败的一切都会崩溃

    我们民主选举出来的,但我们想干嘛就干嘛

    若无上帝则万事皆允,911

    将神的旨意作为一种工具

    斯大林其实也打扮神的旨意

    大他者: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必然性

    我只是在代表大他这行事罢了

    瓦解将领袖合理化的神话般的标准

    根本没有人听她们倾诉

    官僚表演但什么也没做

    将歇斯底里质疑转到作为主题上帝

    耶稣是个受虐狂,che voglio

    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大他者的承诺

    无神论者深入到基督教本身

    梦是理想化的消费主义映射

     2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指南

    本文来自: 张嘉荣(Nelson)

    意识形态指南预告片_腾讯视频

    从电影文本来解说齐泽克的这部作品显然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内容本身就是他就着各类影像资料所作的一篇论文。作为法国哲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笔者将不再对这一内容进行赘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理论进行一个梳理,以便读者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一“论文”电影的内容。

    若要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这部电影,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和上一部《变态者电影指南》(The Pervert Guide to Cinema)一样,要以“变态者”(Pervert)这个词来形容指南?如果不搞懂齐泽克这个曾受精神分析和黑格尔哲学训练的文化批评家为何如此重视“变态者”在这两部电影的作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甚至乎比《变态者电影指南》会更难看懂,为什么?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海报 ©️ Bl!nder films

    《变态者电影指南》开宗明义要给观众传递的一个信息是,电影不是一种人们欲望的艺术,而是一种教育人们以何种方式去欲望的艺术,所以它教会我们以什么方法分辨幻觉和现实。变态者的含义就是在这里,根据齐泽克的师祖拉康(Jacques Lacan)所说,变态者就是为大部分人设定标准(什么是对与错、美与丑、现实与幻觉、可欲望与不可欲望)的超我(superego)法官。拉康的意思不是说这个法官就一定是个变态者,而且它也不是一个人格的法官,而更像是一个权力机制。然而,既然它是权力的极致体现,它就同时具有成为变态者的最高能力,因为当它能制定标准时,也就代表它也具有颠倒标准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pervert”这个词也同时可以翻译为“性倒错者”,它有能力在教育完我们什么是对错之后颠倒这对错的准则来惩罚我们,然后哈哈大笑。因此,齐泽克在这部电影的最后提出:“如果你要在现实中寻找比现实自身更真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所构成的虚构之物吧” 。原因是透过理解这个类似超我法官的艺术形式,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欲望或造梦为何总是以某种角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所构成的。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那么,《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是不是指意识形态是否也具有“变态者”的维度?

    答案是肯定的。意识形态在齐泽克的哲学里,就是那种每天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欲望、判断真假的机制。简言之,用齐泽克的语言,就是教懂我们以何种方式来造梦的力量。但有别于《变态者电影指南》分析电影作品,这次齐泽克要透过这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来直接分析我们的每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就好像一部已经内置在我们头上的电影放映机,每天不停播放。这就是为什么不理解“变态”的含义的话,就更难理解后一部电影,因为“内置”的放映器一定比外置的更难懂,试问眼睛如何在“同一时间点”看见自己呢?

    在《变态者电影指南》,齐泽克透过大量“精神分析型”的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大卫连奇的作品来展示电影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前者,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里,除了电影作品外,齐泽克还举出政治宣传、广告、音乐等等领域来揭示意识形态这部“内置放映机”的操作模式。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这部“内置放映机”的操作模式是自发性和社会性的。齐泽克在电影中说:“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 这里形容的就是我们那双看世界和社会的眼睛,而意识形态对我们的作用并不是强加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发地观看社会和世界的习惯。这种习惯带给我们最安全、舒服、平衡的状态,如果尝试跳出它则肯定会为我们带来痛苦。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然而,齐泽克认为,在资本主义下,我们这种自发性的意识形态不再被某些宗教或政治的真理观所确保,相反是被“我非常清楚我所在做是假的,但我仍然在做”这种犬儒的观念所支持,“因为我想象不出其他可能”。简言之,意识形态以“一切许诺和理念都是假的”来成为主导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根据。对比“你应该做什么”,它更像我们社会里面的“潜规则”,那种不用说明,但“你懂的!”规则。因此,他才批判地指出《蝙蝠侠》中的小丑恰恰是当下犬儒意识形态的极致体现,因为人民可以透过小丑来享受所代表的真理和权威的虚假和失效,当然,小丑这个角色自身并不犬儒,他反而是一个高度一致的变态。因此,齐泽克指出“某种程度上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这就延伸说明对比起蝙蝠侠,小丑为什么能成为大众更喜爱的角色。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如何跳出意识形态以便获得自由?请你对自身行使暴力而不是向外反抗!

    所以,当犬儒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时,齐泽克认为反抗权威并不是跳出意识形态和获得自由的真正方法。它甚至乎曾声称“反抗就是投降” 这种悖论式的主张。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电影里说“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接受的悖论,解放的极端暴力即你必须被强迫去获得自由,自由是痛苦的”。正如这个电影所告知突破意识形态而获得自由的唯一方法是,认同律法本来的目的(善良、公平....),而不是去否定它。然而,它比一切都要更为痛苦和暴力。电影里提出,获得自由的第一步不是改变现实以适应梦想,而是改变梦想的方式,改变思想本身。当然,这个是对每个人突破生命的挑战,既然每个人天生就戴着意识形态的“眼睛”,重点可能不是幻想去脱掉它,而是强力地尝试改造它,而因为它是我们肉体的一部分,我们得接受巨大痛楚。这就说明为什么齐泽克在电影里赞成《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的那个想自己发动攻击的男主,唯一获得自由的方法是向自身,而不是向外行使暴力了。

     3 ) A General Lesson about Ideology

    In this documentary film, slavoj žižek explored theideologies that shape what we believe and how we behave. He transplanted into the scenes of various movies, uncovering how those movies reinforce prevailing ideologies.However, he mixed up many concepts after a point, some are even irrelevant. I try to organize some ideas. Many expressions following are from film subtitle, mixed with my interpretations.

    1. Ideology and the failure of ideology.

    First of all, Žižek assumed there is ‘reality’ beneath the ideology, and the world is always full of ideologies which interpret the ‘reality’ systematically. There are free floating elements, like suffering, poverty, enjoyment etc, they are open themselves to different ideological fields. Ideology, for example, catholic propaganda, Fascism, Nazism, Communism, Cynical ideology, feminism, consumerism… is a kind of a filter, a frame, so that if you look at the same ordinary reality through that frame, everything changes. Decades ago, people in the UK attributed all social problems to unemployed single mother.

    However, ideology is not only like glasses which distort our view, it’s also our spontaneous relationship to the social world, how we perceive each meaning. According to Žižek, to some extent we enjoy our ideology, and the truth is painful. So to step out of ideology, it hurts. He called ‘the extreme violence of liberation’: you must be forced to be free. Here it seems the ‘truth’ he meant is those free floating elements without value system. I agree that people always need guidance/principle (whatever they are), people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too much freedom. For example, the principle of one middle-class friend is doing things with least money, fully taking advantage of capitalism. His explanation is saving money for children, which actually doesn’t really matter. Because he will keep doing so even without children, the truth is that he needs a guidance of life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He definitely would feel lost without this principle.

