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你从未在此

    你从未在此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英国2018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叶卡特琳娜·萨姆索诺夫,亚历桑德罗·尼沃拉,亚历克斯·马内塔,约翰·道曼 

    导演:琳恩·拉姆塞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1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2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3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4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5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6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16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17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18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19你从未在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饱受战后创伤后遗症困扰的老兵乔伊回到老家后成为职业杀手,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委托,去营救被迫成为雏妓的议员女儿妮娜。营救过程中乔伊发现,无论是委托人还是议员都陆续意外身亡,而且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了……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面瘫表演”叫做演技卓群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在看过[你从未在此]后,我被大胡子又胖胖的杰昆·菲尼克斯的“无表情表演”震住了。

    他就像是[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和[谋杀绿脚趾]“督爷”的合体

    熊男身材,留着大胡子和小辫,和母亲同住,生活随意,表情凝重。

    因为饱受着童年和参军梦魇的困扰,以暴制暴、解救雏妓少女就成了他对抗虚无生活的唯一方式。

    ©[你从未在此]中大胡子又胖胖形象的杀手

    只是这一次,他遇上了麻烦,搅进了政界人士的一场阴谋,母亲被杀、女孩被抢。

    老套的杀手救萝莉的故事,因为这位杀手寥寥数语的沉默、面无表情的沉静,而显得多了几分趣味。

    母亲被杀后,他沉默、眉头波动,微颤的唇与腮,没有哭喊,没有叫嚷;

    ©[你从未在此],面对母亲被杀的“无表情表演”

    下楼枪杀闯入者,冷静地问话,和对方躺在地板上,哼起电台的歌,楼上躺着被杀的母亲。

    即使是最后“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幸福的结局,他也仍然是一脸被大胡子包裹着的无动于衷和面无表情

    ©[你从未在此]杀手和萝莉最后成功出逃

    但很奇怪的,你因此深受动容,你更晓得他演得好。

    事实上,这个角色也是去年戛纳上的「影帝」获得者。

    这无疑让我对无表情式的表演多了几分兴趣。

    01.

    布列松和他的极简主义

    “无表情表演”竟然真的不是“面瘫”!

    事实上,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刻意要求的。

    琳恩·拉姆塞这位英国女导演,又是极简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铁粉”。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片头,就是导演的手写笔记:

    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依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
    ©[死囚越狱]片头

    基本上呈现了布列松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追求电影的纯洁性/简洁性

    “少即是多”,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要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只给观众看最少的东西。

    而要实现这种简洁性,除了简略的叙事框架、纯粹的视听风格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演员的表演

    在他的[扒手]里,作为扒手新人的男主角,在一次作案后被人拦下在地铁口,要求归还钱包。

    ©[扒手]中男主作案被人拦下

    但你看他的表情,仍然是往常一样的自然、冷淡、无动于衷又略有些局促

    即使是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他的脸上仍是看不出悲喜的。

    ©[扒手]男主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

    [死囚越狱]中,在狱中的男主角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策划越狱。

    他观察木门,打磨勺子,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等等,可等到他终于松动了门板,打开门框之后——

    他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是平静至极

    ©[死囚越狱]越狱的男主全程保持着大概这个表情

    包括犯人下车逃跑时,警察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成竹在胸

    ©[死囚越狱]犯人逃跑时目不斜视的警察

    从[一个牧师的乡村日记]到[扒手]、[死囚越狱],再到[金钱],布列松的主角很多都是从头到尾没有表情的。

    无论遭遇困境,还是偶尔的开怀,观众都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出角色的情绪变化

    因为在布列松的观念里,没有角色,没有演员,只有负责完成作品的“模特”

    所以,他从来不用专业演员,每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剧本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模特”。

    最终让这些非职业演员用最低限度的表情和动作来表演。

    以抗拒情感来产生情感

    这也是他一次次在《电影书写札记》中提到的方法和观念。

    ©布列松在片场指导演员们表演

    所以,琳恩·拉姆塞学布列松这么做,极为推崇布列松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也常常这么做。

    像是他的[火柴厂女工]、[没有过去的男人]等等,都是此类“无表情表演”的绝佳范本。

    02.

