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内地2019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 

    导演:韩晶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1年一个波诡云谲的夜晚,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双双身穿白西装,乘上一列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蒸汽机火车。\r三百公里外的上海北站,“民国第一杀手”、“斧头帮”帮主王亚樵已经设下埋伏,准备刺杀宋子文。而同一天,日本人也在北站布下了死亡陷阱,行刺日本驻华公使。一场惊心动魄的双重谋杀一触即发!\r枪声响起,人群惊散,白衣人中弹倒地。两名目标均身穿白色西装,那么最终结局谁生谁死?错综复杂的血案背后,又隐藏怎样鲜为人知的惊天大秘密呢?

     长篇影评

     1 ) 在历史钩沉中,聆听往事回响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非虚构写作在中国风起云涌,创作队伍越来越平民化,题材越来越宽泛化。各种历史钩沉、凡人传奇、行业内幕故事纷纷登场,接受者在好奇、震惊之余,获得了阅历和知识的拓展、精神的愉悦。同时,非虚构写作已经突破了文字书写的单一样式,开始产生影像呈现、口述历史等新的形式。

      用影像的方式进行非虚构写作,笔者姑且称之为非虚构电影。它看起来与纪录片相差无几,两者都追求真实。但纪录片更强调冷静、客观、中立的呈现,其倾向性隐藏在摄影机的注视与亲历者的讲述之中;非虚构电影则在记录性的特点之外,更重视详尽研究和场景的还原、重置,甚至毫不掩饰创作者的评价与想象。

      日前上映的《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以下简称《刺宋》),就是一部非虚构电影。它聚焦于1931年的一桩真实刺杀事件(其实是两桩),假借一位死者的口吻,带领观众回到历史情境,去复现波谲云诡的风云变幻,梳理玄机重重的刺杀动机和过程,以及各种机缘巧合、阴差阳错中的历史真相。

      从题材上看,《刺宋》符合一部悬疑片的要求。围绕“刺宋”这个核心事件,可以营造一种惊险刺激的氛围,可以围绕刺杀的准备、刺杀过程中的意外以及斗智斗勇,建立起丰富的情节起伏,其观影效果或许接近于《行动目标希特勒》(2008)。但是,打造成一部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片,《刺宋》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无法建立一种“历史正义性”,同时也无法塑造一个能引起观众认同和共鸣的主人公。

      在这种背景下,《刺宋》以非虚构电影的面目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刺杀宋子文虽然在民国历史上并非惊天动地,但与刺杀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奇妙地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如果两人的刺杀都成功的话,必将对中国当时的政局和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和迅速的影响。以非虚构电影表现这个题材,创作者可以条分缕析地进入历史的幽深处,可以进行各种大胆的假设,又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再现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还可以通过旁白和采访进行历史点评,并凸显历史对于当下的影响与意义。

      影片的非虚构特点,使它具有纪录片的样貌和对历史细节进行考据的严谨,还可以通过电影化的方式为历史增添诸多隐喻的意味。例如,影片中许多转场都用了空镜头,包括雨中的树叶、历史建筑的外景、黑夜中的蒸汽火车等。这既可以舒缓节奏,又可以产生一定的意义延伸,营造特定的氛围,呼应人物的处境与情绪。此外,影片还通过一些特殊的构图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绪。例如,重光葵在房间时,摄影机几次从吊扇处俯拍人物。缓慢转动的吊扇叶片搅动着不祥的阴影,对人物形成一种无形的挤压,进而将历史重压下的个体命运进行了影像化的表达。

      如果是纪录片的话,由于当事人全部都不健在,“刺杀宋子文”只能通过历史资料整理和后人讲述,或者旁人评述来还原历史,但《刺宋》则可以选择遇刺身亡的唐腴胪作为叙述视角。也就是说,影片从一位“死魂灵”的角度,来揭开刺杀宋子文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相当于上帝视角,可以揭开历史隐秘的真相,又可以增加一份亲历性,并使许多评述和感情流露更加自然。

      让唐腴胪来讲述整个事件,是《刺宋》最具创意,也最为高明的艺术处理策略。在历史的洪流中,这起没有成功的刺杀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唐腴胪来说却是一次无妄之灾。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吊诡:历史不会记住那些没有成功的“重大事件”,也不会记录那些卑微的小人物,但小人物对于历史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甚至,在小人物身上可能承载了重大的历史后果,小人物的亲人也承担着在历史长河中不足为训,但对于个体来说力逾千钧的伤痛。