    Fantasies are the central stuff our ideologies are made of. fantasy covers up a certain gap in consistency. When things are blurred, when we cannot really get to know things, fantasy provides an easy answer. In Žižek’s opinion, ideologies always only work for some people. Thus it’s deduced that no ideology is consistent. To put it another way, some always suffer and are exploited. He illustrated the failure of ideology by invoking the music of Ode to Joy which universally touches everybody, the majority may only know the first idyllic part, the brotherhood, freedom… But the second part sounds ridiculous and bizarre, no longer the sublime beauty. It states the failure of ideology: some are excluded.

    What will happen? Violence, the reaction of people who are totally caught into the predominant ideology but have no ways to realise what this ideology demands of them. It’s a kind of brutal intervention to cover up a certain impotence. But he further illustrated that sometimes victim doesn’t want to be redeemed, they resist the rescue. He gave the example of American military interventions, especially so-called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People try to help victims, but what if they really did not want our help? It’s interesting but another complex topic - moral relativism, or say the collisions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What I don’t understand is, Žižek said :”It’s not that the frame actually acts anything; it’s just that the frame opens the abyss of suspicion” What’s the abyss of suspicion?

    2. Dominant ideology nowadays - consumerism.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means disintegration of old stable relations. Instability is the way capitalism functions. Antagonism, class struggle and other conflicts is something inherent to capitalism. And there is a strange, absolute demand, capital has to circulate to reproduce itself to expand and for this goal anything can be sacrificed, the so called permanent self-revolution. This weird machine monster will keep accelerating. The ultimate form of consumerism is being a consumerist without any bad conscience because you pay the price for the counter measure. You consume with an illusion of helping poor people in Africa by donating, while it may actually exacerbate the disparity in wealth.

    He also mentioned a prevailing ideology in post-ideology society: enjoyment becomes a kind of weird perverted duty, everyone shall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improve’ yourself, and lead a satisfying life. But a desire is never simple the desire for a certain thing. It’s always also a desire to continue to desire. Perhaps the ultimate quarrel of a desire is to be fully filled in, met, so that I desire no longer. The ultimate melancholy experience is the experience of the loss of desire itself. The excess is with us forever. I like these insights on desires, but I don’t know what does it to do with ideology. Perhaps it indicates the post-ideology doesn’t work for some people. Patients come to the analystfor not being able to enjoy. In this sense, satisfying life is a fantasy.

    3. Insights on enjoyment and pleasures

    He distinguished between enjoyment and simple pleasures. They are not the same. Enjoyment is precisely enjoyment in disturbed pleasure, even enjoyment in pain. This is where the power of attraction of Catholic church resides: obscene permission to hedonist, pretend to renounce and you can get it all. This obscene contract does not belong to Christianity, it belongs to Catholic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It is the logic of institution at it’s purest.

    4. The way to fight ideology.

    The way to fight ideology is to play with it. For example, to fight Nazism is to enjoy these elements, ridiculous as they may appear, by suspending the Nazi horizon of meaning. This way you undermine ideology from within.

    Despite it’s not complete, this film provides a quick fun glance at ideology. It's necessary have a closer look at individual ideology and how each works. When the ‘ideology’ is self-consistent, it would be the TRUTH. Plus, I like slavoj žižek, he is fun!

     4 ) 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编排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理论瘾君子齐泽克又来了,由他编剧兼“演出”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是电影研究、精神分析和哲学一次令人开怀又简单易懂的混合,这部纪录片在2012年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伦敦电影节时,被《好莱坞电影报道》形容为“极尽幽默、精彩绝伦”。片中齐泽克援引27部电影和形形色色大众文化产品,戏仿地穿梭在评述的影片场景里,滔滔不绝地进行与庞大繁复理论相连的分析,那大碴子味的斯洛文尼亚英语、舞动不止的神经质手势和招牌强制重复擦鼻揉眼清喉动作,你会哈哈哈哈怎么有这样的电影,并由衷地认同《纽约时报》对这位大哲的戏谑——真是全世界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啊!
        为什么叫变态者,是来自齐泽克对电影的观点“电影确实是种变态艺术。你所欲的它不会给你满足,它只告诉你如何去欲望。”齐泽克对电影的诠释是精神分析式的,被解读的电影通过这位评论怪杰再活了一遍,整个纪录片可被视作呈现社会议题的征候,对电影、社会接受的分析,同时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与介入的路径,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变态人格的出现与发展无一不是社会文化下的一种症候,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有着各自的特征,比如病人向心理分析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沉溺于过多的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道德感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后现代社会,享乐变成了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
        纵观整个纪录片,齐泽克将意识形态作了三种形式的指南,第一种是作为观念的复合体,如表现为信念、信仰的意识形态。比如《音乐之声》里女主是个活泼的修女,被女院长送到男主家照顾孩子,她爱上了男主为此感到不安,回到修道院女院长给的回应是唱了“回去吧,引诱那个男人,踏上这条路,不要背叛你的欲望”这首歌,是对于欲望的呈现及肯定,在这里齐泽克阐释了信仰意识形态运作的方式:信仰的吸引力在哪?聪明的布道者真正提供你的是什么?并不是对性快感的禁止,它是其极端的反面,是隐秘淫秽的许可,你被神圣的“大他者”(the Other)所掩护,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享受它,这种契约并不仅仅是表面信息告诉你放弃、受苦诸如此类,背后隐藏的真正信息是“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
        第二种是客观形式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齐泽克用极权主义运作方式解释了此类意识形态。以斯大林主义为例,他不是把自己放在为所欲为主人位置,而是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斯大林的“大他者”——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历史进程。共产主义者把自己当成单纯的一个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各类清洗镇压,斯大林主义者的借口,我只是代表“大他者”行事,这不是我的过错,像列宁也塑造成“我喜欢猫喜欢小孩”的形象,这都是领袖图腾一部分,即是暗示他下令屠杀,只是履行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等。这也是原教旨主义的运作方式。
        第三种是自发的意识形态,也即拉康-齐泽克所谓的意识形态。齐泽克以《极度空间》为例,男主得到一个太阳镜,有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功能,戴上它看钱,钱变成了一张写着“this is your God”的纸;戴上它看到所有政治宣传、广告和海报底下的真正信息,基本上看到的要么是“服从”要么是“不要有思想”,于是人们暴戾拒绝戴上这个能看到真实的眼镜。根据常识,我们以为意识形态是一些模糊或迷惑我们直观视角的东西,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极度空间》证明这一看法恰恰是幻觉,意识形态不是单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它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的意义等,某种程度我们在享受它。我们非常清楚正自发生活在谎言之中,恐惧戴上意识形态批判的眼镜,因为眼镜将会让人看到真相,真相是痛苦的,粉碎很多幻想。这就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对现实的建构与缝合,以及对主体的欲望和快感的操纵和控制。齐泽克相信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批评理论试图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便我们最终能够渴望把世界变得更好。