    无表情,就是最小限度表演

    1933年,葛丽泰·嘉宝出演[瑞典女王]

    电影结尾,嘉宝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来到海港追随爱人,却发现此时爱人已经死去。

    船已起航,她走到船头,望向远方,没有表情,单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波动。

    ©[瑞典女王]结尾经典一幕

    观众们却被这个结尾感动地一塌糊涂。

    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她这张没有表情的脸,赋予了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

    而这一结尾,也因此成为影史上经典的「无表情表演」或称「零度表演」的瞬间。

    几年后,英格丽·褒曼出演[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褒曼在其中的无表情表演

    因为拍摄过程中剧本一直在改动,没有人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最后结局。

    褒曼于是在其中也保持了无表情的表演状态,让人们对最后的结局多了几分猜想。

    [白日美人]里,凯瑟琳·德纳芙的无表情表演,成就了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冷若冰霜的“荡妇”形象

    ©[白日美人]冰美人的荡妇形象

    而在科恩兄弟的很多片子里,杀手往往也是面无表情的。

    最经典的[老无所依]中的冷面杀手,大多时候都是寡言又阴鸷的。

    即使是暴烈的杀人场景,或是最后被车撞伤,你从他的脸上都几乎看不到太多变化。

    ©[老无所依]中没有表情的冷面杀手

    而那种令人窒息的神经质般的恐怖,已经在这种“收着演”的精准里,被观众感受到了。

    想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喜欢用专业演员,或是宫崎骏不喜欢用专业声优,都是同样的道理。

    无表情表演不是不表演,他的眉毛、眼神、唇齿或许也在演戏,但一定是最小限度的表演

    经过专业训练的,总免不了存在“过度表演”的情形。

    但像[偷自行车的人],用本来的失业闲散人员来演一个失业流浪者,他的每个眼神都凝聚成了苦难的样子。

    ©[偷自行车的人]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十足动人

    没有大悲大恸,没有喜形于色,只有那微蹙的眉头和从没舒展开的脸庞。

    所以赫尔佐格会说: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他拍野孩子的[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拍底层小人物的[史楚锡流浪记],用的都是不会做表情的素人布鲁诺。

    ©布鲁诺在[史楚锡流浪记]中的表演

    布鲁诺甚至还是个真的「神经不正常」的苦难者。

    他呆滞木讷的那张脸,既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又有着残酷社会的烙印,在银幕上显得有些滑稽、又感人至深。

    03.

    一下目光,掀起一场战争

    这句话是布列松说的:

    一下目光,掀起一份激情,一场谋杀,一场战争。

    大概只有在无表情表演的静默里,一个细微表情所带来的震动才具有这样掀起一场战争的力量吧。

    像是[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里,“欧洲之谜”野孩子的那滴泪。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中野孩子的唯一一次落泪

    面对盲人钢琴师和他忧伤的歌曲,野孩子流下眼泪,一字一顿:“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无法像他一样弹奏钢琴。”

    他以一个婴儿的智商来到纷杂的人类社会,他的纯真,他的畸形,他的无所适从。

    都是那滴眼泪的含义。

    整部电影含而不露的悲伤情绪,在这一刻,散放开来,从而感人至深。

    阿基的[火柴厂女工]里,和枯燥、机械的工作生活相对的,是女人冰冷、麻木的面无表情。

    但只有在酒吧的一次邂逅中,你看到她羞赧的笑容

    ©[火柴厂女工]酒吧一场唯一的一次笑

    这珍贵的一抹笑,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放大到一定程度。

    等到后来的失落,她的复仇,表情又回到了往常的冷漠和平静。

    一个最轻微的笑容,恰是女人内心向往和顽强灵魂的最完美展现。

    ©[火柴厂女工]后来又回到往日的冷漠和平静

    在这些无表情表演带来的冷峻疏离的电影气质里,一个目光、一抹微笑、或一滴眼泪,都会掀起一场战争。

    如果要说的话,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特写的无表情镜头分别剪辑到不同的其他镜头中,邀请人们观看。