      《刺宋》不仅体现了钩沉历史、还原现场的影像努力,还表达了一种具有人情味的历史立场。它从一位已死的小人物入手,以冷静的口吻去复现历史,同时又对历史中的诸多偶然性发出了哭笑不得的感慨,并以悲戚的心情去感受妻子内心的苦楚。正是在这里,历史不再以铁板一块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观众看到了其背后的诸多算计、阴谋、意气用事,以及因多种偶然而对历史进行的改写。更重要的是,唐腴胪的叙述,使历史具有了情感的温度,具有了个人意义上的历史感叹,以及对于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的缠绕关系的表达。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80多年以后历史现场的旧地重游,以及历史学者的评论,试图将这段历史与当下进行呼应。只是,这种呼应其实相当牵强,今天的观众很难从中得到什么历史教训,或者对于这段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唐腴胪只是一个冤死鬼,他说:“在那样一个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谁生谁死,不是谁能够左右的。”这种过于感性,且来历不明的感慨,除了让观众发出“人生无常”的叹息之外,能使这段历史具有当代意义?

      《刺宋》让亡故的唐腴胪来讲述整个事件,还带来了另一重叙事风险:唐腴胪并非事件真相的知晓者,他以亡灵的身份进行全知叙述,这是否会影响影片“非虚构”的定位?而且,影片力图兼顾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电影化的艺术感染力,是否会因过多的搬演性,而影响历史还原的粗砺质感?创新可贵,但由此带来的某些把握失当之处,也应当正视。影片在挖掘历史真相方面虽实证有余,但视野有限,有时会拘泥于人物信息的琐碎介绍。而且,影片一厢情愿地以为“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也过于武断和牵强。

      当然,在今天这个喧嚣而躁动的年代,《刺宋》仍然值得鼓励。它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进入历史现场,努力为历史加上情感的温度,并设想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尝试使历史成为当下的某种注脚或隐喻。这种创作的初衷与诚意,令人赞赏。(龚金平)

     2 ) 一言难尽的创作立意

    按照豆瓣评分标准,我只能给出这部影片两颗星。一颗基于故事的角度,让历史染上人的温度,将事件穿插人的悲喜,这才是人文历史的角度。另一颗是给所有的创作人员,不论一部片子最终能获得多少人的认可,背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灭遗忘的,这也是人文的温度。 但是不得不说剩下的三颗星实在不想满上。 虽然能够体谅主创人员,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小人物来讲述历史事件的苦心,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选择这其中身亡的唐腴庐来叙述这个故事。虽然说其实我们应该去关注唐腴庐的人生,因为他个人的牺牲使得历史有了另一种走向。但我认为创作者的表达有种偏差。大家都认可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这个想法。这个未来对于在历史中逝去的人物来说,已经没有色彩了。活着的人才更能体会他们牺牲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事件中,除了他以外的每一个人都更适合比他去诉说他牺牲的意义。而他,主要负责悲剧。 创作者想用一个逝去的亲历者以小见大诉说历史的风云际会,但借一个逝者的眼睛回望过去叙述未来是不恰当的。这迫使这个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成了牺牲者的人成为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难道人死后就知晓一切了?这想法恐怕不发恰当吧。 最后对于全片想要传达的意图,我不认同。问答中有人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次刺杀进行创作时,韩导回答说因为这次事件的戏剧性极高。存在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正好一起穿了白西装?为什么火车的门锁突然打不开?为什么重光葵会提前下车?为什么?为什么?事实有太多细节,我们追溯再多的文献,采访再多的相关人物也无法还原了。所以,这就是命运? 不好意思,我不认同。我们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关注历史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打破命运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去调查历史,研究历史,才会发现历史客观是多么的重要。其实从影片中也能看出来,有无数的细节促成了这个事件最后的走向。那么这个事件的历史结果,也是唐腴庐的个人最终的结果,是多方博弈的一个结果,而并不是所谓的命运。历史文献也好,亲历者采访也好,考古也好,所有的历史考据方式只能尽可能接近历史,而无法百分百还原历史。因为仅仅通过文字、物件我们是记录不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的。 我们只能尽我们自己所知道的事实来感叹:啊,原来这就是是命运!但是以前人感叹命运,正是因为清楚有背后的许多原因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然而在今天这样的历史的认识下,再一次用“命运”二字来感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走向,是一个非常不适宜的。即使我们再同情唐腴庐的遭遇,也不能否认历史就是这样冰冷而又无情。 所以大家都会感到疑惑的是,这到底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电影?在问答的时候应老先生说纪录片也不能完全的说明真实说明客观,而韩导演的这种方式,是她选择的一种带有人性化的纪录片的方式。韩导演选择的这次刺杀,是因为这次刺杀带有的浓重的戏剧化。虽然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非常多的戏剧化的巧合场面,但是我从来都不认为这是命运,背后一定有促成这个事件的客观因素,只是我们不清楚而已。因为历史从来不会记下那些影响到事件的蝴蝶的名字,我们哪怕搜集到的资料再多,也无法确定疑问背后真正的原因。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戏剧化的事件来讲述,想要讲述出这个事件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我认为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叙述是不合适的。然而想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表现,又想借纪录片的方式减少艺术创作的色彩,我认为也是一种奢望。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事件。