     5 )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ay Do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正如齊澤克在片中所說:「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這就是意識形態它最純粹的形式。相比起很多齊澤克所著的流行或學術文本,片中沒有地心說式的發現,也沒有康德回省十二範疇的喜悅,而是一貫地梳理清楚語言(或符號)的運作模式。如果你們或多或少接觸過齊澤克,那麼,電影的片頭與剪接形式對你來說就會顯得過分熟悉:單色的背景配上「主演者:齊澤克」的字句,然後畫面對角線裂開 ,變成了下一個策劃人的名字與角色。難道這個裂縫(gap)不是正正預示了符號界的不一致性、而正正是這個不一致性它才得以順暢地運作?如果有讀者認為這是一種言過其實的閱讀,那麼讓我們回到電影中一個令香港觀眾棒腹大笑的剪接技術:一開始齊澤克帶我們進入電影《極度空間》的世界,兩個中年漢子在垃圾箱旁打架,鏡頭一轉 ─ 一個肥大肉厚、帶著濃烈口音的齊澤克在同一個場景繼續他的論述;故事(narrative)沒有被打斷,觀眾嘲笑一會後立刻跌回電影當中。恍惚齊澤克可笑的出現與電影節錄的不一致性被完美地縫合在一起。這不正正是「幻想」(fantasy)它最純粹結構?這個不一致性的出現讓我們安心地與它保持了距離,確保它不是真實的,因為,某些事若然過份地真實,它立即轉化為一種難以面對的創傷:「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可能有部分影評人將這部「記錄片」跟2006年的《變態者電影指南》看成是某意義的延續,甚至冠以「變態者電影指南2」的稱號,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兩套「記錄片」極其量只是風格上相似,並沒有傳承關係。跟前一部不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完全將重點放在現實世界的意識形態分析上面,而沒有任何有關「性」與「電影」的分析:但卻會不斷出現可口可樂、卡夫卡、星巴克、班雅明等熟悉的名字。如果熟悉齊澤克的觀眾,更會察覺有部分概念與例子來自1989年出版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第一本英文著作)。我們更會聽到耳熟能詳的「大他者」、「死亡驅力」等概念。意識形態批判是齊澤克畢生致力的工作,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則是一部有關意識形態批判的純粹形式的一套「記錄片」。片長2小時14分鐘,但是,如果你認為熟讀齊澤克的著作就是看了一場「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你就大錯特錯。正如齊澤克所說,在今天的世界,影象才是真實的。理論是一回事,如何將理論的形式轉化成影像的形式又是另一種邏輯。或是,如齊澤克經常強調我們的問題不是對幻想太迷信,而是不夠認真:在現實的幻想之外,存在著幻想中揭示了的現實。那麼,對於那些未接觸過齊澤克的觀眾又如何?只要將邏輯轉換一下,先由電影入手,再鑽入理論著作也可。正如我一開始所說:齊澤克在片中沒有說驚天動地的發現:「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

     6 ) 观影笔记

    《They Live极度空间》1988


    意识形态操纵pleasure和duty,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服务于意识形态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1965

    ——首先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区分enjoyment 和pleasures :enjoyment: enjoyment in disturbed pleasure。这个区分扭曲了relationship between duty and pleasures。这里即为(宗教)意识形态的施展空间。

    Q:enjoyment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表面上教导人们要富有责任心和道德感duty*no pleasure,暗地里却说签订契约就可以为所欲为pleasure,由此,pleasure和duty建立对立关系,pleasure不再属于个体,而属于“庇护个体”的divine Big Other

    电影中的天主教意识形态:玛丽亚进入修道院(接受duty),遇到男爵(pleasure和duty发生冲突),修道院鼓励和肯定她去enjoy。推测玛丽亚在enjoy中又因为duty感到自责,又感激修道院的庇护。天主教的吸引力即在于,个体可以在作为机构的教堂(church as an institution)和个人的行为困境(behavior troubles)之间建立契约(contract),个体的欲望得到了divine Big Other大对体/大他者的庇护。这个契约并不符合基督教教义,而是属于“机构”,是一个纯粹的“制度逻辑logic of institution”。机智的基督教宣传册不会是“禁欲”的,而是一个教徒和教堂机构之间的契约——当教徒的pleasure和duty发生冲突时,教堂便会成为教徒昧着duty享受pleasure行为(enjoyment?)的庇护者(如果不接受基督教教义,人们就没有duty和pleasure的困惑,随心所欲。

    类比现代生活某意识形态:duty作为意识形态的第一层,pleasure与其“教徒” “天然对立”,但是现代人会遇到非常多duty和pleasure之间的冲突,现代人会在负罪之下enjoy——但是本来,pleasure并不会有负罪感,负罪感是意识形态赋予的。

    类比现代生活某意识形态:“be yourself”(pleasure)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第一层时,现代人生活中又会有面临各种duty与pleasure发生冲突,duty成为了隐藏的第二层?

    突发臆想(这个想法不对):从基督教意识形态到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duty和pleasure的位置的完全颠倒是因为,基督教姑且需要吸引人们“入教”,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现代人都不得不自动成为“现代社会”的教徒?

    Q:齐泽克举出心理医生朋友给他讲的People feel guilty for not enjoying enough, for not being able to enjoy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当下,意识形态的表层改变为了“pleasure”吗?

    Q:那个和谐三分钟歌的人atheist communist的时候,齐泽克为什么要特别指出“作为一个可能的无神论共产党员”,“他清楚天主教的魅力在哪”?


    ——当下“义务性享乐”意识形态即来源于此

    《Different Dance可口可乐广告》2000

    ——商品从来都不只是我们消费的物品a commodity is never just a simple object that we buy and consume. 商品反映了某种“超然”的需求。theoretical even metaphysical niceties, its presence reflects an invisible transcendence

    ——可乐是一个完美的商品, 可乐广告堂而皇之地透露出了商品的这种隐藏的“超然”属性。the classical publicity for Coke quite openly refers to this absent invisible quality: Coke is the Real Thing or Coke That's It

    ——“义务性”享乐的社会:in our postmodernism (societies)(这里齐泽克为啥说however we call them societies?) we are obliged to enjoy (duty)

    *可乐的悖论:喝得越多越渴就喝更多

    ——欲望从来都不是单纯对“某物”的渴望,还有对“欲望”本身、对于能够“持续欲望”的渴望。抑郁即丧失了欲望。never simply the desire for a certain thing, always also a desire for desire itself-a desire to continue to desire-maybe the ultimate horror of desire is to be fully filled in met

    ——“冰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商品的附加值elusive surplus(商品的基本辩证法elementary dialectics of commodities(?)

    *Kinder Suprise Egg健达奇趣蛋:“附加欲望”被实体化;齐泽克并不认为巧克力外壳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探索内部附加的玩具。i don't think that the chocolate frame is just to send you on a deeper voyage towards the inner treasure (the what Plato calls "Agalma" which makes you a worthy person) (which makes the commodity a desirable commodity.) I think it is the other way around.