    ©库里肖夫实验

    一碗汤搭配无表情特写,人们认为诠释出了饥饿的内心情感;特写搭配玩耍的孩子,人们看出了快乐。

    而当尸体、棺材和无表情特写结合在一起,人们又感受到了演员内心的悲伤。

    虽然,库里肖夫的实验是为展现蒙太奇的作用,但另一面,也显示出了无表情表演的惊人可能性

    一张无表情的脸,在前后的情节关系中,在其他角色和电影氛围的作用下,就有了具体又具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而抑制表面流俗的情感,就获得了更多内在的情感力量。

    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无声的控诉,比如[扒手]罪与罚的考量,再比如[你从未在此]人生的虚无。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2 ) 《你从未在此》你在哪?——这个杀手有点冷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 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是我喜欢的电影。

     3 ) [Film Review]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 7.7/10

    The fourth feature from the button-pushing Lynne Ramsay,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pits Joaquin Phoenix’s emotionally blocked veteran Joe against a sordid child prostitution ring, meanwhile he is also seeking an outlet from the besetting trauma of his checkered past.

    It is a gut-wrenching story on paper, but Ramsay configures sundry conceits to present a“reductive” diorama of the even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one is the viewpoint, which never deflects from Joe, hence signifies that there will be no lengthy flashback sequences to inform us what he has experienced (as a child, a soldier, etc.), only through the transient fragments of memory incessantly penetrating into Joe’s heads, audience can piece it together proximately, but never the full picture, because for once, we don’t need to know it, what is at stake here is its traumatic after effect.

    Secondly, Lamsay flags up abloated/beefed-up Phoenix’s body metamorphosis, which brings about the corporeal testimony of what he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transferred through Ramsay’s hyperreal observation (scars, bruise, etc.). Joe’s knee-jerking coping mechanism towards the bane is self-suffocation, a leitmotif repeatedly wielded to induce our own gasping response, resounds hauntingly with the self-initiated count-down of Nina (Samsonov), the girl whom Joe is hellbent on rescuing from her pedophiliac abusers. Phoenix won BEST ACTOR is Cannes (along with Ramsay’s script win), deservedly, his performance is arrestingly measured, profoundly unaffected but deeply affecting, because he invites us to care for Joe,a laconic, middle-aged, mom’s boy, a damaged good whose weapon of choice is a hammer, he makes good as a brutal enforcer, using violence to repress his disturbed state, which is caused by violence/abuse itself, it is a vicious circle he cannot outrun, and we can pour out our sympathy to him when a bereft Joe decides to end his life in the lake (with the sublimely beauteous underwater stillness) before thinks better of it or near the denouement, a startled figment of his imagination prompts a perversely comical/shocking combo.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about how Ramsay choose to present its action of brutality, and she ingeniously points up its“aftermath” instead of showing the actual execution (during his first rescuing attempt inside a high-end New York apartment building, Joe’s action is entirely captured by the fuzzy security camera), violence itself is ephemeral, what lingers behind is its aftermath, tangible, grisly andimmutable. When Joe finally loses it after seeing what Nina has done (a big letdown to fans of Alessandro Nivola though), it is a scathing brickbat towards the state of affairs without the help of conventional verbosity, and inaugurates Joe's mental ablutions of his own existence.

    In the event, Ramsay’s clean-cut, existential thriller owns to a lucid consciousness of its sensitive material, brilliant aptitude in its visual and sound literacy, also the film allows humor (a sprightly Judith Roberts as Joe’s dotage-afflicted mother, sharing meta-PSYCHO joke in communion), and psychic vision (that moment when Joe realizes who is the culprit in his mind-scape) into the play, the main takeaway for me is the unexpected tendresse between Joe and a hitman he has mortally injured (Price), lying together on the floor, humming along Charlene’s '80s one-hit-wonderI’VE NEVER BEEN TO ME on the radio, and holding their hands, is the song really the answer to the film’s English title?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and I’ve never been to me, either. Touché!

    referential points: Ramsay’s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7.6/10), Martin Scorsese’s TAXI DRIVER (1976, 8.3/10).