     3 ) 历史从不是一条直线

    记录历史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阿摩司.奥兹说:事实往往对真相产生威胁。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记忆都难以是完整的、完全可信和可以被证明的。即使是当事人出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还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颇和遗漏。 这几年,看过太多讲述民国风云和往事的影视作品。民国是乱世,也是各方势力互相渗透的年代,有着传奇故事必不可少的时代背景,但是真正能讲好、讲出新意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1931,刺杀宋子文》,算是难得的民国片精品。

    从影片中看出,剧组显然搜集到了所有能搜集到历史资料和细节,抽丝剥茧后从中进行了精心筛选和编排。影片选用了一位亲历者唐腴胪以第一人称口吻来进行叙述,甚至导演本人也多作为与历史对话的一种“角色符号”融入其中,从现实和历史的多种维度来还原历史故事,以一种主观视角平静而坦然地态度阐述整个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这部电影类似古典小说中“章回体”的叙事模式,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环环相扣,又相互铺陈,引人入胜。在大的历史事件描述上举重若轻,在人物性格和表现上雕刻生动,既体现记录电影客观真实的要求,又展现出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必不可少的悬念氛围。

    好作品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细细体会。

     4 ) 一部“刺杀”电影为何让情感指数爆表?

    说起纪录片,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作品。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我个人涉猎的纪录片范围相对要更广一些。但是,韩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还是给我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

    韩晶导演一直以来坚持以情景重现手法,向观众真切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经过和结果。大型纪录片《科举》、《大辛亥》、《金融风波1948》等作品,都具有其一贯的风格烙印。

    事实上,纪录片业界乃至影视圈内,对于韩导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纪录片引入情景重现,能细致刻画事件始末,设置悬念,增加张力,一改传统纪录片沉闷乏味的感觉,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但批评者则认为,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演进行重现,这和一部剧情片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几年的蛰伏,韩导带着她的新片《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来对她的拥趸和异议者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应。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讲述的是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劫的历史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竟然别出心裁,从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整起刺杀事件中被忽略的一名亲历者的主观口吻,完成了全片的叙述。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亲历者唐秘书,以全知者视角,冷静而不无感触地回忆了整起刺杀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死。通过亲历者的口吻,刻画一起事关自身的暗杀,更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除了亲历者唐秘书的回忆,导演本人在电影中的探寻,也使影片从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走向了更深沉的多维度感怀。

    在观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我斗胆揣测,韩导的艺术论敌们会提出更加强烈的抗议。但我却不吝为影片和韩导的艺术追求,提供一点我自己的辩护。

    严格地来说,《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所谓“纪录电影”,重点在于“纪录”,追求的是“真实”。“直接电影”,算是将这一理念推到极致的流派;而比“直接电影”稍微温和一点的“真实电影”,虽然也会人为“促成”某些事件,但对“真实”的追求依然苛刻。