    而是内部的玩具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受巧克力外壳。We should aim at the higher goal, the goal in the middle of an object precisely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surface, This is what the anti-metaphysical lesson which is difficult to accept.

    《Ode to Joy欢乐颂》

    ——这段乐曲使用场景极广,适用于几乎所有ideology。因此也不能保证其中立this neutrality if a frame is never as neutral as it appears

    ——Alex(《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1971)被欢乐颂深深感动。whenever an idealogical text says all humanity unite in brotherhood joy and so on, you should always ask, are this "all" really "all"? or is someone excluded(Alex)——而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包含了这些“被排除在外”的人


    “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west side story西区故事》1961

    ——if the classical ideology functioned in the way designated by Marx in his nice formula from Capital Volume One, "they don't know why they are doing, but they are none the less doing it"——cynical ideology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 functions in the mode of this

    ——受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的人从来都不是表面上犬儒的小混混,他们会有他们的“小小私密的梦想”

    ——English riots of August 2011,对这次骚乱的standard liberal解释说这些暴乱的人生活环境很差等等,但是不够说服。因为人并非只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一个“缓冲区”,使人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客观环境。because man is not simply a product of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we all have this margin of "freedom" in deciding how we subjectivize these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which, of course, determine us how we react to them by constructing our own universe


    暴力是一种为了隐藏自身的无力感而进行的“强制现实介入”

    《taxi driver出租车司机》1976

    《the searchers搜索者》1956

    ——两部电影都是”英雄“要“营救” “受害者”,但是常常引发暴力的原因在于”英雄“潜意识认识到”受害者“本身是享受”受害者身份的“(不想被救)the task is always to "save" the perceived "victim"; but what really drives this violence of the hero is a deep suspicion that the victim is actually, in a perverted way, enjoys or participates in what appears as her victimhood(*美国的“人道主义”军事干预)结果只能是“暴力的爆发”

    ——暴力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暴力”,它还是一种为了隐藏自身的无力感而进行的“强制现实介入” violence is never just abstract "violence", it is a kind of brutal intervention in the real to cover up certain impotence concerning what we may call "cognitive mapping": You lack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is going on, where are we.

    ——“可怕的暴力爆发”是同理的。it is palpably clear that how this violence that Breivik not on(屠杀施加者) ly theorized about but also enacted is a reaction to the impenetrability and confusion of global capital.

    ——应该把暴力施加到内心中把你束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上。you should have the outburst of violence and you should direct it at yourself, but in a very specific way at what in yourself change you ties you to the ruling ideology.


    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原理,意识形态对无意义元素的“收买和控制”

    《jaws大白鲨》1975

    《triumph of the will意志的胜利》1935

    《the eternal jew》1940

    ——“大白鲨的攻击”意味着什么?"大白鲨”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人们心中所有恐惧的集合

    ——Nazi fascist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原理即是如此。

    法西斯主义最初通过经济变革elementary conservative revolution to develop modern industry发展生产力;一场变革会伴随着维护或者重建传统的等级制社会reassert traditional hierarchal society, a society which is modern and effici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controlled by hierarchal values with no class or other antagonisms. 但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就是和传统等级社会矛盾的“不稳定” antagonism, class struggle and other dangers are something inherent to capitalism,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means disintegration of old stable relations, it means social conflicts. Instability is the way capitalism functions.

    法西斯的解决方式就是发明一种“外来入侵者Jews”意识形态叙事解释社会的困境(实际的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 generate an ideological narrative which explains how things went wrong

    * 英国John Major的意识形态运动ideological campaign,社会的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事业单身母亲身上

    *不要把和法西斯主义相关的一切都看作是法西斯主义的一部分;中间很多概念都来自于工人运动,比如大型群众游行概念、严格的纪律和守纪观念、人民的团结the solidarity of the people

    ——关键是找到意识形态的归属。

    举例《tomorrow belongs to me》(《cabaret歌厅》1972)改几个字就是激进左翼共产主义radically leftist community歌曲

    举例《volkerball》rammstain,2006《Reise Reise》elements of the Nazi ideology-pure elements of libidinal investment,其表演中的纳粹军国主义的手势其实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含义。只是把这些元素从意识形态中释放出来享受元素本身;by suspending the Nazi horizon of meaning to undermine Nazism from within

    ——意识形态是如何把意识形态本身和 “本来不归属于任何东西的要素” 联系起来的呢?

    these elements can also be seen as a kind of a bribe, the way ideology pays us to seduce us into its edifice, these bribes can be purely libidinal bribes all those tics which are condensed enjoyment, or they can be explicit discursive elements like notions of solidarity of collective discipline, struggle for one's destiny, etc


    消费主义的高光时刻

    ——星巴克咖啡:be a consumerist without any guilty(pay more to “duty”)

    ——资本主义

    ——也许没有失败和停滞就没有灵感


    《Titanic泰坦尼克号》1997

    ——好莱坞电影生产“情侣”手段的高峰the supreme case of ideology in recent Hollywood:

    1) what people ironically refer to as James Cameron's "Hollywood Marxism", the ridiculous fake sympathy with lower classes, while the upper classes are mostly all evil, egotistic, cowardly

    2) what role does the iceberg hitting the ship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ve story?

    3) 两人的爱情将是一场灾难,Jack 的作用就是帮助 Rose to reconstitute her ego(自我价值)- a new version of one of the old ? imperialist myths

    4) 冰山是在二人决定在一起后才撞上的,事故拯救了the illusion of eternal love

    * “灾难”拯救“思想”《oratorio for Prague》1968苏联的入侵拯救了“布拉格之春”的梦想

    5) ```she shouted, "I will never let you go"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ushed him off,"vanishing mediator" ——电影里说的明明是i will never let go,齐泽克搞错了吧

    ——同逻辑《the fall of Berlinv柏林的陷落》1949,战争的目的是拆开这对情侣,胜利的目的是为了让这对情侣复合。每次在一起都要归功于斯大林。


    “集体机器”和“个体”之间的粘合剂

    《full Metal jecket全金属外壳》1987

    ——人不会甘心无脑地成为(军队)机器的一部分。还有更多:military discipline mindless following orders

    1)通过调侃保持距离 ironic distance:《M.A.S.H陆军野战医院》(1970)sexual escapades+jokes

    2)增加淫秽的内容以维持机器的运转 obscene supplement to pure military discipline:《full Metal jecket全金属外壳》淫荡的的行进歌曲(并非取笑,而是其组成部分);bribe them with a bit enjoyment-obscenities sustain the military machinery

    如果对这些内容过于认同失去了举例,那就完了

    ——所有“机器”(国家-学校)都适用,想获得群体的认同总有那么一些隐藏的规则。《if如果》 1968


    《the dark knight黑暗骑士》2008

    a noble fable


    《Brief Encounter相见恨晚》(1945)

    ——big other是什么

    1) the secret orders of things (control our destiny)

    2) the order of appearances: 禁令仅限于不能在big other之下发生。

    ——big other 的形象:

    ——需要一个倾诉的agency


    《seconds脱胎换骨》1966

    我们所谓的“梦想”究竟真的是我们想要的,还是仅仅是“社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想要的”

    《zabriskie point扎布里斯基角》1970

    我们需要对“梦想”负责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dreams-----our dreams stage our desires, and our desires are not objective facts, we created them, we sustained them,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m.