     4 ) 本届最佳 | 聊聊电影所要表达的思考

    一部充满杀戮的电影竟然在文艺的戛纳电影节中斩获奖项,靠的肯定不是鲜血,枪支,也不会是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大叔+萝莉搭档。黑人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劳作,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辜的女孩在政治操作下被随意贩卖,在充满年代感的音乐中,故事实际上通过主人公杀手乔的挣扎与追索聚焦了美利坚等西方国家的种族问题,在连接古今,呼应历史中,深刻揭露了充满罪恶的殖民主义。

    影片在一开头就含蓄地向人们揭露了美国血腥的建国史。正如杀手乔将女孩辛迪的东西统统销毁一样,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白人殖民主义者正是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对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来夺得这片土地。

    在被白人杀手乔烧毁的照片上,女孩无论是肤色长相,还是发型装扮,都具有浓浓的印第安风味。

    图为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图片源自INS@nativeamericanspirit

    而自问自答的旁白继续载着故事在历史中缓缓前行。

    “番茄放进冰箱,香蕉放进水果盘,我有时也买菜,总是先买番茄,毫无疑问的。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人们会这样做,番茄的价格也是一部分原因。我认为他们的产出更好一些,但这只能种在庭院里,你想吃的时候就去摘下,如果你一年到头都想吃番茄,你就要来回不停地奔波。”

    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讨论水果,实际上是用香蕉指代印第安人,用番茄指代黑人。它道出了在劳动力的选择上,后者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性价比的事实,黑人的购买成本更低,产生的利润也更高。于是,在美国成立之初,不同于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的种植园里,农场主通过黑奴贸易来获取劳动力,发展经济。

    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方就像电影这样分居街道的两端,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另一边则是地主气息浓郁的小社区。

    在落后的种植园里,人们可以想到的所有繁重的劳动,黑人都会被要求去做。但凡有一丁点偷懒,他们就会遭到毒打,直到被打到不能动弹。

    惨无人道的屠杀,持续不断的抓捕,他们被涂上黄油,卖身为奴,历经九死一生,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男孩被奴隶主逼迫着,不分昼夜地从事农业生产,女孩则供消遣取乐,甚至被逼着沦为制造劳动力的生育机器。

    在杀手乔的记忆中,惨遭父亲虐待的母亲无助地躺在桌子底下,在看不见的角落中,犹如一道餐点般供恶人任意享用。

    尖锐的叉子带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垂悬在她的头上,无数坚硬的勺子则像无数坚硬的生殖器遍布在她身下,她默默承受着,眼泪和着鲜血,就像个受尽凌辱的黑奴。

    被回忆折磨着的杀手乔就像是一个患有战后创伤综合征的雇佣兵,他将未来如一页纸般撕毁,执意停留在过去的情节里。

    那些断裂的记忆碎片既承载着惨无人道的家庭暴力,也借着“父亲”之手,述说着白人殖民主义者对有色人种犯下的滔天罪行。

    终于,当杀手乔再次受雇,前往解救议员受困的女儿时,暴怒的乔在黑白的画面中冲破一道道关卡,号称解放黑奴的南北战役以这样含蓄的方式再次打响了。

    可以看到,故事最后,当乔终于救出了女孩时,女孩披着“黑衣”坐在车上,影片还安排了一处特写,当乔拿着加油枪给车子加油时,手表显示时间为4点9分,含蓄地再现了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的胜利。

    但南北战争真的解放了黑人吗?