    而与之相反的“剧情电影”,则完全仰赖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想象,来展开剧情。

    如果要给这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一个恰当的位置,它应该是介于“真实电影”和“剧情电影”之间的一个跨界作品。韩导定义它为“非虚构电影”,并非没有道理。“非虚构电影”的外延要比纪实片宽泛,只对事件的真实性有要求,对表现手法则无限制。像《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包括最近热映的《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可归类为非虚构电影。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把《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称为“回忆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回忆电影”,一来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二来“回忆”和“纪录”不同,“回忆”必然夹杂个人的情感。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中,情感的倾注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故事叙述者个人的情感倾注。影片非常注重宋子文的身边红人唐秘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对宋子文的尊重,对新婚爱人的难舍,对田中隆吉的鄙夷等等。或许有人会质疑,影片的表达是否过于情绪化?但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情流露,反而让事件和人物更显丰满。

    其二,导演本人的情感倾注,也让《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有节奏地呈现事件全貌。每个章节之间,韩导通过真切的感怀,将一位女性导演的所思所想所执所念,全然倾注到作品中,其能量密度之大,情感指数之高,是一般纪录电影所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纪录电影比作学术论文,那么《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就是交响诗。

    韩导并非拍不出充斥着历史学家娓娓道来的纪录电影,但她选择在形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她甚至把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翰、王亚樵的嫡孙王家柱饱含情感的追述,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的论述,放在了电影片尾的彩蛋部分,而并没有去铺张运用这些珍贵资源,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冷静而克制的内心定力。

    总之,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韩晶导演在“回忆电影”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也为中国的纪录片界再输新血!

    2019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5 ) 杨晓林-《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亡灵讲国史,偶然更吊诡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杨晓林-原载《中外军事影视》2019年第8期。

    历史本来是静止的,是冰冷的,对其探究、解剖、诊断、解读,无不加入了解读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解读者因经历、学养、立场、感情不同,所处时代、环境有异,从而使得解读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家推崇的秉笔直书,还是文学家钟爱的放飞想象,主观偏向性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历史获得了无数种被讲的可能,从而充满着诱惑和迷魅,历久弥新。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讲史”方式创新的一次大胆实践。 影片将自《公民凯恩》(1940)《罗生门》(1950)直至《罗拉快跑》(1998)《英雄》(2002)《源代码》(2011)等悬疑电影表现手法,与纪录片的形式结合了起来,特别是以当事人——被误杀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刺杀对象、杀手、相关人员,以及刺杀过程及结果等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这种极具创意的表现手法,综合电影和记录片之长而蹊径独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讲史”方法。既兼顾了教材和史书中的既定观点和材料,又设身处地地揣测小人物在大时代所思所感,对历史偶然性所衍生的传奇性和荒诞性,做了独特地影像化评述。 偶然性是《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的戏眼,也是本片的重点和看点。 所有偶然的集结,促成了制造历史事件的惊天图谋竹篮打水一场空。日本公使重光葵被睡眼惺忪的列车员失误叫醒,大光其火地提早下车躲过一劫,导致“魔法军人”田中隆吉枉费心机。而穿同款服装的助理唐腴庐被误杀,导致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逃出生天。斧头帮小喽啰“小泥鳅”与军师郑抱真想救人却误打误撞地引发了枪杀,而无名小卒唐腴庐莫名其妙地李代桃僵成了替死鬼。此前,“暗杀大王”王亚樵派手下庐山行刺蒋介石,却被包裹手枪的火腿纸包泄露天机,功败垂成。其后,郑保真于次年在淞沪抗战策划轰炸日军旗舰,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被炸死,而重光葵则被炸断了一条腿。大难不死的重光葵历任日本驻中国大使、伪满洲国副总理、驻苏联、英国大使、外务大臣,被称“跛子外长”,还在1945年9月2日代表日本政府与梅津美治郎签署投降书。命大者还有宋子文,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民国历史的掌舵人之一…… 历史本来不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无数的偶然却使其成为那样,历史显得那么吊诡和不可捉摸,冥冥中似乎一切早已安排,因为人算不如天算。 在“刺宋事件”中,仁人志士以弄潮儿自潮头立的姿势力图为国家命运掌舵,政客军人如巨礁和险滩一样的筹划惊天阴谋意欲改变历史航向,而小人物则如浮萍一样漂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挟裹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年弹指间转瞬即逝,曾经纵横捭阖的枭雄,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小民一样,都已变成尘埃。读史可以使人明志,看史亦常使人茫然。个人之于历史,都被“偶然”这种一如天命的东西掌管者,“偶然”充满着戏剧性,顽皮而不听调教和指挥,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亦如空穴来风,来无影去无踪,玄之又玄,好似众妙之门,让以求真为天职的史学家劳心伤神,惶惑不已,给以想象为使命的故事家平增无限的欢喜和乐趣,也给后人的街谈巷议留下了无穷的谈资。《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得其三味,拎出“偶然”作为戏眼,结构故事,致敬了《罗拉快跑》,使纪录片与后现代叙事相粘连,使非虚构叙事变得亦真亦幻,在影院电影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唐腴庐的爱妻望夫不归,佳人肠断,侠肝义胆的刺客王亚樵给她送去慰问金壹仟元致以歉意。而唐腴庐的妹妹——和陆小曼并称为“北陆南唐”的唐瑛与宋子文姻缘亦就此止步,小人物的小幸福和小快乐被大时代的狂飙突进强势碾压,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未能如唐传奇和明清戏曲那般好事多磨,结局美满。家国一体,处乱世,个人的幸与不幸也是偶然,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就如此以“偶然”的方式连结。 僵冷的历史一经个人叙述便就有了生命和温度,变得鲜活。特别是以被偶然卷入,遭受无妄之灾,成为历史祭品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来讲述——这种来自《罗生门》创意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阿加莎式的悬疑推理叙述手法,使画面如《源代码》一样一次次后退,一次次重新来过。这种叙事的推演,使尘封于档案馆里的历史谜案,变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烧脑而又奇趣盎然。艺术贵在创新,《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手段不落窠臼,画外音对芜杂历史背景的条分细缕,充满象征隐喻的画面和景象,导演的入画,学者和史学家的访谈,诸多教科书照片的搬移和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现场的搬演和还原,使得本片叙事枝繁叶茂而个性张扬。 总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探骊得珠,充满了温度和机趣,充满了感性和哲思,为纪录片讲史拓出了一条新路,谨祝导演后续的“刺杀系列”创作花生满路,佳构连连。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9/0530/c134768-32995668.html