    《the loves of a blonde金发女郎的爱情》1965

    《brazil妙想天开》1985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基督最后的诱惑》

     7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部分笔记

    常识普及中——

    1、病人向医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过多的快感,不是因为他们沉溺于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者道德感等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是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一种要继续欲望的欲望。

    2、所有的暴力根本上是自杀式的。

    3、法西斯主义根本上是一个保守的革命。它需要经济发展和现代工业的革命,但依然是一个维持甚至加固传统等级社会的革命—— 一个现代、高效的社会,但同时受制于社会等级的价值观而不受阶级对立及其他的影响。法西斯主义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抗、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代化、工业化意味着旧有稳固关系的瓦解,它意味着社会矛盾,不稳定性正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所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需要生产一个意识形态的叙事,解释社会上事物恶化的原因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后果,而是外来侵略者造成的后果。(解释法西斯的反犹主义)
            大部分我们今天认为是跟法西斯主义有关的元素,它们的源头都是工人运动。像大批队伍一起行进的理念、以严厉的身体纪律作为义务的理念,都是纳粹直接从左派社会民主主义中吸收过来的,比如人民的团结——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民?如果你所指的人民是“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人民的有机共同体,而敌人则自动变成外国入侵者,这样的话我们便成了纳粹主义者。

    4、德国战车乐队所做的是把这些“纳粹元素”从纳粹的表达中解放出来,允许我们享受它们前意识形态的状态。与纳粹主义斗争的办法就是去享受这些元素——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这样你可以在纳粹主义里面搞颠覆。

    5、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人类世界,半空的厂房,支离破碎的机器,半空的商店,此刻我们体验到的是精神分析术语里所谓的“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

    6、《泰坦尼克号》是近年来好莱坞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一个实例,原因在于那威胁着影片故事的迫在眉睫的张力。至少三个层次。第一层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对下等阶层荒谬、虚假的同情。头等乘客,他们大多是邪恶、自负、懦弱的,这体现在Rose的未婚夫身上。整体的叙事通过一个更为保守反动的神话来延续。冰山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发展里扮演何种角色?个人看法,他们的私奔将是真正的灾难。可以想象,也许在纽约经过两三周的激情后,爱情将会莫名消失。Rose是一个上等阶层的女孩,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自我,即她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这是一个老旧的帝国主义神话的新版本:当上层阶级失去他们的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进行接触,像吸血鬼一样无情地利用他们,从他们身上吸走能量从而恢复元气,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里。
            轮船并非是在性爱结束过后马上撞上冰山,而是当这对情侣决定在一起之后。
            历史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看似灾难的事件拯救了人们、或者一个理念,使它升华为一个神话。例:为了扼杀“布拉格之春”,1968年前苏联和其他华约成员国对(前)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事干预。通常认为苏联的残暴干预摧毁了“布拉格之春”的短暂梦想,我认为它反而拯救了这个梦想。倘若没有苏联干预,捷克将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自由主义式资本主义国家。又或者,到了某个临界点,这也是改良主义共产主义者的普遍命运。当权的共产主义者将需要设置某种限制——你已经拥有足够的快乐和自由了,OK,现在又到需要规定权限的时候了。悖论恰好在于苏联的干预拯救了这个梦想,梦想着另一种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等等。
           所以,通过短暂的自然灾难,这个爱情故事在理想层面得到永恒的救赎。这场灾难根本上是为了拯救永恒真爱幻想的一种孤注一掷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在此如何通过两个表面层次有效运作:事故的魔力、爱情故事——它们全都是降低我们注意力的陷阱。实际上,它在为我们打开一个认知的入口:富人试图通过无情占有穷人的生命力以获得新生——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当Rose发现Jack死了,她呼喊着:I'll never let you go,I promise.然而就在此刻,她把他推进海里。我们可以反讽地称Jack为消失的中介(mediator)。
            这种情侣逻辑在好莱坞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故事内容是什么,按惯例,我们总会看到一对情侣的关系受到威胁,通过严峻的考验最后终于美满团聚。这逻辑不单对好莱坞适用。在前苏联四十年代末期,他们制作了前苏联史上最昂贵的电影之一:《攻克柏林》(The Fall Of Berlin),根据前苏联的立场记录二战。令人惊讶的是该电影同样遵照情侣逻辑。影片的深层逻辑就是为了使这对情侣重逢,而他们最终因斯大林领导战争的胜利而重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7、阿布格莱布监狱丑闻——美国军人羞辱伊拉克俘虏,并非简单的“傲慢的美国人在羞辱他者”。那些伊拉克士兵所经历的,是一种对美国军队文化淫秽阴暗面的一种展示。
            《Full Metal Jacket》最后,为何那个军人将自己枪毙?他没有像同为军人的主角那样,和这一切保持适当的、讽刺的距离,他过分直接地认同这些淫秽的仪式,太认真地对待它们。如果你成为了这些仪式的代言人,那么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8、《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最令人不安的一点就是将谎言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准则,倘若说出了真相,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我们需要以谎言来维护秩序。柏拉图称之为“高尚的寓言”。权力需要权威。哪怕是最民主的国家,为了展示它真正的权威,就必须总是需要某种言辞:“我们是通过选举来得到合法承认的——但基本上,我们可以对你为所欲为。”