    我们可以看到,杀手乔的第一次解救行动几乎是失败的,所带来的后果极其血腥,极其惨重:女孩被掳,议员跳楼,母亲被杀,朋友被砍,雇佣兵在械斗中一个接一个中枪倒下,浑身是血,手拉着手痛苦地步入死亡。

    要平等,不要压迫

    正如前面所说,北方的资本家也想要随时随地吃到番茄,南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打通市场,共享劳动力的战役。从始至终,无论是等待解放的黑人,还是参与斗争的白人,都只是这场阴谋的棋子而已。殖民主义造成的伤害不止针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美国的普通白人民众也深受其害。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黑人等有色人种,还是白人,都在殖民主义当权者编织的谎言中,拼死抗争,表面上是在民主与自由的号召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战,实则是在欲望与阴谋的欺瞒中,无限迎合,不断用自己的鲜血与身体为他们的晋升与压迫铺路。

    而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着的青少年,她们起初或许会像杀手乔那样哭泣,整日活在痛苦之中,但侵害与掠夺就在眼前,在这片土地上重复上演,年纪越大,越变本加厉。于是,暴虐最终割开了她们的外皮,占领了她们的内心。

    可以看到,那些得到政府官员“精心呵护照顾”的女孩子们早已对外界失去了感知能力,在愉快的背景音乐下,她们不紧不慢地从卧室走出,又不紧不慢地从死人身旁经过,看杀手乔砍一个人就像在看他砍一块木头,看满地的鲜血与尸体就像看扔在路边的垃圾,甚至,直接拿杀人的工具当吃饭的工具,就着鲜血,慢条斯理地享用马铃薯与豌豆。

    要团结,不要分裂

    餐厅中,杀手乔与小女孩相对而坐,像个普通顾客一样,平等地享受这个国家提供的服务。他们分别穿着白衬衫与黑西装,既是在性别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男人与女人,也代表着从种族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白人与黑人。

    在干翻了邪恶的当权者后,影片又回到杀手乔与小女孩的关系上,通过一场鲜血四溅的决裂来表达对底层人民团结一致的呼吁。

    当乔像询问自己的家人一样询问小女孩今后的打算时,我们看到,在悲剧的版本中,她一脸茫然,并最终离开了他,让主角乔所做的一切努力瞬间化为灰烬。

    她一言不发地离开,没有丝毫重获新生的喜悦,愤怒而决绝,如一缕拒绝投胎转世的冤魂般,始终带着怒气与不甘独自游荡。

    于是,那些渴望得到原谅的,还对这个国家抱有希望的人只能像杀手乔一样,在无休止的压迫与被压迫中备受煎熬,又在无休止的孤独与绝望中离开人世。

    而当最后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死去,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终将被无知无畏的黄油笑话与沾满鲜血的账单包围,在家破人亡中,被一帮吃人的怪物彻底占领。

    我是乔一,欢迎关注公众号《乔一的影评》,一起感受电影的魅力。

     5 ) 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母亲相处的温柔、决定拯救雏妓的决绝。

    杀手亚祖和小丑亚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童年有印象,成年有心魔,

    生活的重压让两个人都变躁郁、脆弱。

    不过与小丑亚瑟的那副亢奋笑脸不同,亚祖的整个人就是一个字:

    杀人灭口,冷酷;

    毁尸灭迹,冷静;

    收钱消灾,冷漠。

    虽然从事着高危惊险的行业,可杀人对于亚祖来说只是一个糊口的普通工作。

    他和那些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一样潦倒困顿,独自一人照顾着相依为命的母亲。

    这一天,老板交给了亚祖一个新任务。

    当地议员的爱女当年被绑架,如今几经辗转沦为了一名暗娼雏妓。

    议员虽然找到了女儿的下落,可是碍于身份和影响,只能暗中求助亚祖救回自己的女儿。

    亚祖作风相当老派。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聚焦到男主身上,他先是买到了趁手的工具,随后又特意去泡了个澡,把自己打理干净。

    完成了这些仪式,亚祖突袭了暗娼的据点。

    无论是看场的保镖,还是买春的嫖客,亚祖用一把锤子将他们逐个爆头锤杀。

    亚祖过关斩将,很快就找到并救出了议员的女儿。

    可是看似顺利的任务却节外生枝,剧情突然急转直下。

    亚祖原本按照约定,带着女孩来到了一处宾馆,等着议员上门把女儿接走。

    然而他和女孩等到的,却是一支暗杀小组!