     6 ) 一眼看去,是有趣的纪录片

    今晚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的电影展映。一般来说,除非真的感兴趣,为数不多的人会把介绍史实的纪录片放入观影序列中,如果当作催眠良药的话就另说了,但这部纪录片很吸引人眼球。

    一、穿越的类比

    这部纪录片最后导演的总结是在认清历史之中观望未来,和前几年出现的穿越剧很类似。其一,相同的主题:历史是不可篡改的,某个小人物行为的偶然造成了结果的必然,换句话说,如果改动某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事件的发展趋势会大不相同,历史的篇章也将被重新抒写。(想到《宫锁心玉》里篡改历史的画面)其二,均有“非人”的主人公或叙述者,该纪录片很大部分以唐腴卢这一不死灵魂的独白展开,而穿越剧也是围绕拥有两世记忆的“奇人”的活动展开,不论是魂灵还是奇人,都是想象之中,带有戏剧色彩。

    二、创意的叙述

    导演并未采用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是改变冷冰冰的叙述口吻,由唐腴卢这个“思想者”来讲故事,推动发展节奏。其一,聆听这个参与者的回忆,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历史书上轻飘飘的一页转化为血雨腥风、矛盾重重、真实厚重的立体图景。想到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也是选择女管家丁耐莉——故事参与者、见证者来展开叙述。其二,导演在电影中融入情感,观众收获的并非只是对史实的掌握,还有心灵的触动——对动乱的民国时代身不由己的体验,对唐腴卢遭遇的叹息与无奈。

    该纪录片在刺杀的清晨终达到了高潮,讲了三遍才把刺杀的过程道得水落石出,最后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第一步粗略地说一位穿白西装的人被枪杀,第二步讨论死去的白西装是暗杀目标吗,第三步才揭晓死去的白西装究竟是谁,不断补充,层层递进,悬疑设置很巧妙。

    三、精致的画面

    电影中经常出现火车头,火车头绽放的火星,嫩叶上饱满滑落的露珠……超清1080p,画面超美,简直享受。也不好截图,等明年1月首映啊。导演还说电影上映一周后会在凤凰卫视、中央卫视有150分钟的加长版,包括与王亚樵、宋子文、郑抱真之后人的采访,持续关注中——

    以上。

     短评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6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10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11分钟前
    • 泡菜
    • 较差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12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1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6分钟前
    • アキラ
    • 较差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18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T.V.宋真是惨啊。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23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25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26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27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29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30分钟前
    • 还行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35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36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37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41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46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49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