    10、当下流行的陈词滥调:当我们面临暴力行为时,会引用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来自《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果没有上帝,万事皆无禁忌。”第一个问题在于,这句话当然不是他本人写的,第一个从他作品里推断出这句话的人,是1943年的让·保罗·萨特。第二个问题:这句话是错的。 恰恰是:哪怕上帝存在,万事也皆无禁忌。如果你将自己视作神圣意志的直接工具,那么当然所有狭隘琐细的道德考量就全部消失了。当你成为上帝的直接工具,你又怎么会从这么狭隘的角度来思考呢?这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运作方式——但不仅限于他们。集权主义的每种形式都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它将自己表现为无神论。以斯大林主义为例:官方意义上斯大林主义是基于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若仔细观察其政治代表或领袖个人的主体经验,其实他们并不处在一个傲慢主人的位置, 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相反,他们处在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一个斯大林主义者的宇宙里一定存在一个我们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 这个“大他者”有许多名字,最为人知的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一个共产主义者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工具,去实现历史的必然性。而集权主义领袖所为之效力的“人民”,永远不是简单的实际存在的个人或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依据,在各种情况中都能运作。就算在反抗共产党统治的时候——比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就算绝大多数实际存在的人民起义与这个政权对抗,当权者仍然会说:“不,这只是个体而已,他们不是真正的人民。当然,我的心在为所有可怜的受害人淌血,但这不完全是我的责任,我只是代表‘大他者’在行事。”斯大林主义把列宁呈现为一个喜欢小孩和猫的人——暗示虽然列宁虽然不得不下令屠杀等等,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在履行他的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
            颠覆斯大林主义的方法不仅仅在于嘲笑领袖,而是去破坏那个神话般的参考依据——使斯大林主义者领袖得以合法化的“人民”。
          “大他者”究竟是什么?作为各种意识形态系统的根基,它有两个矛盾面。一方面,“大他者”是事物的秘密秩序(神的理性、命运、等等),它控制着我们,掌管我们行动的意义。另一方面,“大他者”是作为表象的秩序。许多被禁止的事物并非简单地被禁止,而是,它们不能发生在“大他者”身上。面对入侵者, 我们需要“大他者”来维持稳定,它是我们维持表象的原因。我们的悲剧在于:为了完全地成为个体,我们需要虚构一个“大他者”这样的载体来记录我们的困境。
            但如果这样的载体不存在呢?波斯尼亚90年代初的后南斯拉夫战争中,对那些被强奸的女人来说,这正是她们最大的绝望之处。让她们坚持的是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活到讲出真相的那天。假使她们活下来了,她们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没有人真的在倾听她们,她们所发现的事实正是雅克·拉康的主张:“‘大他者’并不存在。”也许会存在一个虚拟的“大他者”,你却无法向其倾诉;也许会存在一个真实的他者,但他永远都不像虚拟的那一个。我们是孤独的。

    11、我认同卡夫卡的这句话:“对于一个现代、世俗的无宗教信仰者而言,官僚机构、国家官僚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的联系。”官僚机构与enjoyment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官僚机构那不可穿透的全知全能,就是一种神圣的enjoyment。机构中那些毫无目的性的表演,生成一种紧张的enjoyment,他们就这样不断复制自己直到永远。

    12、在神学宇宙中,你的义务是由神授予的,由社会、或者另一个更高的权威决定,而你的责任就是去完成它。但在一个激进的无神论者宇宙里,你不仅要负责完成你的义务,你同时要负责决定你的义务是什么。

    13、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歇斯底里比变态更具颠覆性。一个变态者没有不确定性,而歇斯底里则是一种怀疑性的状态,一种极富生产性的状态。所有新的创造都来自歇斯底里的质问,而基督教独特的特征在于:它把这种歇斯底里的质问移置于上帝身上。
            《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里有一个巧妙的理念:当耶稣基督在少年时被告知他不仅是上帝之子而且还是上帝自身时,他并没简单地接受这个说法。对于少年耶稣基督来说,这是个创伤性的消息:“天啊,为什么我死了?我真的死了吗?”
            我们是如何得出使基督教例外(于其他宗教)的结论呢?一切由《约伯记》开始。约伯开始遭殃,他失去了一切。三个朋友来拜访他,每个人都试图证明约伯的不幸是合理的。而约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接受这个深层意义。当《约伯记》末处上帝登场,还予约伯权利,上帝说那些神学朋友的话是错的,约伯是对的,灾难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取消受难的合法性”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即焦虑和爱之间的差异。犹太教的神是他者欲望的深渊:灾难性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大他者”的神究竟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神的愿望是什么。 为了命名这一创伤性的经验(钉上十字架),雅克·拉康用了一个意大利的短语“che voglio”——“你想要什么?”意思是,犹太教主义坚守着这种焦虑:神依然是这个高深莫测的、令人恐惧的他者。然而基督教用爱解决了这个冲突。通过牺牲自己的儿子,上帝证明他爱我们。这是一种假想的甚至煽情的对激进焦虑境况的解决方法。
            我认为可以更激进地解读基督教的姿态。死在十字架上的恰恰是“大他者”的保证。基督教的启示在这里是极端无神论的。基督的死并非出于任何一种救赎或偿还罪债,它正是上帝的瓦解——那个确保我们生命意义的上帝——“Eli Eli lama sabachthani?(父亲,你为何弃我于不顾?)”
            基督临死前,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理论里的“主体的匮乏”(subjective destitution)。彻底走出象征认同的领域,取消或者悬置象征性威权的整个控制域,“大他者”的整个控制域。我们当然不知道上帝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因为上帝并不存在。
            基督曾说:“我不是带和平来这里。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就不是我的信徒。”家庭关系在这里象征的是社会等级的关系。基督的启示是:我快死了,但我的死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自由已交还于你自己,沐浴在圣灵之中——圣灵正是信徒的共同体——他们认为基督会以某种方式回归,这种想法是错的。当信徒组成了解放性的集体时,基督就已经存在这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真正成为一个无神论者的方法就是去参与基督教,基督教是无神论式的,更甚于其他惯常的无神论主义。那些无神论主义声称上帝并不存在,但仍然保留了某种对“大他者”的信赖,这种“大他者”可以被叫做自然的必然性、进化等等,那么我们人类仍然被缩减为进化的和谐整体中的其中一员。——可再一次地,困难在于去接受“大他者”并不存在的事实,没有可以保证意义的参考依据。

    14、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只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我们的梦。二十世纪所有伟大的革命运动(包括苏联、古巴、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它们的确改变了社会本体,但平等的共产社会从来没有实现。梦想依然是旧的梦想,而它们都变成了最终的噩梦。现在剩下的激进左派所等待的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当真正的革命主体最终觉醒。而过去数十年令人沮丧的教训,在于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真正革命性的力量,即使它服务的是它自己。
            
    15、在革命动乱里,一些能量或一些乌托邦的梦想出现,然后被打破,而甚至,一场社会动乱的实际结果也只是一种消费主义化的日常生活。这种过剩的能量不仅留存在现实之中,还萦绕在我们的梦里,等待着被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何时,当我们参与激进的解放政治时,我们永远不该忘记本雅明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这句话:“每一次革命,假使它是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它也会救赎过往失败的革命。所有那些四处游荡、不满足的、过往革命的幽魂,都将在新的自由中找到他们的归宿。”

     8 ) 看本片时的一些随笔

    部分摘抄,部分自己想法

    意识形态应该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而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他的反面 。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自发性大于强制性,这种自发性的来源?),并且以此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走出意识形态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举动,在影片《极度空间》中,NADA让好友戴上眼镜,但是好友拒绝并且搏斗7.8分钟之久。其实从中可以已知,常人模糊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幻觉之中,他也意识到打破这种幻觉可能带来的痛苦。由此也带来一个悖论:即解放的极度暴力性。为了获得自由,你必须强迫的强迫自己去获得自由。freedom hurts.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 ,体现在区别享乐和单纯的愉快。享乐是被扭曲的快感,甚至是享受痛苦。


    在后现代社会,我们突然有了享乐的责任。享乐变成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一个不能享乐的人是有问题的。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 它总是对欲望本身的欲望,它也是总是过剩的,是超出你原先预期的。这边的欲望就是前者欲望实体的意识形态。终极的欲望本身就是被欲望填满以至于不做他想,以此观之,终极的抑郁本身就是失去欲望本身