    暗杀人员一看就是专业人士,他们先是掳走了女孩儿,随后又打算将亚祖灭口。

    最后亚祖还是凭借着主角光环和过人身手才反杀成功,逃过一劫。

    可事情到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亚祖发现与议员和女孩有关的人都成了追杀目标。

    接头人父子惨遭枪杀;

    杀手老板被凌迟折磨;

    亚祖的母亲也惨遭株连,被人一枪爆头。

    而直到亚祖暴起手刃了杀母仇人之后,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议员根本不是女孩的父亲,正相反,他是女孩的床上恩客。

    为了防止自己的丑事曝光影响政治生涯,议员以寻女为由,借亚祖之手清洗了整个暗娼窝点。

    在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后,亚祖等人则成了议员除之后快的眼中钉。

    亚祖能否在乱局中求得一线生机?

    议员和雏妓的结局又将如何?

    各位筒子们还是自己回头揭晓谜底吧。

    《你从未在此》,豆瓣评分6.9。

    番茄看完全片,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有人爱到死去活来,逐个镜头嚼碎了品滋味儿;

    有人厌到嗤之以鼻,拉着进度条快进还要吐槽没剧情。

    确实,《你从未在此》的剧情恐怕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迷失的杀手执行任务却惨遭陷害,化身复仇使者拯救孤女的同时也拯救自己。

    这种套路剧情本就谈不上出众,有《这个杀手不太冷》这种神作珠玉在前,这种大叔配萝莉的设定也并不讨巧。

    然而影片的导演拉塞姆却用她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触,将亚祖勾勒成了文青版的“杀手莱昂”。

    首先,《你从未在此》的故事虽然聚焦到职业杀手身上,可是影片却与血腥和杀戮绝缘。

    片头交代男主的杀手身份时,只有他清理犯罪现场的零星片段;而即使是男主血洗暗娼窝点的桥段,我们也只能从监控视频中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画面。

    导演在用极其克制的镜头诠释暴力,大量的留白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

    而片中男主的表现也和这种文青式的杀人方式相当契合。

    在自己家中反杀不速之客后,亚祖为了减缓对方的疼痛,甚至热心的喂了他一片止痛药。

    最后甚至和后者躺在一起手拉着手,陪着对方走完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杀人能杀的这么文艺,这么温情。

    番茄真的是头一回见。

    其次,女导演拉塞姆叙述剧情“避重就轻”,暴力场面“偷工减料”,可却对杀手亚祖的日常生活却是“连篇累牍”。

    影片先用闪回的镜头交代了男主的人设背景:童年时遭遇生父极端的家庭暴力,自己和母亲都成为了受害者。

    父亲用锤子对母亲进行伤害,亚祖就用锤子当成自己的行凶工具;

    每次父亲施虐结束后就会用毛巾盖住脸休息,亚祖也养成了杀人前后蒸桑拿的习惯。

    如果影迷们细心,就会发现亚祖成年后执行杀人任务时的这些习惯,都是有据可循的。

    不幸的童年给男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而等到男主成年之后,童年的噩梦和战后的创伤也让他变得极不正常。亚祖平日里唯一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自杀”。

    所以,与其说《你从未在此》是一部惊悚刺激的救援电影,倒不如说它是精神病杀手的视频日记。

    电影成了男主的独角戏,片中导出都是亚祖一个人发呆走神的沉默桥段。

    唯一值得导演和影迷庆幸的是,男主是杰昆-菲尼克斯。这个须发蓬乱、身材走样的中年糙汉的眉眼之间都是戏。

    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母亲相处的温柔、决定拯救雏妓的决绝。

     6 ) 这个杀手的意识流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7 ) 过目不忘(影评,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Joaquin Phoenix: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Lynne Ramsay: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提名

    英国电影《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你从未在此)

    作品类型:惊悚、剧情

    主要演员:Joaquin Phoenix(饰演Joe)

    故事概述:讲述合约杀手(退伍军人)Joe在执行新任务(受雇于议员Votto,去解救其被拐卖的女儿)过程中,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州长是幕后黑手),为了逃出绝境、为了报仇,Joe决定以暴制暴

    上映时间:2018年4月6日在美国上映

    相当牛逼的作品!影片各方面的素质都很过硬,观赏性、思考性更是高人一筹,堪称本月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接下来的时间,笔者会分几点详解本作的卓越之处。

    导演篇

    Lynne Ramsay,出身于苏格兰的中生代女性导演。

    七年前,也就是2011年,Ramsay凭借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凯文怎么了) ,有幸提名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虽然没能获奖,但是这次入围,为她赢得了不少赞誉之声。

    随后的几年,Ramsay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进入蛰伏期,直到去年,她又携新作亮相戛纳电影节,荣耀回归。

    虽然在众人看了,Ramsay的崭露头角,完全应该感谢于2011年的那次“入围”,但是(就个人来看)实则不然。细细回顾Ramsay的从业经历,从摄像到编剧再到导演,她对于一部作品的打磨,从初期的改编,到后期的剪辑、影像处理,都了如指掌(达到专业水准),这样有想法、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导演,不成功也难。

    演员篇

    Joaquin Phoenix:男主,饰演Joe,一名退伍军人,一名有着“战后心理综合症”的患者,一名经历“不堪童年”的成年人,一名孝顺的儿子,一名“冷酷、无情”的合约杀手。

    这样的角色设定,不是所有演员都可以胜任,但是Joaquin做到了,这位屡次与奥斯卡小金人擦身而过的优质演员做到了,靠得是什么?

    1,面部表情

    一个眼神,一次嘴角的抽动,一次深呼吸...Joaquin用那难以令人察觉的面部表情将隐藏在poker face下的内心戏码演绎到了极致。

    2,肢体语言

    a,在家中,用塑料袋套头,试图闷死自己

    b,在浴室,用毛巾盖头,试图憋死自己

    c,在水中,怀揣大石头,试图淹死自己

    Joaquin利用一系列无声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男主人公Joe的内心挣扎与心理伤痛。

    配乐篇

    Jonny Greenwood,Radiohead的大脑,以前玩乐队,现在搞电影音乐,绝对的牛人。

    初听本作的配乐,似乎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一丝《Good time》(好时光)的风味。虽然,两部影片的配乐人各不相同,但是,运用音乐增加故事的惊悚度,运用编曲强化故事主体的效力却是一模一样。

    时而幽暗、时而明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节奏舒缓、时而节奏紧凑,Jonny以大师级的配乐,用最完美的表现,回报了导演Ramsay的信任。

    剧情篇

    两条线,主线+支线

    主线:Joe的任务使命

    1,接受议员Votto的委托,帮助他找寻自己被拐、沦为雏妓的女儿。

    2,Joe如愿找到并且救出了Nina,不成想这次营救行动触及了州长(幕后大佬)的神经,“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了。

    3,随着Joe进一步了解真相,他的生意伙伴、家人陆续被杀手盯上、被灭口,恼羞成怒的Joe不再犹豫,决心以暴制暴。

    4,怒火攻心的Joe化身为“锤哥”(榔头是究极武器),直捣黄龙。一路K.O.后,Joe终于杀进州长的卧室,谁知那时的Williams已经挂了(被Nina所杀)。最终,俩人双双自救成功、逃出生天。

    支线:Joe的记忆碎片

    1,当兵时,目睹人们为了争夺食物,互相残杀。(小女孩被小男孩射杀)

    2,幼年时,目睹家暴,却无能为力,内心煎熬。(父亲用锤子对待母亲)

    3,退伍后,踏入“杀手”行业,为解救幼小生命,不惜化身为“冷血动物”

    主线与支线的交错进行,绘成了一幅“爱、恨、情、愁”交融的黑暗画卷。

    内涵篇

    影片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在下与影迷分享一下(点到为止)

    1,PTSD(战后心理综合症)。Joe的现状(精神状态)就是众多美军、英军退伍士兵的缩影。

    2,儿时创伤。幼年时的创伤、成长期的伤痛,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未来(成年后)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常常是负面的,而且挥之不去,有些人甚至由于童年阴影,走上了不归路。