    我们无法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我们也无法摆脱欲望,摆脱过剩,只为了实际需求而消费。过剩(the excess)永远伴随着我们


    一些具有世界共同性的东西,例如贝多芬的音乐,但他可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让人感知到一种更高的存在,一种更深的感受。但人们又无法言说的一种deep。实际上他的下面就是一种,空viod。


    如果经典意识形态的运行公式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犬儒式意识形态则以这样的模式运行: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精神分析认为,幻想是个谎言。不是因为他非现实,而是因为幻想掩盖了一致性的一个缺口。当我们因事物模糊不清而无法了解他们时,幻想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幻想会导致的一个现实后果,会让人们以一种臆想的方式,去想象别人的痛苦,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忽略了受害者本人的意愿,即受害者本身可能存在的一种以变态的方式享受自身痛苦的意愿(这点的分析过于理智而显得情感缺失。并且缺乏普遍性,以一种被虐情绪的局部作用上升到受害者全部的情感,从而忽略受害者本身的主动思考能力)。而这种幻想干涉现实的最终结果,只可能导致暴力的爆发(参考出租车司机)里特维斯最后大开杀戒。暴力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他是对现实血腥的干预,用以掩饰某种相关的无力感


    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因为资本主义要求的生产现代化,要求的生产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需要对固有制度和权益的冲击和改革,因此会产生社会的动荡,而新的机遇也在此萌芽)法西斯看到了这种不稳定性的存在,但是他又无法停止自身的资本主义道路,因为法西斯运动本质上还是一种保守的革命,他追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但却维持先前的阶级体制和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发明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用来解释因资本主义进程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转移底层对体制和既有利益的革命诉求,转嫁危机。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塑造一个外来侵略者的形象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当下中国和世界)。在这个构造新的叙事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即把社会的所有问题简单的归类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这种简单化的思维也恰好迎合普通大众自身思考力的不足,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可


    在意识形态中,往往需要一些虚假但又具体的形象,去巩固我们的想象(即上文说的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在此举了英国拿单身母亲为借口用以解释社会上的犯罪率高以及财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本质上就是采用了一个虚假(这个分析本身就是错的,或者不构成上述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又具体(落实到一个单身母亲)的形象。


    跟纳粹主义抗争的方式,就是去享受被纳粹意识形态赋予独特定义的元素,去享受他们在前意识形态中纯粹具有的愉悦,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在其原本的意识形态中做颠覆性的玩法。(这边举了德国战车在REISE,REISE中重新演绎纳粹元素的例子)


    消费主义的进阶形态:星巴克。原先的消费主义会让部分人产生一种虚无和内疚感,而星巴克文化所传达出来的一种进阶版的消费主义,是让你成为一个不负内疚感的消费者。因为这个消费主义已经把你对抗消费主义那一部分的费用,同样囊括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框架中:即你在消费的同时,同时在对抗消费主义。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最高级形式。


    资本主义更想一个奇特的宗教机构,他被这些东西需求永远驱动:永远追求利益、扩张、自我繁殖,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与此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而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中间的,存在着一种变态的“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本身,是站在资本主义这边的(按照我的理解,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两种极端的情况下,现代文明无法放弃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生活,而生态意识只有当作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时才会被想起,因此目前这种人类试图平衡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对立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行为。ps.但在齐泽克看来,好像是单指资本主义扩张的责任感,即为此牺牲一起在所不惜是变态的)。


    瓦尔特·本雅明:当我们处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才是在经历历史:并不是当我们参与在活动的事物中的时候,而只有当我们看到,这些文明所产生的废物残骸,被自然部分回收的时候,在那时我们才感受到历史。(被自然回收?)


    在这边举i‘m legend 的例子,当车辆行驶在空无一人的后人类时代的大街上时,看着被自然植被覆盖的建筑物,此刻我们体验到的,用精神分析学里面的话说,就是“真实的惰性”(the inertia of the REAL),即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the mute presence beyond meaning,)由此也可以参照,我们观看一些废弃遗址或者废弃物的时候(遗址应该需要同我们的经验想连接,即不能是太久远的遗迹而应该是认知经验中感受过事物),当我们直面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提供一种真实确凿的、消极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些适当的面对真实的钝感(钝感在此可做消极、被动之解。quote:moment of authentic passivity)的时刻,可能没有新的东西能从中浮现。之后齐泽克提出,也许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需要“暂停”(suspension)自身的正常运作去审视从暂停中浮现出来的问题的时刻。


    齐泽克分析《泰坦尼克号》的脑洞,蛮有意思的:

    在齐泽克认为,泰坦尼克号是这些年来最能体现好莱坞意识形态的一个例证。为什么呢,因为故事中充斥的一种随时可能到来的不安(tension)。据此齐泽克指出三个层次分析这种不安感。第一层是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即对底层群众朴实善良的虚伪荒谬的想象,以及对上层阶级邪恶自负的预设。第二层,rose和jack两人的相爱,象征的原本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的上层阶级(rose),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而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人格。即她的自我形象(通过那副素描画)——这是一种古老的帝国主义神话在现代化的再现,这个神话就是当上层阶级自身陷入困境和无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接触。就像吸血鬼一样,从他们身上汲取足够的养分,之后再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中【在齐泽克看来这才是这部电影传达出来的好莱坞保守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核,而所谓的事故和爱情,都是一个供观众进入故事的切口,又举最后ROSE推开已死的JACK,口头却说 我不会让你走。】。之后又举“布拉格之春”的案例说明,正是因为苏联的干预导致捷克革命的失败,一定意义上反而保留了这个“革命”的果实——即另一种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发生,人们会设想,如果当时布拉格之春成功了会怎么怎么样……),泰坦尼克也是同理。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沉船),反而造就了这段爱情。


    黑暗骑士其中一个非常让人不安的设定:即在哥谭市的精英阶层中普遍认为,谎言是良好统治中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民众一旦认识到维系这种统治之下的谎言的虚伪性,那么一切的秩序都将崩溃。这其实隐藏的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即民主不具备了解知识的真相。 诺兰的这些观点并不新奇,追寻他的溯源我们可以在柏拉图、康德、埃德蒙·伯克等人身上看到近似的看法,即认为,真相的代价太难以让人承受,以至于一个政治家应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即对民主的理智选择持悲观态度)。因此需要告诉群众一个谎言来维持现状,哪怕他知道真相。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寓言”


    斯大林主义(GC主义)

    斯大林主义并不会把自己安排在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位置,相反他会忠诚的做一个为“大他者”服务的仆人位置。也通过了对“大他者”的定义的垄断(类似教皇对上帝旨意的垄断一样;在G内则是为实现GC主义和实现QMXK以及全面现代化),来为他的诸多行为寻找合理性。而这个大他者(精神分析用语,The Big Ohter),在斯大林主义的话语体系中,通常被指代为“通往GC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或者简单的说,历史(的使命感,or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共产主义者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单纯的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