    3,欲望。州长贪恋雏妓,致使人贩放肆。人的“欲望”(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永远没有节制。

    4,权势。州长的黑色业务链令人乍舌,是什么让他任意妄为?是权势。当权力冲昏头脑时,失控的贪念、失控的局势、失控的人生,随之出现。

    5,解救。从表象来看,Joe救了Nina,逃出歹人之手;从内在而言,Nina拯救了Joe,使后者脱离了长期困扰自己的心魔。

    用了一些篇幅,粗略解析了一番影片的看点,希望以上文字对于影迷观影有所帮助。

    导演★★★★☆(Ramsay改编剧本的能力真不是吹的,太有才了。如此呆板的原作,竟然能够使其旧貌换新颜,不是一般人)

    演员★★★★★(Joaquin,粗中有细;Ekaterina Samsonov,清纯脱俗)

    剧情★★★★☆(故事够老套,元素够花哨,剧情够巧妙,结尾够微妙)

    视效★★★★★(阴暗风尚,色调迷人;构图用心,剪辑拉风)

    音效★★★★★(Jonny的格调,高人一筹)

    推荐度★★★★★(本月必看影片之一)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短评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5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很差

    斯科塞斯式的内心戏和雷乃式的碎片意识流诡异地结合在这一迷迷糊糊的作品中,而成果几乎均由Jonny Greenwood的音乐带来,视觉上的张力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带劲,后坐力几乎没有,不过作品对人脸的回避或凝视之间的平衡非常有意思。

    10分钟前
    • TWY
    • 还行

    和《血观音》毛病一样,所谓视听,全是视奸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Mighty Joe, Helpless Joe. Sleepwalking Joe, Endless Joe.

    12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推荐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1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戛纳版只有80分钟出头,不知什么情况。影片有点隐隐约约的《出租车司机》,反正是《怒火救援》式的剧情如果让主角患上创伤后遗症加童年阴影之后,也是这个状态。更深入探索角色,并让他陷入精神的混乱,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吧。有特别酷的地方,也有很矫情的地方。配乐很赞,菲尼克斯壮成一头熊。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很欣赏对每个镜头精心构建与剪辑组接中传递出的充满纤细力量的电影感,视听更是通过狠抓“声之形”做得精准且赏心悦目,也能理解通过这些来塑造人物心理和表达出各事物“临界点”之感。但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大概这也是无法更好的临界点。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1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一部具备后摇情绪的电影,简洁,少话,暴力却克制暴力场面,血腥却不展示血腥过程,一点点释放能量,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除了剧情稍显简单,光影声色俱佳,好看,好听,杰昆·菲尼克斯演出了丛林野兽一般的孤独。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个杀手不太瘦。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控确实令人惊艳,开场的摄影和机位调度就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从视听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纯粹技术语言的胜利。但在形式感玩得飞起的前提之下,影片的文本层面就显得乏善可陈,剪辑的凌乱让本就乏善可陈的剧本显得更加叙事节奏失控和摇摆,配乐和摄影倒是蛮出彩的

    35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4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51分钟前
    • LOOK
    • 推荐

    片没做完就在戛纳放了,还是第一次见,连着两晚看的都是惊悚片...这部视听技法也很纯熟,开场就是一连串密不透风的大特写,配着密集鼓点般的配乐,很带劲。除小女孩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演了尸体,简单粗暴的血腥展示,尸横遍野的现场还总放着悠扬的音乐。杰昆这一身肥膘快认不出了。剧情还是不太吸引我吧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5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 优点多集中于影像风格,但是这种用音乐来营造人物“永远在行进”的手法比《好时光》弱了点,不断插入的用来表现精神状态的闪回处理得不够圆融因此显得突兀。为何近年来重影像视听而轻文本叙事的电影愈来愈多,这莫非是未来将持续的电影趋势吗?不少处让我想到科恩,有些“诡异”,但看过就忘。

    56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