    而构成斯大林主义统治基础的,是“人民”的概念,一个被神话后的人民。一个不具备实在主体的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It's some kind of imagine idealised point of reference.),并且具备极为广泛的适用性(即统治阶级垄断了对“人民”的定义,不服从他们意图的就不归类为人民).也正是”人民“的概念被虚指,被诠释,使得统治本身的合法性从”虚无“中来,也就具备了理论逻辑上的绝对合法性(但在现实层面,统治阶级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仍然会采取现实性的手段去统治)。也因为上述的概念,使得统治阶级能够从一些暴政的行为中”抽离“出来,或者说具备了”暴政“的合法性,即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大他者“的实现or服务,作为执行他意志的仆人,”我“并没有什么错。

    在这个逻辑之上,去质疑斯大林主义统治者本身统治的合法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去质疑合法性的来源,会涉及到对人民的定义,而人民的定义又由他们本身来解释。这就构成一个矛盾。因此对抗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不批判统治本身,批判“人民”以及构建“人民”概念的神话。在这方面,齐泽克举了米尔斯·福尔曼的例子,这个之前看消防员舞会的时候,更多关注点在福尔曼的室内空间调度以及对百姓生活真实面貌以及批判性上,但看了齐泽克说的,觉得的确更deep些:在福尔曼早期的作品中,他把矛头对准“人民”本身,去揭露他们日常的盲从、愚蠢,从而打破了”人民“的神话。


    Above all.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我们的梦想本身。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又必要,因为我们所有的愉悦和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梦想本身

    本雅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也会救赎过往失败革命中那些幽魂,在新的自由中找到归宿。” The end.

    20200222

    Shanghai

     短评

    大受教。不打五星,对不起齐老师的小猥琐和小可爱。

    2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比上一部还好看!齐泽克讲话真是通俗易懂,虽然术语一套一套,但逻辑很清楚,并且讲什么话题都是这样,太厉害了。口音再难懂也不是问题啊(可是他怎么老这样,我怀疑口音有故意成分!)。就是以后再也没法直视泰坦尼克号和音乐之声了。。。

    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也许是字幕好,感觉思路比上一部清晰很多。

    7分钟前
    • Hushnore
    • 力荐

    齐泽克献身出演经典名片,挖掘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精神政治面貌,比《变态者观影指南》更有逻辑调理,将电影延伸至精神学社会学哲学,齐泽克的阐释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解读方向。相对于从电影本体论出发的解读,从“他者”的介入的也不妨为一种有趣的尝试,更何况,电影早已不在纯粹。

    1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昨天刚看完TK的manifesto啊我简直...百味陈杂。【Zizek话没说到底。讲了What讲了Why避重就轻不谈How。有时候看他话到嘴边radical leftist都出来了还是把重点咽回去...也有点心酸的。【最精彩的分析其实还是耶稣那个。驳斥无神论容易,把新约挖掘出新内涵倒是真的厉害。简直难以自持。嘤。【彩蛋萌一脸

    13分钟前
    • HHG🥱
    • 力荐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果然如此,拉康衣钵传人齐泽克用学术理论结构剖析各大名片场景,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引用最多;谈论了那么多梦境、欲望、永生和死亡,涉及那么多弗洛伊德,难道不该引入布努埃尔伯格曼费里尼波兰斯基吗?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个太酷了。

    15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力荐

    4.29 为梦想负责,为过去负责,为所有心头的惦念负责。进入矛盾,驾驭荒谬。解决方案是,首先 “改变你梦想的 **方式**”,摧毁符号,瓦解意识形态,调换视角,以 Pervert 的、个人的、孤单的、痛苦的、超越的、无需许诺的方式。精神病似的归属感。个人技术。

    20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变态者”首先体现为观看方式的非常态。正面直视或闭目无视恰恰都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圈套,因为二者都在无意间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地位(尽管其角度存在着正与反的不同);唯有凭借“斜目侧视”,所谓的“自然之处”才会显露出蹊跷,合法性与悖论性并肩而行的轨迹才得以被揭开。至于齐泽克在本片中带来的一大关键启示,则是:尽管意识形态通常被界定为遮罩、屏障、阻碍、幻象等一系列负面对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是意识到了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而不是相反:我们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如果人们意愿于意识形态的包裹,那么似乎任何迫使前者“离开洞穴”的行动也都缺乏合法性了。可否逼迫一个“意识形态躺平者”站起来——这即是齐泽克指出的当代(激进)左翼行动的巨大困境。换言之,不是无力想象另一个世界,而是不愿想象另一个世界。

    24分钟前
    • Mockingbird
    • 力荐

    享受了半天大渣子味儿英语,说得意思还比较清楚,尽管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大他者“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警惕。

    29分钟前
    • Villegas
    • 推荐

    很好看,需要字幕,否则齐泽克的口音我真跟不上。

    30分钟前
    • fateface
    • 推荐

    1、齐泽克的讲演实际是在不断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拉康他们对话——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马克思的不同);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将一切归结于“性”,而齐泽克归于“性意识”,包含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甚至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超越。2、希区柯克,悬崖坠落主题;巨物(Object)3、《大开眼界》里妮可基德曼讲一次关于海军的性幻想,这个情节在村上一部小说里也出现过,具体想不起来4、所有现代电影最后都是关于拍摄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现实中,如果你们寻找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故事片。

    31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戏仿《铁达尼号》简直笑死。以《极度空间》的“意识形态批评眼镜”开篇,经由《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搜索者》《出租车司机》等,最终以本雅明作结(感受到了齐老师对本雅明的热爱),齐泽克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批评”教导不如说是左翼一个世纪以来都无法修通的忧郁——“如果被拯救者并不需要拯救,那怎么办?”(其原型问题是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际无产阶级为何选择的是法西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尾声处所谓“我们要对我们的梦想负责,必须区分两种梦想(激进革命理想与消费主义欲望)”依然是无力的,在这样的年代,真正有号召力的也许正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的犬儒姿态。

    34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怎么听都是老调

    35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倒置因果来理解事件,牛逼了。齐泽克其实已经讲得比较白了,只是由于视线不断在字幕与影像之间切换导致思维经常中断,看得很累(毕竟你没法像看故事片字幕那样一目十行)。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的梦。

    37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力荐

    谁取的中文名??多会误导大众…意识形态的变态指南更好理解。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着重点在变态但其实别人在'ideology'。个人认为Ideology这一部比Cinema内容更有趣。以电影为例子,从政治和哲学的层面去解剖一些社会学的东西,真是有趣极了!

    41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很有趣,但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

    45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ideology idiotology 傻傻分不清~ 老爺子說話的樣子太可愛

    50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闪耀国际学术界的话唠明星逼斯拉沃热·齐泽克再度上阵,通过对电影与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消费社会的整体解构进行潜意识反向式的洗脑,影片涉及意识控制,人类奴性本源,趋众态势,反陨落,原教旨,阴谋论等庞杂繁复的深度话题。信息量巨大,叨逼叨,用口水淹没口水,多好的教科书。

    5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入教保平安(x

    59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